日薄西山的意思,lw3,最新刑侦电视剧
【前言】
1894年10月,苏州的一个家境清苦的贫寒之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在地主家做账房的父亲为孩子起名绍钧,字秉臣,用的是《诗经》中的句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父亲期望儿子将来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1907年,仅读一年小学的叶绍钧跳级进入刚刚成立的公立苏州第一中学堂。叶绍钧在这里一读就是五年,接受了完全新式的教育,不仅受到西方现代科学的思想启蒙,而且还接受了现代教育的壮丽洗礼。
辛亥革命来了,绍钧自觉名字有点“陈旧”,请老师帮助改名,老师取“圣人陶钧万物”之意,为他取号“圣陶”。这是一次意味深长的改名。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陶钧万物”事实上成了叶圣陶一生的志业追求。
中学毕业前夕,叶圣陶在日记中认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
1912年,叶圣陶中学毕业后开始在苏州的小学任教。1914年,教学闲暇,叶圣陶开始文言小说创作。
这年的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1918年,叶圣陶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
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叶圣陶在任小学教师后,经常给孩子们讲童话,看到孩子们“皆乐而静听”,就萌生了也要创作童话的念头。
1916年,叶圣陶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之后《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快乐的人》等陆续推出。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圣陶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
《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叶圣陶的诗歌创作时间更早,中学时代即开始旧体诗词写作,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竭力提倡写新诗。
他在诗歌创作上忠于“真实恳切”的创作原则,对新诗歌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爆发后,叶圣陶避寇入川,逃亡途中,以及旅居重庆、乐山、成都、贵州、桂林等地的见闻和感触太多了,
他用旧体诗词抒写生活和感怀,寄托爱国忧民、严辨夷夏的思想感情,以及朝夕怀想、时萦梦寐的思乡念友之情。《鹧鸪天》《江行杂诗》《水龙吟》《和佩弦》等诗一写出来便不同凡响,无一首不臻上乘。汇集在这本选编中的十几首诗词,都是叶圣陶诗词中的精品。他写于1957年的诗作《墨亡》,表达了对妻子去世的无限悲痛与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他的作品就是这样,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真相与现实。他表达的情感和感受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
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说过这样的话:我们都是莎士比亚的孩子。因为“莎士比亚为我们创造了心智和精神,我们只是姗姗来迟的追随者”。他还说,“莎壬比亚为我们所有人思考了所有的问题”。
爱默生也有类似的观点:莎士比亚“为现代生活写好了教科书”。
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叶圣陶:“我们都是叶圣陶的孩子”,“叶圣陶为我们创造了心智和精神,我们只是姗姗来迟的追随者”,“叶圣陶为我们所有人思考了所有的问题”,“叶圣陶为中国现代生活写好了教科书”。
他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供人消遣的,而是用认知和对现实的思考来填充人们的余暇。
作为叶圣陶五年中学的母校,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多年坚持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长期开设“叶圣陶文学作品选读”的校本课程。
为了提高这门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也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阅读叶圣陶文学作品,我们组织部分语文老师编选了这本《叶圣陶文学作品选读》。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深入地阅读和理解叶圣陶文学作品,我们在每个单元加了导读,每一篇作品皆有“阅读提示”和“赏析品鉴”。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同学喜爱上叶圣陶文学作品。
由于我们对叶圣陶文学作品研究水平有限,错谬之处,在所难免,竭诚欢迎批评指正。
【中学时代为爷爷的一生开了个好头】
叶圣陶先生中学时代早年是苏州公立第一中学的学生,这所百年老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当年它坐落在玉带河草桥南堍路东,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草桥中学。
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位老校友有更多的了解,一中的语文老师特地选编了这本《叶圣陶文学作品选读》,为的是让大家通过读他的作品,更好地了解他的作文和做人。叶圣陶先生的文学作品很多,老师们精心挑选了适合同学们阅读的小说、童话、散文和诗歌共五十多篇,并认真地为每一篇作品写了“阅读提示”和“赏析品鉴”。
老师们的这份真心诚意,同学们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深切地体会到。做老师的总是想着要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学生,这本由他们编选的《叶圣陶文学作品选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叶圣陶先生是我的爷爷,一中的老师希望我能为这本集子写一篇序,我很想借这个机会和同学们说说话,于是就愉快地答应了。
在这里我不想解读爷爷的这些文学作品,有了老师的指导,同学们的阅读收获一定比我说的要深刻得多。我想和同学们说的是爷爷在你们这个年龄,在你们的这所学校里的那段生活。看看中学时期的叶圣陶爷爷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1907年,爷爷以优秀的成绩越级考入了新创办的苏州公立第一中学,成了这个学校的第一批中学生。在那个时代,这是一所按现代教育办的全新的学堂。
和旧学堂不一样,学校开设了国文、英文、算学、博物、经学、修身、历史、地理、化学、体操、唱歌和图画等新式课程,学校和老师们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成长最活跃的阶段,又赶上中国正处在从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过渡到民主革命运动的大变革年代,爷爷在草桥中学五年的生活,
为他的身体、学习和思想的成长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为他一生的发展开了个好头。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爷爷在这个时期做过的几件事。
开始写日记1910年11月2日,爷爷开始写日记,在日记前面他写了一篇小序。
在这篇二百多字的序的最后他写道:“以今日为十七岁之第一日,故即以今日始。且我过失孔多,己而察之,之至日记;己而不察,人或告知,亦志之日记:则庶以求不贰过也。”从这句话来看,爷爷写日记的初衷不过是为了自省,记录自己的过失,以求不再重犯。其实从一开始,他在日记中记的,就不只是检讨和改过,更多的是他的学习、生活、工作和交友。从那以后,爷爷坚持天天写日记,以至于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了习惯,直写到九十多岁,视力衰弱得看不见了才停笔。
爷爷的一生挺长,活了94岁,经历了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和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历次运动。毫不夸张地说,爷爷写的那些日记,就是一部他生活的那些年代的史记。
除了在战乱时散失了的十几年的日记外,最近我们整理下来的就有七百多万字,不久将会出版。(yzwjsp.com整理)
不能忘记的是,爷爷写日记,始自中学时代。
参加军事训练草桥中学的校长袁希洛先生,是我国近代革命的先驱,同盟会在江苏的负责人,又是著名的教育家。
他推崇武功,认为“上课钟当为醒世钟,操场当视为战场,学生当自认为军人”。在他的倡导下,学生们参加了许多军事训练。爷爷小时候身体比较柔弱,在草桥的军事训练,让他喜欢上了体育。他的日记里记录了许多训练时的片段,随便摘取一段:“午后即雨,第五时体操,诸人皆欲于雨中演戏战功,魏先生允之。
遂先至钟楼头,令五六人为敌人而已破城而入者,其余皆为拒之者。继则复云敌人在北局一带,乃出死队拒之,而与巷战,每队五六人,队队所行之路不同。是时雨甚大,衣尽湿,及至北局,获敌二人,旋即归校。”三年多的军事训练,让弱不禁风的爷爷变得健康和勇敢。直到中年,爷爷还写过一篇散文《掮枪的生活》,回忆中学时代,
他在文章的最后说:从前的掮枪生活,现在回想起来,颇带一些浪漫意味。这在当时主张军国民教育的人来说,自然是失败了。然而我们这批人的青年生活却因此得到了一些润泽。
结社和办报中学时期,爷爷的爱好颇多,他做诗词,刻图章,写扇面,还热心地把这些本事教给同学们,因此深得同学们的信任。
爱好文学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创办了“放社”,推举爷爷做盟主。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吟诗、连诗、填词、嵌字、对对子。1911年5月,爷爷和几个好朋友受社会上革命志士为了唤起民众争相办报的影响,办起了年级小报《课馀》,后改名《课馀丽泽》。他在29日的日记里写道:“晨到校绝早,书玉忽提倡组织一种专讲科学之印刷物,以发行于校中。
余遂取名日《课馀》,因作发刊词一首,其他撰稿者则笙亚、书玉、藩室也,而怀兰专任图画。至课毕时共出四张,又画二张,以后则每日两张画一张也。
诸同学皆出纸,订阅几遍全堂。”爷爷这里说的“全堂”就是全校。一张钢笔版油印小报,引得全校的同学都来订阅,后来学校各年级纷纷效仿,办起了属于自己年级的报纸。看来,无论是当年还是如今,处在中学时期的学生,都喜欢探索和创新,这种精神永远鼓励年轻人上进。
这中学时代的结社和办报的经历,是为爷爷走上文学和编辑的道路铺下的第一层路基。
剪掉辫子1911年10月10日,国内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11月4日,革命党人从上海来苏州,没费一枪一炮苏州就光复了,革命形势令爷爷兴奋不已。当时拥护辛亥革命的人掀起了剪辫子的潮流,留辫子意味着支持清政府,剪辫子表示拥护辛亥革命。11月5日,爷爷剪掉了在他头上长了十几年的辫子,他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件事情,把它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在那一天的日记里他写道:“盖近日同学中剪去者已十之八矣。余应之,即请令时捉刀。‘嗑榻’一声,‘豚尾’之嘲已解,更徐徐修整,令之等长。揽镜自照,已不出家僧矣。而种种居止行动得以便捷,则我生自今日始也。”
投稿书情怀1911年的I1月,苏州有了第一张铅印的《大汉报》,只有17岁的爷爷为此写了一首七古《大汉天声》,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11月2旧,《大汉报》刊登了爷爷这首充满激情的词。
22日,爷爷在日记中录下了整首诗:“黄鹤楼高高百尺,登楼一呼咸感格。三吴灵秀肯人后?一夜城头旗尽白……未流点血飞一弹,妇欢孺悦次改革……起我同胞扬轩辕,保护我自由,张大我汉魂,世界末日君上存。”词的前面几句说的是苏州光复的经过,当时学校用挂白旗来表示大家“雪耻”的决心。
词的最后几句,爷爷写下了自己的希望,要“起我同胞扬轩辕,保护我自由,张大我汉魂,世界末日君上存”。
不难看出,中学时期的爷爷就已经是一个满腔正义、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血男儿了。从此,这样的凛然正气贯穿他的一生,无论在什么年代,他都站在战斗的前沿,用他手中的笔,发出自己的声音。
交结好朋友草桥中学是一所好中学,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年轻人。爷爷在这个时期就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每逢星期天同学们就聚集在一起,或者到茶馆,或者到苏州的园林,讨论时事政局,谈天下大事。爷爷在提及他早年的交友时说:“做诗词,作画,刻图章,游西郊诸山,而常入茶馆吃茶,同学间畅谈无禁,往往至数小时,尤为今人所弗晓。时作玄想,好谈国外新事物,颇受上海报章杂志影响,古诗文与新译作并为课良伴。”看爷爷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起毛主席的几句诗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来在那个年代,有志向的年轻人大多是这样的。爷爷中学时代的朋友,很多成了他一生的至交。顾颉刚、王伯祥、吴湖帆、吴宾若等一批优秀的人才,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帮助,互相提携,风雨同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爷爷的中学生活丰富多彩,上面列举的只是其中的几件。中学毕业后,家境清贫,父亲年迈,年仅18岁的爷爷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他中断了学业,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苹桥中学是爷爷终止学业的地方,可不是爷爷终止学习的地方,在中学学到的那些本领,支持着他不断地自学。凭着自学,他从小学教员开始,一直做到大学教授;凭着自学,他从编辑第一份稿件开始,一直做到编辑全国中小学生教材的统领;凭着自学,他写小说、写童话、写散文、写诗歌,跟着时代的脚步,讴歌祖国和人们,和一切不合理的事情做斗争。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所有这些都开始于爷爷的中学时代。一所好的学校,一位开明的校长,一批热心的老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爷爷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在了草桥中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充足的水分和阳光使爷爷健康茁壮地成长,在到社会上经历风雨见过世面之后,长成了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材。时间如梭,时代变换,如今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成了一所有着光荣传统的百年老校。
百多年来,校长换了一位又一位,老师换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是大家都没有忘记老校长袁希洛对爷爷说过的话:“立国之本,首在教育。只有振兴教育,养成独立、自尊、自由、平等、勤俭、武勇、绵密、活泼之国民,才能发达我中华民族的国事。”本着这个宗旨,学校、校长、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为国家、为社会送出了无数优秀的学子,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
看到这儿同学们可能明白了,我想和大家说的是,中学时代是你们的黄金时代,能成为一中的学生是你们一生的幸事。趁着现在,趁着年轻,好好向那些有作为的老校友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等你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就可以肩负起你们要肩负的担当!
爷爷曾经说过:“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希望你们能把这句简简单单的话永远记在心上。
我还想告诉同学们:很多人热爱和尊重爷爷,称他为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但是爷爷这一辈子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什么名,成什么家,有一件事他却坚持了一生,那就是:认认真真做好他要做的和他必须做的每一件事情。
【2016年6月29日于深圳】
(叶小沫,叶圣陶先生孙女,曾任《中国少年报》主编)圣陶散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短小精悍、风采斑斓,质朴厚重、率真隽永。他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将他的经验坦诚呼出,有怒目愤词,也有婉回低吟,有明快赞歌,也有淡雅夜曲,有精辟高论,也有喻理杂说……这些谱成他“象”的人生乐章,回荡他直面现实的高昂激情。
细品叶圣陶散文,可发现作家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事,总能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旨趣宁静淡泊,笔锋使作品既不失之浓艳,也不流于粗疏,能够恰到好处地在文中兼容着凝重而隽秀的气质。除了本书所选的11篇之外,读者还可以读一读《天井里的种植》《三种船》《将离》《客语》《与佩弦》《两法师》《卖白果》《昆曲》《在西安看的戏》《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过三峡》《记游洞庭西山》等。
叶圣陶先生对于小说创作的态度是“如实地写”。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缔造者之一,他的小说带有浓厚的“为人生”的色彩。
他的几部名篇,均体现了对社会的强烈关注。
此外,叶老的小说特别着眼于妇女和儿童,崇尚爱与自由,尊重个性。在创作艺术上,叶老是个独具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构成了叶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除了我们选编的这些短篇小说外,读者还可以读一读《欢迎》《萌芽》《饭》《地动》《小铜匠》《错过了》《前途》《城中》等。
《倪焕之》是叶圣陶1928年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
【《倪焕之》真实地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历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这些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给予当时知识青年的巨大影响。
【倪焕之(节选)】
小说主人公倪焕之,是个满怀理想、热切追求新事物的青年,中学毕业后到乡村高等小学任教。同辛亥革命失败后不少进步知识分子一样,他最初把救国的“一切的希望悬于教育”,真诚地期待着用自己的“理想教育”来洗涤尽社会的黑暗和污浊。他还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爱慕和追求一个思想志趣与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然而,严酷的现实生活使倪焕之许多不切实际的空想破灭了,他不但在教育事业上多次碰壁,而且家庭生活也远违初衷,这使倪焕之深深地感到寂寞和痛苦。五四运动到来,大批倪焕之式的知识青年被卷入革命浪潮里。在革命者同时还是自己中学同学王乐山的影响下,倪焕之开始把视线从学校解脱出来,放眼“看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期间,倪焕之更是参加了紧张的革命工作,由最初改良主义性质的“教育救国”到后来的转向革命。然而在“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后,倪焕之脆弱地感到现实“太变幻了”,竞至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郁愤病死。
小说共三十章,大致可从主人公倪焕之的事业、爱情两条线入手进行阅读。事业线可重点阅读如下章节:第一章(新生活开始.焕之亮相)、第十二章(改革受阻,乡村教育的艰难)、第十九章(焕之对教育的认识改变,要睁眼看社会)、第二十二章(到上海教书,进一步认识革命和教育的关系)、第二十九章(幻灭);爱情线可重点阅读如下章节:第六章(初次见面)、第十四章(甜蜜爱情)、第十八章(从同志到妻子)。
叶圣陶的《倪焕之》,不仅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通过反映当时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与精神境遇,折射出20世纪初叶民国社会变迁的伟大史诗。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早期的童话作品笔调质朴而抒情,风格唯美而自然,色彩明亮而多彩,作者送给读者一个美丽的梦境——“一个美丽的童话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后期的童话作品,开始由梦境的美转向现实的凄,更有悲剧的艺术价值,作者意识到:“在承认的灰色的云雾里,想重视儿童的天真写儿童超越一切的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企图。”除了本书所选的12篇之外,读者还可以读一读《芳儿的梦》《燕子》《鲤鱼的遇险》《大喉咙》《旅行家》《眼泪》《瞎子和聋子》《画眉鸟》《“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等。
叶圣陶是中国新文学家中带有浓郁古风的一位现代文人。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主要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至七十年代。叶圣陶的旧体诗词创作在现当代文人圈内享有盛誉。
汉语语言学家孙功炎在给《叶圣陶诗词选注》所作的序中认为,叶圣陶的诗词已自成一种风格,可以用“清真沉厚”四个字来概括。这四个字不仅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叶圣陶旧体诗词的总体风格,而且还隐含了影响叶圣陶旧体诗词风格形成的两个关键诗人词客:一个是杜甫,一个是周邦彦。所以说,叶圣陶的旧体诗“清真沉厚”,与古风一脉相承。
叶圣陶的新诗率真而洒脱,他的诗歌忠于“真实恳切”这一创作原则。不少新诗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诗句含蓄蕴藉,意境邃远,耐人寻味。有些政治抒情诗短小精悍,犀利泼辣,一针见血,酣畅淋漓。他的诗歌对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