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之奉系军阀,非天夜翔,anklepants

李兆基名言解读简介【教育片篇】_经典语录_小马感悟网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一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中的经济力、科技力和军事力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在于教育。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教育,社会回报和宏观效益巨大,李兆基无疑也认识到了上述道理,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改善香港和内地的教育设施,积极培育教育人才。本篇将详细地介绍李兆基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一个人应该知道适可而“止”,才不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

李兆基在10岁前念卜卜斋,由名闻遐迩的秀才梁雨培老师教他旧文学,熟读四书五经。其后李介甫觉得只念古书不合时宜,想进一步栽培儿子。适逢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因广州沦陷,不愿意为伪政府效劳而返顺德隐居,于是李介甫与乡亲等礼聘他为老师,实行旧学新用。梁惠民欣然答允。梁惠民老师非常欣赏李兆基那种少说话多思考的个性。只把古书念死了,恰如大量质优味美的食物,塞在肠胃之内难于消化,反而碍事。梁惠民于是在教习完李兆基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后,要求他把这番道理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的例子之上。结果,小兆基很快就思考到答案,给老师回答道:“我们只要经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阶段的深思熟虑,就会产生攻必胜、战必克的效果。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梁惠民听了小兆基的这番领悟,不但感动,而且感慨。他握着小兆基的手,道:“将来你长大了,势必会为中华民族争光。”

需要提供给下一代的不只是无忧的经济基础、富裕的财产,更应有自己的奋斗经历和成功的经验,从而使儿女们领会到自己做人处事的对与错,教育他们、培养他们、带领他们踏上正轨,以至最终拥有一个美好而有意义的人生。

冯景禧移民到温哥华一段日子后,邀请李兆基到彼邦一行,于是他怀着探望老友的心情飞去加拿大。事实上,李兆基逗留在温哥华访问的几天,他也曾细心留意过在彼邦可能发展的机会,认识到加拿大不论是社会制度、人民素质、税率、会计以至于法律,都是不利于东方人长远事业发展的。

语言尚属次要问题,最关键的是西方社会的林林总总并不是为东方人而设。中国人在加拿大,再富裕也要过着次一等素质的生活,更遑论事业的发展。1967年底正值香港物业最低潮,李兆基计算一下自己的身家,当时估值汁为港币1000万元,如果来温哥华退休,一家几口今生今世是绝不愁衣食的。但人生吃喝享受是有限度的,物质的享用对他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满足是考验自己的智力,锻炼自己的眼光,发挥自己的才干,承担自己的责任,达到自己的理想,包括对社会的和家庭的,甚至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其时,李兆基婚后已经育有三女一子,长女佩雯、次女佩玲、长子家杰、三女佩仪,作为一个父亲,对于子女他的考虑如上文这一段话。最终,李兆基还是决定回香港发展。果然在1969年,冯景禧也举家回到香港,回到“三剑侠”的新鸿基旧巢了。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二

企业家也应该积极投资教育,努力培养人才。

李兆基创立“李兆基学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此引起各地有名望之大学的注意,以牛津大学华顿学院为例,由香港之人士引荐直接在本港取录更多优秀学生,则香港之莘莘学子,可获更多留学机会。”“李兆基学位”于1979年成立,每年招生一次,接受本港学生申请前往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攻读三年制或四年制之学士学位课程。“李兆基学位”选拔香港优秀学生赴牛津大学攻读的工作就在香港进行遴选,遴选委员会成员除李兆基、罗德丞之外,初期几年由罗粥时爵士任主席,其后由前首席按察司杨铁梁出任此职,辅以由华顿学院派出之院士。先后担此重任的为彼得卡达教授(Prof.PeterCarter)和歌连活特博士(Dr.ColinWod),每年在七月招生。初期,由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院长的郑栋材负责组织面试工作。近年,则由李兆基特派恒基的董事黄永麟作遴选安排。香港预科生在“高级程度会考”放榜之后,成绩优异,符合资格者就可以报名。经过遴选委员会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赴牛津大学华顿学院攻读他们的理想学系。第一年推荐的学生只有两位,其后因选拔的学生表现优秀,每年名额遂递增至四至五位。遴选委员会分两天面试。

选拔的原则除了着重本科成绩和语言能力之外,尤其会注意学生适应外国生活的能力,审视他们能否在中西文化交流沟通上有见地和有贡献。被选中的学生,多数是经济有困难的,均由李兆基资助学费及生活费。“李兆基学位”由1979年创立至1996年,受惠的学生共63人,已经毕业的学生合共48名,其中24名考得“一等荣誉”学位。照百分率计有50%考得“一等荣誉”学位,成绩之优良,高出牛津大学全体学生平均成绩约3倍。现在在牛津大学内一提起香港的“李兆基学位”选拔的学生,都备受师生赞赏,认定为品学兼优的标志。“李兆基学位”成功推行后几年,李兆基本人也获得英国牛津大学华顿学院的名誉院士。在莘莘学子的眼内无不觉得他实至名归。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三

社会应该竭力抚育年轻人,让他们身受各种现代化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

“培华教育基金”的成立宗旨是“育己树人”。“培华教育基金”是李兆基捐港币500万元于1982年成立,并且得到好朋友霍英东、郑裕彤及王宽诚的支持,四位企业家作为基金的主要捐款人,推举李兆基任信托理事会主席,然后由一群热心的年轻团友负责基金的实际会务,并由霍英东之子霍震寰任常务委员会主席。李兆基有鉴于1982年中国正式对外声明有关对香港主权的态度,而香港市场作出敏感而剧烈的反应,他更有决心要把培华教育基金办好,竭力扶育内地的年轻人,主办或协办各种对他们有益有用的培训班,将香港人所受的各种现代化教育和实际工作经验,努力灌输给他们。惟有通过这些教育课程,才能对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加强香港跟内地同胞的沟通,才可以让大家认识香港,也认识中国。“培华”一直以来所推行的教育工作效应良好,李兆基自“培华”成立至1996年已先后捐出2200万元,决定运用“培华教育基金”的捐款利息,为内地各省同胞筹划各类专业培训课程。很多培华成员除义务工作外,还邀请到海外有志教育的人士,参加培训工作,作出贡献。1991年,“培华教育基金”成员在李兆基主席率领下到北京,为江泽民总书记与杨尚昆主席接见,嘉许良多。到10周年纪念时,内地的各个受惠单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省份,都传来贺电致谢,国家领导人又都分别亲书鼓励,致送给“培华”作为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写道:“培养人才,建设四化,振兴中华”,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个题匾,一直挂在李兆基的办公室内,跟他朝夕相对,给他巨大的鼓舞。

年轻一代入主父系企业,切忌动辄革新以示现代化,以示讲求进步。好大喜功往往是下一代在承接顺境之中,最易触犯的大忌。

李兆基的儿子李家杰从英国学成回港,没有立即在恒基集团服务,他先与友人合伙经营娱乐性质的生意,赢取经验,稍后才回到父亲的企业内助父亲一臂之力。说来难得的是.李家杰十五六岁开始,因为受李兆基熏陶,竟然也喜欢闲来就念四书五经,国学很有点底子,总算有中国人的儒家传统思想这方面的心得。李兆基对儿女的训练都一样,要他们在集团内涉猎各方面的工作,好好学习。他没有一下子就把大权交到儿子手上去,而是循循善诱。因为他明白上述道理,并且在这一点上,李兆基与李家杰沟通得十分好。

【李兆基经典语录——教育篇】四

少年得志,狂妄自大,游手好闲,不思勤奋,是失败之源。

这是李兆基常常教导儿子家杰和家诚做事要紧记的第一个基本原则。他认为,放纵自己,心浮气躁,早晚会闯祸。

凡事不可忘本,饮水而不思源,后果堪虞。李家杰信服父亲为富不骄,怀旧致远的性格,因为小时候家里未曾发达,那时的李兆基跟现在富甲一方的他,根本没有丝毫改变。家杰认为做儿女的,必须仿效父亲的品德,以他为模范。

一日忍、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凡是忍让,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是李兆基常常教导儿子家杰和家诚做事要紧记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李兆基从来教诲两个儿子,在与对手交易时,必须“预留一手”,即是说必须留一些空间,好让对方“踩”过来。这种预早留有余地、明让对手占便宜的措施,可以保障几十年的人生过程中不会伤和气。做生意固然如是,就是平日做人,也别争先恐后。李家杰和李家诚都谨记父亲的教诲,在父亲平日的言行中,明白他的个性,譬如李兆基每逢到北京去见政要人物,很多人往往希望能在领导人身边拍照,只有李兆基老是随遇而安,不为人先。

中国人始终在自己的社会里更便于发挥,更容易获利。

在教育儿子明白这层道理时,李兆基从来不搞强迫、命令,而是让他自己在实践中领悟。比如投资方向的选择上,李兆基毫不介意任由李家杰去领教美国市场。结果放在德州地产的一项投资,回报率十分微小,反而让李家杰自动检讨得失,以“美国”、“香港”、“中国”互相比较,便可在生意的回报率及成就上,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

人没有了健康,再多的机会也属枉然。人没有了教育,遇到机会也难发挥。

李兆基品性念旧是众所周知的,故而对家乡顺德有一份特别浓厚的感情。早于1982年,就通过何贤的安排,与同乡好友郑裕彤捐赠善款,建立顺德华侨中学。顺德华侨中学办得相当好,为了增加学生名额,教育更多人才,于是李兆基与郑裕彤这两位同乡的地产业巨子便决定分别捐赠8000万元,在故乡顺德建立李兆基中学和郑裕彤中学。李兆基中学位于顺德市中心,校舍美仑美奂,设备齐全,在顺德自然成为名校,就是在内地,也是非常难得的一流中学。李兆基又在1992年初秋,特意回故乡去参加顺德“李兆基中学”增辟语言实验室、电脑室及冷气设施等最现代化设备之启用庆典。李兆基也趁是次回乡之便,关注一下他这几年另外捐赠共达千万元的顺德医院及顺德体育中心。同年,顺德市政府以李兆基对家乡的功绩和建树,向他颁发了顷德荣誉市民奖。在各种善举和公益之中,李兆基的确是注重教育和医疗的,因为他明白上述道理。

青年人一方面应该加深认识自己祖国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应该实地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扩展自己眼光,增长自己见闻,舍短取长,对将来服务社会,就业办事,大有帮助。

的青年去接班。中国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青年人能够有机会,透过世界各地之交流活动,一方面加深认识自己祖国之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地了解其他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扩展自己眼光,增长自己见闻,舍短取长,对将来服务社会,就业办事,大有帮助。”基金成立后,在1995年至1996年内举办十四项青年交流活动,地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及内地多个省市,该项基金除举办外访学习团,接待外地来访的青年团体外,并资助举办有关青年问题的国际性或地域性会议,设立贮存有关青年及青年服务的资料及数据,以及提供奖助学金,给有需要的青年进行交流活动。

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商人投资。

1997年春节期间,梁凤仪问李兆基:“你捐献社会公益的计划着重哪方面呢?”李兆基回答道:“我会为中国同胞的教育及医疗两方面作出我的贡献。我们商人喜欢求实际效果,教育的回报率最高,因此最值得我投资。以小学教育为例,如在大陆教育未普及之荒僻地区,川很少金钱便能开设多间学校,教育不少的学生,这不是回报高收效广吗?以大学教育为例,投资一个学生念三、五年的大学课程,以后这个大学毕业生便要为社会服务至少30多年,这不又是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吗?我们在1982年成立培华教育基金,为祖国培训了5000多人,在一传十、十传百之下,这5000多人可把他们的学识传授不知多少人,对祖国建树良多,我引以为慰。”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