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景子壁纸,老舍茶馆官网,汤灿已死

稻盛和夫经典语录大全

【何为“知行合一”】

稻盛和夫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终坚持践行那些哲学理念。稻盛和夫说:“重要的不是把名言名训装裱在镜框之中、高悬于家壁之上,而是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

例如,稻盛和夫把在生活、工作、经营中悟得的真理,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并且,他还把它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思考其与人类价值的相关程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稻盛和夫曾对公司的使命作出重大调整:“京瓷公司的理念,就是提供给所有员工物质与心灵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进社会与全人类的进步。”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日本楼市出现泡沫的时候,稻盛和夫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放在银行。当时,连银行都建议稻盛和夫去炒房地产,但稻盛和夫却客气地告诉银行:“我们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方式来赚钱”。他认为,企业应有良知,以正道行事。

实际上,稻盛和夫的这种思想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哲学。500年前,王阳明悟到了“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分”。也就是说,我们人心中的良知即是天理,只要按照良知做事就是行天道。用良知来判断和应对一切,把良知发挥到极致,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稻盛和夫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经营哲学思想,正是受王阳明哲学思想的启发而形成的。

此外,稻盛和夫还认为,人们在工作中最容易实践并提高心智的途径,就是“精进”——竭尽全力拼命工作。

可以说,稻盛和夫堪称“知行合一”的典范。

我们经常认为一些企业的垮台是源于外界的经济变动,即“他律性”的原因;而事实上,其根源仍在于经营者自身的素质,即“自律性”的原因。

也就是说,经营者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否则便等于“自毁长城”。

由行到知,方可提升心性、转识成智有人说:“知者多喜于学而惮于行,行者常碌于为而讷于知;惟具使命者,方能知行合一。”这句话告诉人们,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不能失于盲目,而要注重内省和思辨的过程,“由行到知”,充实我们的心灵,力争达到王阳明所说的“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的境界。

在稻盛和夫的影响下,柳传志总结出了“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九字真言,张瑞敏总结了“。EC管理法”、SST、SBU、“人单合一”模式,他们将自己成功的经验总结成可复制的管理理论,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如果仅仅坐而论道,只会空谈误事。对于行,稻盛和夫强调“现场有神灵”,经营者必须时而在“前线”与“士兵”共同作战,时而又返回“后方”谋划作战方案——能够如此往来于“前线”与“后方”的经营者,才是杰出的领导者。而在现实中,很多经营者往往以为自己“功成名就”了,便不再j中向前线,仅凭固有经验做出经营决策,这样一来,企业经营失利便在所难免了。

事实上,人们可以通过身体力行、省身思辩,来修炼成自己的“知”。这个“知”不同于最早的“知”,而是一种“新知”,是对个人价值的再次提升。

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这应该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企业经营者应秉持公正的态度,在企业内部维持公正公平的氛围,这有助于维系企业内部经营的稳定性。

【高层领导者应该成为公正的裁判】

在阿米巴经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不自负盈亏、维护自身利益,那么它是无法生存的;而同时,追求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又是企业的终极使命。这就使得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出现对立时,必然会产生一些纠纷。

为了消除利己主义之间的冲突,协调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经营者必须在维护本部门利益的同时,超越双方立场的差异,在更高层面上对事物作出综合性的考虑和判断,使双方得以正常发挥各自的职能。

然而,在很多时候,当公司内部出现利害对立、开始争执时,一些思想顽固且态度强硬的领导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罔顾员工的利益,这便无法维护公司整体的道德标准。而一旦当争执进—步升级时,就需要更高级别的领导出面进行调停。

这时,更高层领导者要放低姿态,倾听双方的意见,然后作出最为公平的裁定,确保双方都能接受并服从。比如,关于公司内部购销价格,需要作出类似于“这是你的不对,你要更加努力地降低售价”等公正的判断。

这种对公平公正判断的要求,从本质上讲是是对人们心理的一种主动满足。

对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提出一个主张:“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这与稻盛和夫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将其反映到在企业管理中,便是要求经营者在对各项日常工作事项进行处理时,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

【中层经营者自身也要保持正直】

在面对内部问题的处理时,高层领导者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作出准确判断;而身为中层经营者,则要保持其自身的正直。

《荀子》中有言:“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意为:公正就会耳聪目明,偏私就会昏暗愚昧。

端正谨慎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会产生闭塞;真诚老实会产生神明,大言自夸会产生糊涂。

进一步讲,经营者的品格状态将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的整体氛围。因此,稻盛和夫一直强调,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完美的人格。

然而,人格是在时刻变化的,一个人在取得成功之后,很容易变得高傲而迷失自我。这就需要经营者时刻约束自己、磨练自己、提高心性品格,保持自己的高风亮节,成为一个处事公平、公正的人。

经营需有强烈的斗争心,其程度不亚于任何格斗格斗场上所需要的斗魂,经营者也必不可少。稻盛和夫甚至这样说道:“那些架都没有吵过的人,应该把社长的位置让给有斗争心的人。”

【经营者要有斗争心】

在面对外部恶劣环境因素时,经营者为了保护企业不受侵害,就需要有面临格斗的斗争之心,需要有敢于压倒敌手的、大无畏的气魄。如果企业经营者缺少斗魂,不能为保护员工而发挥昂扬的斗志,那么这个企业将必败无疑。

而所谓“斗争心”,就如同母亲保卫孩子时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当鹰袭击幼乌时,母乌会奋不顾身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顾自身的危险把敌人引向自己。

经营者在履行使命的时候同样不可少了这样的斗争心。一旦面l临危机,就必须立即挺身而出。如果没有这种气概,经营者就不可能获得员工们的由衷信赖。

如今,具有“斗争心”的经营者越来越少;相反,只知明哲保身的经营者却越来越多。很多大型企业在发生了社会丑闻之后,其经营者往往会推卸责任,却让员工引咎辞职。

稻盛和夫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恰恰是因为企业选错了经营者。挑选经营者时,不能只看其能力,还应看其是否有斗争心,看他们是否能够为保护企业、保护员工而义无反顾。

【经营者的斗争心应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

“遗传基因”学者村上和雄针对所谓“火灾现场的爆发力”这一现象,曾做过简单明了的解释:“在极限状态迸发出的人的巨大能量,为什么在平时总是休眠呢?因为,管理这部分的功能的遗传基因都置于“。FF”状态,只要把它的开关置于“。N”状态,即使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也可以发挥出类似火灾现场的爆发力那样的巨大力量。”

然而,人的可能性究竟可以拓展到什么程度呢?从遗传基因层次上讲,凡是在人的头脑里出现“想要这样做,想做成这样”的愿望时,这种愿望大多都在可能实现的苑围之内。也就是说,我们具备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的潜在能力。

有些人可能慨叹:“每天重复这琐碎的工作,成为世界第一要等到何年何月?”的确,斗争心在面对现实时总是让人因巨大的落差而感到烦躁不安。

然而,经营者应谨记:人的眼睛可以眺望高空,但双脚却必须踏实踩在地上。

斗争心再强,现实却是每天必须做好那些简单甚至枯燥的工作,为了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而挥洒汗水,把摆在眼前的问题逐一解决掉。这才是企业实现理想经营的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斗争心不是暴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斗争心绝非暴力。一些经营者在经营时常常以一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气势,去逼得竞争对手最终走向绝境。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斗争心。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尽管许多形式的竞争引起了强烈的反对,但它们在促进必要的努力方面却起到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作用。稻盛和夫曾如此描述“斗争心”:斗争心是基于至诚、无私、利他的本能心。能够控制“斗争心”的则是纯粹的灵魂,必要时可以用它来促使团队和员工为企业奋不顾身。

经营者的这种“斗争心”要处于熊熊燃烧的姿态。诚然,将其深入地贯彻下去是艰辛的,但若能长期坚持,必然会产生令人敬畏的结果。

稻盛和夫认为,“饱尝艰辛、斗志燃烧的员工不复存在,这是日本经济走向低迷与萧条的主要原因之所在”、“没有10%的利润不能称之为经营”。

因而,那些努力奋斗、提升效益,在艰难困苦中锤炼了斗争心的经营者们,必须要脱颖而出,以燃烧的斗争心来引领企业的新发展。

临事有勇,始终不可以有卑怯的举止人为什么需要勇气?首先,对事物进行判断时需要勇气。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者只要依据“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原则进行判断,就不会造成太大的失误。而他在实践中也切实贯彻着这一条。

在企业经营中,怯懦是万万不可有的许多经营者在需要按上述原则进行判断时,因为遭遇各种各样的障碍,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稻盛和夫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在日本,人们购买工厂用地时,当地有影响力的政治家通常会插手干预。有时,一些暴力团体得知后,也会到公司里混水摸鱼。

考验经营者是否真有勇气,就是看他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经营者按原则作出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受到威胁或诽谤,面临损失或灾难,仍然会毫不退缩,他会坦然面对,最终作出对公司有利的判断。

一些经营者也会说“这么做,会受到黑社会的威胁”、“会遭到经营者朋友们的耻笑,遭到排斥”。一旦存在这种担忧和顾虑,他便无法作出正确的经营判断。

原本极为简单的问题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难以得到解决。

稻盛和夫总结道: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经营者缺乏真正的勇气所致。

的确,依据原则作出正确决断是需要勇气的。反过来讲,缺乏勇气的人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断。经营者没有勇气,遇事怯懦,这种印象会立即在员工中传扬开来,而员工会因此立即失去对经营者的信任。

而且,经营者缺乏勇气,员工就会上行下效,不以卑怯为耻,在紧要关头,不断妥协退让,甚至丧失自己的立场。

所以,现实工作中,经营者必须有勇气面对经营问题。当然,柏拉图也说过:“有勇气并不代表恐惧不存在。”所以,经营者首先要敢于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勇气到底是什么】

经营者所需要的勇气,又可称为“胆力”。一位日本启蒙思想家曾在谈及“知识”、“见识”、“胆识”时称,许多所谓的“知识”并没有太大的实际价值,经营者应该把“知识”提升到“见识”的高度。

有“见识”是当经营者的先决条件。因为,经营者要为很多事情作决断,所以他就必须有“见识”,否则就不可能对事情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判断。

而对经营者的要求不能仅限于此,还必须具备“胆识”。

所谓“胆识”,是“见识”加“勇气”。这样,经营者才会因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而顶天立地、无所畏惧。

经营者只有具备这种“胆识”,才敢于面对一切障碍,正确地判断,坚决地实行,坚定地摆正经营之舵。

当然,经营者有时也会遇到较为棘手、难堪的情况。这种时候,反而更能检验出经营者的骨子里是否具备勇气,在各种情况下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每个人都要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工作,每个公司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起核心作用的人物。他们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然而,怎样才能卷起漩涡呢?

从根本上来说,敢于说这话的人,并不是为了做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本身,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必然会积极地参与企业经营,并且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毫不怯懦,总是能够勇敢地去解决问题。一个企业的成功经营,1合恰需要这样有魄力的人来主导。

【企业经营之成功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企业经营实质上是经营者意志的表达。一旦确定了目标,那么无论发生什么状况,目标都必须予以实现,这种坚强意志在经营中是必不可缺的。

【盈利与否与经营者意志强弱是息息相关的】

每当稻盛和夫听到“营业额没法增长”、“没法盈利”这样的话,会立即作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因为经营者的意志薄弱而造成的。他认为,企业盈利与否与经营者本身的意志强弱是息息相关的。稻盛和夫以自己为例进行了说明。

他说,不论条件多么艰难,“坚强的意志”都会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体内涌现出来。

这是因为稻盛和夫心中有一种乐观的信念,他相信未来一定能成功。基于这种自信和乐观,在遭遇困难时,他便会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拼命思考打开困局的良策。

事实上,“坚强的意志”与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坚强的意志”并不是单指坚韧不拔,或“对未来一定能成功”的自信,而是要彻底地、仔细地思考脱离困局的具体对策。

卢梭曾极为果断地说道:“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这是因为这样一个人,不论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困难,都会不断思索,从各个方面钻研创新,尝试各种办法,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故而,他最终必然能够打开困难的经营局面。

【经营者的坚强意志应贯彻到底】

一些经营者如果发现目标达不成,会寻找借口,或修正目标甚至将目标、计划全盘撤销。这种轻率态度,不仅使实现目标变得不可能,还会在员工中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稻盛和夫认为,在变动频繁又剧烈的环境中,经营者如果缺乏达成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一味去“凑合”状况变化,向下调整目标,那么在遭遇新的环境变动时,又将面临着再次向下调整。而经营者一遇困难就开始退缩,则必将失去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对他的信赖。

总之,如果经营者决定了“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就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将其贯彻到底。这便是稻盛和夫经常说的“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

【经营者应有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

说到“坚强的意志”,很多人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勇猛、强悍、粗野的印象。但稻盛和夫认为,经营中所需要的“坚强意志”是指从内心涌现出的、平静却强烈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NeverGiveup(永不放弃)。”一直以来,他常在京瓷公司内都会:“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开始的时候。”这正是从他年轻时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他说:“被拒绝的时候才正是】

工作的开始。思考如何打开困难局面,这才是我们的工作。”

地狱与天堂之别,仅仅在于人心而已稻盛和夫认为:“人心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所谓利己之心,是指一切为了自身利益;所谓利他之心,是指为了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两种心向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

天堂与地狱之别,仅在于心之所向佛教认为:“人只有通过普渡众生,才能达到高超的境界”。稻盛和夫也是由此认识到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从表面上看,地狱和天堂是完全一样的。二者所不同的只是居住在那里的人的心存在差异而已——在地狱居住的人只有利己之心,而在天堂居住的人却都怀有一颗利他之心。稻盛和夫听到这个故事,也颇有感触。

黑格尔曾言:“有下山的想法你就不能登上顶峰。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至坑里去。”对于一个人而言,唯有心向利他,才不至于最终陷入利己的狭隘之中;而对于一个企业,也唯有始终保持利他的状态,最终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己绝非善行,利他才是企业经营的出发所谓“爱己”,即只图自己顺心,而从不顾念他人。平时我们所见到的事业无成、不思悔改等现象,均由过分爱己而导致。

身为经营者,更不能一味想着“利己”,而应“为生意伙伴、为员工、为社会”考虑,将“利他”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此才更易得到他人的信赖。

更进一步讲,一个人持有“与他人为善”之念,并积极付诸行动,那么,他不仅会得到身边众人的帮助,连上天也会更愿助其一臂之力。有此“天佑”,其事业必然会成功。

稻盛和夫经常谈及“利他、爱、同情心”,有时也有人反驳说:“总是说些好听的话,这背后还不知道是否隐藏着什么目的呢?”但是,稻盛和夫并非花言巧语或有什么不轨的企图,他只是率真地将自己的信念传递给他人而已。

稻盛和夫反复向员工们强调:要想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意识。而新员工们踏上社会后,更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地为周围的人服务,为团队、为企业作出贡献。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引申义为当人心中饱含利他之意,那么天下皆在掌控之中。京瓷公司做事时始终抱持着这种善念,将“为生意伙伴、为员工、为社会”的“利他”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这也使得京瓷公司得以取得今日的成功。

遇败而不气馁,方为真英雄一个人面对众人时,勇于承认失败,这样才能踏出新的一步。如果总是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而苦恼,那么终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败而不馁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考验】

在人生或事业中,烦心之事往往会纷至沓来。在这种时刻,如果总是为已经发生的过失而垂头丧气,那么不仅对解决问题毫无助益,还会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损害个人健康。这便如同打破茶碗后再去收集碎片,完全于事无补。

身为经营者,必须果断地斩断这种恶性循环。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将此事抛诸脑后,不再为过失自寻烦恼;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向前踏进一步。

【摒弃失败的恐惧】

稻盛和夫自己从来不会遇败气馁,同样,他在经营中也向员工传达着这样的态度,鼓励员工摒弃失败的恐惧,积极地迎接挑战。

有位美国记者问稻盛和夫,为什么京都半导体公司会如此成功?稻盛和夫想了一下答道:“因为我们从来不因为失败而处罚员工。”稻盛和夫进一步解释:假如我们的员工为了公司而接受一项挑战,结果失败了,且对公司造成相当大的损失,我们还是不会对他施以任何惩罚。因为,如果接受那项挑战是为了公司和员工的利益,而且大家都已经付出了真诚、无私的努力,就没有责罚的理由。

有时,一个员工在某项计划中遭遇失败,我们还是会立刻给他另一项任务,这使他相当吃惊。虽然前一个计划失败了,但是那个员工还是从中学到不少,并可以凭借过去的经验再向前迈进。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断言:“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因为,这种担心会使人们优柔寡断、吝于起步,反而更容易遭遇失败。

所以,要让人们放心,底气十足——即使面对失败也有人支持,这样他们便会毫无后顾之忧地去面对问题。例如在京瓷公司,恰恰是留有失败的余地,才使得京瓷公司的员工有勇气不断地接受新的挑战,并更加卖力地工作。

【永怀希望】

事实上,每个人的心底里都应该怀有希望,这样才会积极面对每一次失败。

亚里士多德说过:“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事实上,很多人一生都无法彻底免于痛苦和担忧。但是,他必须对自己抱有足够的信心,遇败而不气馁,对未来抱持美好的期望,即使他正处于人生的最低潮时期。如稻盛和夫与京瓷公司那样,他们恰1合是因为永不气馁这一点,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对待人、事、物,当秉持感恩之心稻盛和夫在六项精进中的第四项中提到:“活着,就要感谢”。

只要人们能健康地活着,就该自然地生出感谢之心——感谢周围的一切,包括空气、水、食品、家庭成员、单位同事,还有社会。

表示感谢是最优先、最重要的不管多么微不足道的事,人们都要表示感谢,这是最优先、最重要的。“谢谢你”这句话具有很强的威力——它能将自己带进一个更为高尚的境界,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愉悦的心情。

【感谢的话语温暖大家的心】

“谢谢”这个词非常简单,但是,它能在人们周围制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

有人认为“要抱着感谢之心”这句话,说来容易做来难。为此,稻盛和夫指出:“就是违心说谎,你也要说一声谢谢”。他解释称,当“谢谢”这句话一说出口,人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得轻松、开朗。而对别人由衷地说声“谢谢”,用语言将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听的人也会心情舒畅,这样就营造出一种和谐快乐的气氛。

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他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感恩的经验会向它源源不断地输入正向的精神内容,给包括对象在内的周围的人们带来好影响。

因此,懂得感谢,对工作、对生活、对自己活着表示感谢,是非常重要的。

随时说“谢谢”,应作为一种心态来培养把“谢谢”每天挂在嘴上,无论面对谁,无论对于好事或坏事,无论物质条件究竟如何,都始终心存感谢……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简直太难了。

若是碰到灾难,人们更不会去感谢,而会大肆抱怨:“为什么只有我这么倒霉?”这是人之本性。那么,到底该如何养成感恩的心态呢?

实际上,感恩之心来自于对人、事、物有所满足的感觉。一个人不满足,便不会产生感谢之心。所以,稻盛和夫建议人们形成这样的感悟。

在谈及“感恩心态的重要性”时,尼采曾如此说道:“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他指出,这种灵魂上的健康会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而感恩的心态,也将使人们更放松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企业内部因此形成一种友善的经营氛围,从而促使企业上下和睦一致,奋力前行。

【“敬天爱人”应取代“敬己爱钱”】

京瓷公司一直将“敬天爱人”作为社训。遵循这一思想,稻盛和夫在掌舵公司经营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偏离轨道的状况。

【敬天爱人的思想渊源】

所谓“敬天”,就是依循自然之理、人间之正道,做到与人为善;所谓“爱人”,就是摒弃一己私欲,主动体恤他人,抱持“利他”之心。

就这样,不知经营为何物的稻盛和夫,将融入其血脉的朴实伦理观套用到了企业经营上,并促使京瓷公司一步步走上了正轨。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言:“世界的逻辑图像是思想。”人的思想反映世界的逻辑架构,展现世界的基本状态。而企业经营中,也需要有这样一套思想作为经营宗旨。而稻盛和夫也恰1合是通过这种方式,为企业经营找到了持续发展的起点。

不管环境如何,都不能降低自身的层次如果周围满是贪财图利之辈,只有自己在克制着自己远离欲望,这样的话,自己能否生存下去?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是,稻盛和夫直接指出:“即便困难,我们也不能降低自己的层次,去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为伍。降低境界,或许一时能过得好一些,但是我们应该与他们划开一条界线,坚持“敬天爱人”的思想,为社会、为员工尽力。”稻盛和夫的这种思想在阿米巴经营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很多企业会在自己的公司里简单地把人分出优劣,但是稻盛和夫认为,要强调团队精神,珍惜每一位认真工作的员工。只要众人团结一致、拼命努力,那么那些“敬天爱人”的团队必然不会输给那些“唯利是图”的团队。

扪心自问“动机善否,私心有无”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在其《君主论》中阐述了掌权者的统治方法,他排除了理想主义的要素,立足于彻底的现实主义,所以马基雅维利主义有时被称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权谋主义。而英国哲学家詹姆士·艾伦则提出,只有“纯粹之心”,才具备将人与社会引向正确之途的伟大力量。

稻盛和夫深信,被称为领导者的人,应首先掌握的绝非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而是艾伦所说的“纯粹之心”。

稻盛和夫倡导经营者“敬天爱人”,面对问题自问“动机善否,私心有无”,这实际上就是在呼唤“纯粹之心”。

“纯粹之心”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它会使得怀有善念的人获得更多的协助,迅速取得成功。而金钱、地位、权力、计谋在其面前,将毫无招架之力。在当下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身为经营者更要奉行敬天爱人的思想原则,以之取代“敬己爱钱”的利己主义思想,让企业迈向更长足的发展。

保持谦虚的姿态,方可避免傲慢引致的灾难谦虚的举止、谦虚的态度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资质。特别是在一个人取得成功、地位上升之后,“要谦虚,不要骄傲”就变得更加重要。

要谦虚,不要骄傲,才会有精进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喜欢用强硬手段排挤别人,表面上看也很成功,其实不然。真正的成功者,并不会满足于当下的状态,稍有成就就去排挤他人;尽管他们胸怀火一般的热情,有斗志、有斗魂,但他们同时也是非常谦虚的人。稻盛和夫认为,谦虚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

《尚书》中有句话:“满招损,谦得益”。意即:自己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i保持谦逊的态度,认识到不足之处,便能因此得益。稻盛和夫一直对这句话倍加推崇,并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经营理念中。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言:“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意思是:虽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卑辱,才能成为天下的川谷。事实上,也唯有抱持一颗谦虚的心,才能更深入地思考发展、进步等议题。

【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自古以来,君主在施行政治权力时,若认为自己十全十美,那么这样的时代绝对算不上“大治”,只有清楚自己并非完美无缺的君主才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若自认为自己是个完人,一旦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就会立即动怒,这样一个不可一世之人,贤人或君子是绝不会给其提供任何帮助的。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诚然需要领导者发挥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但是领导者切勿过分自信,高估自己的才能,以至得意忘形。

领导者的鲁莽行事不会发生在企业经营艰难之时,而常常出现于经营顺利起步之后的发展过程中。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曾言:“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虚荣心可能人人皆有,但是对待虚荣的态度却是截然不同的。一个骄傲的人可能处处炫耀,以满足自己被放大的虚荣之心:而一个谦虚的人会对自己的虚荣心加以深思与反省,思考逐步完善的良策,由此获得进步的空间。

身为经营者,自当“以己为足”,保持谦虚,有“向包括员工在内的所有人请教”的姿态,不断地自我完善。这一点对于推进企业成功经营而言极为重要。

凡事应追求完美,追求无穷的可能性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往往会追求将事情做得更好,甚至趋向于完美的境地。

在企业经营中,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

【追求完美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就工作而言,稻盛和夫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为什么要追求完美,他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卢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追求完美的习惯,那么他便不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完美,即便勉强为之,也会感到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要求事事做到完美实在很难。然而,一旦追求完美变成你的一种生活习惯后,那么你就会感到轻松得多。它就像一颗卫星,在发射时需要有巨大的能量来支持;而一旦其步入正轨,那么无需很大的能量便可不停运转了。

因此,企业经营者应培养一种追求完美的习惯,促使自己自然而然地去追求完美,不断提升自己在工作中所创造的价值。

【完美本身具有无穷的可能性】

完美本身并非固定不变的状态,相反,它应保持无限发展的状态。

稻盛和夫认为,要想在这个不停变化的时代中生存,深谋远虑是重要且必要的,但这并非可以向外界求得的。我们必须好好利用当前所掌握的技术与经验,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性。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担心这种追求最终劳而无功。对于这些担心,培根如此劝诫道:“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

事实上,既然已经做好了眼下的事情,那么在此基础之上去追求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我们成功了,我们将获得更完美的成果;即便失败,我们也可以抓住眼前这个不错的成果。而无数实践的结果也在告诉我们:不管时代如何改变,不断追求完美,永远是通往创新的金色大道。

【持续完善的实现有赖于严格的要求】

不过,持续追求完美并不容易实现。这需要经营者对企业上下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愿意接受挑战。

经营者可以帮助员工养成一种习性:在工作时,不断地自问:“这样做效果会好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呢?”如果人们能够用这种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哪怕他只是打杂的,也能够发现无限大的改进空间。

苏格拉底有句格言:“浑浑噩噩的生活不值得过。”人生的价值绝不是得过且过,而应该是在昨天努力的基础上再下功夫改进,今天比昨天稍微前进一步。

把事情越做越好,并做到持之以恒,这便能产生巨大的进步。

无论是对于企业,抑或是员工个人而言,这都是帮助其走向成功的秘诀。

凡人须蹈行正道,依循正道行事行正道是“人生的王道”,是所有人的职责所在。身为经营者,更应以此作为企业经营的基准。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