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凤凰红茶,什么东西能加不能减,瑞丽封面模特大赛

稻盛和夫名句-名言大全

【企业的事业观决定着企业的一切作为】

所谓“事业观”是指人们对待事业的根本看法和系统性观点。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事业观,对事业向哪个方向发展也都有着自己的期许。在这种期许下,企业上下将会更加明确未来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持有什么样的经营态度,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

【事业观决定企业的走向】

稻盛和夫曾将京瓷公司的事业观具化为——成为日本第一、世界第一。这一事业观引领着京瓷公司的发展方向,并被当作京瓷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标准之一。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事业观是企业制定长远战略的依据,也是决定企业兴亡的关键所在。它引领人们深入地探索组织及个人存在的价值,促使人们努力提升。

可以说,无论企业组织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其事业观的具体体现,即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为此,稻盛和夫非常重视培养员工的事业观,以确保企业上下保持一致的管理理念。这样一来,当管理层做出某项决策时,企业上下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事业观需要适应发展趋势的变化】

一个企业的事业观应长期坚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观是固定不变的。当外部或内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某些事业观便可能出现不适应现状的问题。例如,IBM曾一度被人们批评为“未能与时俱进”,就因为当现实大大偏离了IBM创业之初的种种市场假设时,IBM上下仍然坚持过去的事业观。

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大型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的背后,都有着与IBM相似的原因——企业经营者们没能及时修正企业的事业观。鉴于这一现实,稻盛和夫明确指出,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营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有事业观及相关理论是否适宜。

稻盛和夫建议经营者,除了要专注于研发、探究各种新业务、新产品外,更要在企业上下打造共同的事业观,从而以事业观引领企业的经营行为。

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曾言:“能随着时代和世事而改变他的本性,命运就永远掌握在他手中。”这对企业经营者的重要启示是:必须根据内外变化随时修正企业的事业观,并将这种事业观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中。

【企业经营不应仅限于谋取私利】

稻盛和夫很早就总结了京瓷的经营哲学,并且据此提出办企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企业的发展,追求全体职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二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

这两个目标中并没有包含稻盛和夫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这并不是说稻盛和夫不需要自身的利益,而是他把个人利益融入了上述两个目标之中,将个人融入了企业和社会的大集体之中。

稻盛和夫一直倡导人们遵循“敬天爱人”的哲学思想,但每个人对这四个字的解读都是截然不同的。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哪一种解读,都应围绕一个核心展开:企业不应该充当追逐利润的工具,而应该成为创造社会价值的组织机构,这个价值的初衷就是服务社会。

中国明清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出一个观点:“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意为:关于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身为企业经营者,也应以此为宗旨,引领整个企业去热情地关注社会,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有持续经营的可能。

【授权不等于简单地放权】

《孙子兵法》中说:“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意为:对于具有指挥能力的将领,君主无需过度干预其个人行动;只要任由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便可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稻盛和夫在传授其管理哲学时反复强调:经营者无需事事亲力亲为,而是要考虑如何其将自己手中的部分权力授予那些有能力的员工,由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他指出,经营者的工作职责仅仅是管理——在给员工下达工作任务之后,具体工作的落实由员工自己负责即可。这样一来,经营者和员工之间便建立起了真正的授权一责任机制,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管理状态。

但是,他也一再强调:授权并不是简单地放权。经营者下达目标之后,虽然不必干涉员工工作的具体细节,但是也应当进行适当的监督、控制,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被授权的员工要向经营者定期递交进度报告,在关键时刻与经营者共同探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过程中,他最先考虑的问题便是经营权下放的问题。为此,他制定了各种政策,促使员工自主参与企业的经营过程。这使得一大批员工逐渐成为独立阿米巴的领导人,成功避免了可能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而滋生出的资源配置问题和大企业病。

【优秀的经营者必备“三力”:自力和两种他力】

经营者必须有三种力量:一种“自力”,两种“他力”。“自力”,顾名思义是指经营者自身具备的能力或力量。“他力”有两种:一种“他力”是指经营者的得力助手、左臂右膀,以及企业员工的力量;另一种“他力”是指宇宙、自然的力量。

【自力:经营者忠实地实践“经营原点12条”的能力】

怎样判断经营者是否具备“自力”呢?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经营者是否能够全面实行“经营原点12条”。

所谓“经营原点12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事业的目的与意义,树立光明正大的、高尚的事业目的。

(2)设定具体的目标。借此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促使大家千方百计达成目标。

(3)胸中怀有“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必须达成目标”的强烈愿望。

(4)持续不懈地付出不逊于任何人的努力。

(5)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形成高效益的企业“体质”。

(6)定价为经营之本。价格应无限接近于“顾客乐于接受”与“公司能够盈利”的交汇点。 (yzwjsp.com整理)

(7)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8)要想在严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经营者必须燃烧起自己的斗志。

(9)拿出勇气做事,把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

(10)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天天改善,持之以恒。

(11)以关怀坦诚之心待人,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

(12)始终抱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怀抱梦想与希望,以诚挚之心处世。

“经营原点12条”的能力,实质上正是为成功经营而做的准备。所以,一个聪明的经营者会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主动管理企业。

【企业经营者当每每以至诚之心处世】

在当今的社会中,仅仅依靠利害得失及欲望并不能驱动所有人,而拥有一颗至诚的心才最具有感染力。身为经营者,更应做一个至诚之人。

【缺乏至诚之心的经营者终会将成功毁于一旦】

西乡隆盛曾言:“欺瞒蒙蔽他人,暗中图谋不轨的人,即便诡计成功,也会被明眼人识破,其丑态无所遁形。”作为经营者,亦可以此自勉:对员工、对社会,应当秉持至诚之心,否则便会不得人心。

罗素说:“即使真相并不令人愉快,也一定要做到诚实,因为掩盖真相往往需要费更大的力气。”无数事实都验证了罗素的这一真理。

很多历史悠久的著名企业集团因此倒闭:最初,经营层可能仅仅是为了守护招牌而撒了一个小谎,但最终导致事态越发严重,整个企业因此陷于泥沼之中。

假如这些企业一开始便依循正道经营,或者在误入歧途后能迷途知返,重新推行至诚之道,进行自我修正,那么也不至于破产倒闭。

依循正道,方为捷径为何有的企业始终做不到“依循正道”?因为将正道贯彻始终是极不容易的,它需要经营者具有足够的勇气。

所谓“行正道”,就是不搞歪门邪道,凡事依理而行。很多人认为,若行正道,就要货真价实,这会损失许多利益;还要不断说服合作者,这会使双方不胜其烦;同时,当意识到自己已误入歧途、打算回到正道时,还得学会低头认错。

但是,如果玩弄诡计,似乎既不用损失利益、说服别人,也不用低头认错,反而可以更轻而易举地混蒙过关。

这种想法并不正确。因为,从长远看来,依循正道方为企业成功经营的捷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行正道者不需要费尽心思去遮掩什么。而若不行正道——为了自己的名誉、地位、财产而用尽花招诡计,结果只会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如果能这么想,一切就会变得简单、轻松。

总之,经营者有了“无私”之心,才能在人生中尽“真心”、推至诚。

稻盛和夫的哲学:作为人,何谓正确西乡隆盛的思想给稻盛和夫很大的影响,这从稻盛和夫做人、经营企业上可以得到验证。稻盛和夫在其著述中不止一次地阐述了做人的至诚之道:“很多人评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有先进的技术,是因为京瓷赶上了潮流。但我认为绝非如此。我认为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经营判断的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谓正确’,更不是‘作为经营者的我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何谓正确’。因为它具有了普遍性,就可以与全体员工所共有。我认为京瓷成功的原因就在这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原因。”

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者应义无反顾地与普通人的生命感、价值感相连接。他深知,一个企业的经营,绝不能仅靠一个人,而要靠全体员工以竭尽全力的状态,不断改善各个经营细节来实现。

如何才能唤醒全体员工的生命感与价值感,便成了企业运营的重中之重。为此,经营者必须与全体员工保持同一频率的“脉动”。

大爱与小爱各不同,当以大爱为指引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无论是在生活中、工作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人们都需要爱的指引。然而,虽然都是以“爱”为名的行为,但是其表现和后果却是干差万别的。

小爱是一种善良,但可能带来危机罗曼·罗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人生就会变得没有目标。”老人的同情使得这群野鹅丧失了高远的目标,最终因生存能力不足而饿死。

从这个角度来看,老人的同情虽然是一种爱,但属于“小爱”,而非大爱。它仅仅是一时一处的爱,而未能立足长远,因此到最后难以拯救一个群体。

很多企业经营者与这位老人相似——重视小爱、忽视大爱。例如,请下属吃饭、送下属礼物、给喜欢的下属安排好的职位、看望困难员工等,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对一个优秀的经营者来说,这些都是小爱,不是大爱。

经营者的大爱是什么?就是要投入自己的全部力量去构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平台,让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工作,并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具有大爱的经营者,他们用文化把人们团结在一起,所有人自觉自愿地贡献自己的才能,享受工作的快乐,并以工作为荣。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当一个企业经营者只是花心思在小爱上,那么这个企业的管理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者,首先要关注大爱,除了要让员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之外,还要保证内部主流思想的正确性。

【经营者的坚强意志应贯彻到底】

一些经营者如果发现目标达不成,会寻找借口,或修正目标甚至将目标、计划全盘撤销。这种轻率态度,不仅使实现目标变得不可能,还会在员工中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稻盛和夫认为,在变动频繁又剧烈的环境中,经营者如果缺乏达成目标、履行承诺的坚强意志,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一味去“凑合”状况变化,向下调整目标,那么在遭遇新的环境变动时,又将面临着再次向下调整。而经营者一遇困难就开始退缩,则必将失去投资者和企业员工对他的信赖。

总之,如果经营者决定了“要做什么、要怎么做”,就必须以坚强的意志将其贯彻到底。这便是稻盛和夫经常说的“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

【经营者应有洞穿岩石般的坚强意志】

说到“坚强的意志”,很多人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勇猛、强悍、粗野的印象。但稻盛和夫认为,经营中所需要的“坚强意志”是指从内心涌现出的、平静却强烈的愿望。换句话说,就是“NeverGiveup(永不放弃)。”一直以来,他常在京瓷公司内都会:“当你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开始的时候。”这正是从他年轻时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他说:“被拒绝的时候才正是】

工作的开始。思考如何打开困难局面,这才是我们的工作。”

地狱与天堂之别,仅仅在于人心而已稻盛和夫认为:“人心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利己之心和利他之心。所谓利己之心,是指一切为了自身利益;所谓利他之心,是指为了帮助别人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两种心向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

天堂与地狱之别,仅在于心之所向佛教认为:“人只有通过普渡众生,才能达到高超的境界”。稻盛和夫也是由此认识到了利他之心的重要性。

从表面上看,地狱和天堂是完全一样的。二者所不同的只是居住在那里的人的心存在差异而已——在地狱居住的人只有利己之心,而在天堂居住的人却都怀有一颗利他之心。稻盛和夫听到这个故事,也颇有感触。

黑格尔曾言:“有下山的想法你就不能登上顶峰。只有那些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至坑里去。”对于一个人而言,唯有心向利他,才不至于最终陷入利己的狭隘之中;而对于一个企业,也唯有始终保持利他的状态,最终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己绝非善行,利他才是企业经营的出发所谓“爱己”,即只图自己顺心,而从不顾念他人。平时我们所见到的事业无成、不思悔改等现象,均由过分爱己而导致。

身为经营者,更不能一味想着“利己”,而应“为生意伙伴、为员工、为社会”考虑,将“利他”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如此才更易得到他人的信赖。

更进一步讲,一个人持有“与他人为善”之念,并积极付诸行动,那么,他不仅会得到身边众人的帮助,连上天也会更愿助其一臂之力。有此“天佑”,其事业必然会成功。

稻盛和夫经常谈及“利他、爱、同情心”,有时也有人反驳说:“总是说些好听的话,这背后还不知道是否隐藏着什么目的呢?”但是,稻盛和夫并非花言巧语或有什么不轨的企图,他只是率真地将自己的信念传递给他人而已。

稻盛和夫反复向员工们强调:要想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利他意识。而新员工们踏上社会后,更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地为周围的人服务,为团队、为企业作出贡献。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引申义为当人心中饱含利他之意,那么天下皆在掌控之中。京瓷公司做事时始终抱持着这种善念,将“为生意伙伴、为员工、为社会”的“利他”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这也使得京瓷公司得以取得今日的成功。

遇败而不气馁,方为真英雄一个人面对众人时,勇于承认失败,这样才能踏出新的一步。如果总是为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而苦恼,那么终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高目标是促使组织进步的最大动力】

通常人们认为目标应该是贴近实际的。然而,稻盛和夫认为人们应该不断树立高目标,当所有人都视这个高目标为理所当然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去追求目标的实现。

【以深入人心的高目标引领组织进步】

如果目标过低,便不能激发员工的斗志,会使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企业将难以得到进步和改善。

稻盛和夫提出,企业经营者必须为企业、为员工树立高目标。

他在创业之初,只要一有机会,便会向员工们呼喊“争取日本第一、世界第一”的口号。

就当时京瓷的实力来说,设立这样的目标甚至有些自不量力的嫌疑——莫要说“世界第一”,即使是要达到“街区中的第一”也绝非易事。

事实上,即便是针对一个看似难以企及的目标,仍然要在心中牢牢记住这个目标,并不断地在员工面前展示这个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

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哲学家爱因斯坦如此说道:“在一个崇高的目标支持下,不停地工作,即使慢,也一定会获得成功。”

他认为,人本来就具备使梦想成真的巨大的潜力。只要人们认可这个目标,它便能引领人们进步。

【关注细节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稻盛和夫认为,关注细节应该成为经营者和员工的一种工作习惯。因为,如果人们凡事都注意细节,那么就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专心思考的状态。

然而,这种专注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提出的“顿悟学说”;其核心思想便是:当人们对一个事情有了一个仔细全面的观察后,会在忽然之间对它有了更为透彻的了解,继而想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也就是说,人们要事先全面掌握形势,培养自身对事物的敏感度。这样一来,在一旦发现问题,他们便能直指问题的核心点,轻而易举地发掘出问题的根源所在。

所以,企业经营者和员工们应每天练习,培养这种习惯。这样,待到危急时刻,才能在一瞬间为目标的实现而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判断。

将思考精细到每个细节,目标必然会实现稻盛和夫进一步解释道,想要做成某件事,首先要描画出它的理想状态,敢于设定很高的合格线;然后,在头脑里一遍一遍地反复进行模拟实现过程,在头脑里让理想和现实完全重合,一直到最终能够“看见”它的结果为止。

这样做,就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出色的成果来。有趣的是,但凡事先能够清晰看到的事物,最后必然能够以“完美无缺”的状态出现。相反,事先形象模糊的事物,即使勉强为之,最终也难以达到“完美无缺”的状态。

如果能够事先考虑到与事情有关的每个细节,那么,事情最终就一定能成功。因此,如果人们要做成某件事,就要一直思索到自己能清晰地“看见”这件事成功时的印象为止。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意即:凡是要悟道得道的人,其遵循的法则一定要合乎“道”。

而要想梦想成真,那么其梦想必须具有成真的高可能性,稻盛和夫所说的“看见每一个细节”便是如此。

人们要努力描绘成功的过程和情景,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这样,最终的目标才更有可能实现。

【严格管理临时用工事宜】

稻盛和夫对于临时工的劳务却并不做时间管理,而是仅仅把它作为经费开支加以掌握。所以,临时工的劳动时间并未被囊括在单位时间核算中的总时间内。

关于这一点必须注意的是,如果增加临时工,减少正式员工,虽然经费开支会有部分增长,但总时间却会减少。所以,从表面来看,“单位时间”会有所提高。

但是,绝不允许以这样的理由而多招临时工。在聘用临时工的问题上,企业经营者必须在充分考虑未来的事业发展和组织运作的基础上,最终作出一个综合性的判断。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真正的敏捷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因为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如金钱是衡量货物的标准。”对于时间管控这个有价值的事情,经营者要实施全方位管理,做好各方面的细节协调,这对于强化工作成效是大有助益的。

在必要时坚持,在适当时放弃在日常工作中,人们大多数情况下应坚持不懈地向前迈进,而在适当时候也应懂得放弃。把握好这个维度,才能让工作见成效,保证企业的付出与回报处于理想状态。

【绝不放弃是工作中必须坚持的理念】

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持续不断、不厌其烦地努力。在工作中,那些比别人更加努力的人,的确更容易取得成功。

一个远大的目标,在现在看来似乎遥不可及的,但是只要每天持续地努力、累积,就一定可以达成。纵观那些伟大的成就,无不由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积起来,且没有快捷方式可循。所以,人们的心中要时刻抱有这样的信念:只要你不放弃,就不算失败。

1982年,在京瓷公司的经营方针发表会上,稻盛和夫从哲学家中村天风先生的著作中摘录了一句话,作为京瓷公司的口号。

实现新的计划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一心一意。因此,必须聚精会神,抱着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坚韧不拔地做到底。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期望实现新的计划,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绝不能放弃;你一定要全力以赴,用高尚的思想和强烈的愿望去不断地描绘自己心中的蓝图。只要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目标一定能够达成。稻盛和夫借助这句经营口号,正是要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哲理:在人的“愿望”里面包含着成就事业的力量。

【绩效薪酬体系的专业化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

稻盛和夫认为,让全体员工都参与经营活动的同时,确立专业化薪酬体系,这是企业业绩控制的基础,是员工工作表现出良性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让全体员工都成为企业合伙人】

让全体员工都成为企业合伙人,都能够获得企业的股份,这是京瓷公司的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建立的基础。

【专业化的薪酬体系有助于员工自律感的产生】

稻盛和夫由此受到启发——要让那些具有职业特长的员工,能够像专业人士一样从事工作。

稻盛和夫告诉员工:“因为你们都是专业人士,因此以后也将会支付给你们与专业人士相称的薪酬。但是今后不管你们的工作是否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就能够完成,还是需要彻夜加班,薪酬金额都不会再有任何改变。”如果再有人在工作时慢慢吞吞,企业经营者尽可以明确地指出:“你这种工作态度有违作为专业人士的基本要求。”

柏拉图指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企业经营者通过约束和引导员工们对个人工作态度加以反思,才更容易影响其日后行为的性质。

如稻盛和夫这样在公司内开始专业化的薪酬体系改革,实质上是一种以物质激励为介质的一种引导方式,可以使员工更乐于接受,更容易产生相应的自律感。

【物质奖励是必有的辅助激励形式】

单单采用精神激励模式可以大大节约企业经营成本,但是长止以往也会导致员工认为激励是虚空的,是“被哄着做更多的工作”继而导致激励效果减弱。

因此,稻盛和夫在倡导精神激励的同时,还向经营者提出了一个建议和要求:要体谅到员工的生活需要,不在员工奖金上打太多主意。

通常情况下,各公司的激励形式可能被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水平和员工生活水平的变化,具体额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至于具体的员工物质激励(如奖金)水平问题,经营者应该冶收集参考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各种资料后再作判断,要做到:不能旧于同行业中其他公司或者同地区里相同规模公司的水平,甚至应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提供更高的待遇。

此外,在进行物质激励时,也应考虑员工对于物资激励的态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其实,身为企业经营者在决定员工的物质激励时,更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员工对物质激励的追求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抑或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针对员工的追求去激励,方能使物质激励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创新应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

一项重大的科技发展,并非起步于一门工艺复杂的技术或是某个极具震撼力的发明。所谓的创新也可以是“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又比今天向前再近一步”。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努力思考“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那么,假以时日,企业必有重大的收获。通过持续改善,我们可以改进工作环节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的工作质量得到改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身为企业经营者,应该鼓励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改善与创新的计划中,尽量想出更多创新的点子来。即使是像清洁卫生之类看似简单的工作任务,也完全可以经由创造性的思考或实践,获得更进一步的改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经营者必须强化自身及员工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造力的形成来自灵感的升华】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田中美知太郎博士曾说过:“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证明时,才能成为科学。”

田中博士认为,在可以用科学解释的一般常识和真正的创造力之间,都存在一道鸿沟;创新和发明则是一项用以弥补两者之间差距的心智活动。而拥有足够的科学知识,则是帮助人们形成真正的创造力的基础。

真正的创造力之路,并非由已知的科学知识所累积,而是灵感的升华。这种灵感先形成哲学,在经过证明并为大家所接受之后,终于“变成”了科学。

很多人在灵感出现或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创新性观点时,担心自己的思想是否过于新奇、古怪,致使他人无法接受或难以实现。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不要害怕持有古怪思想,因为现在接受的每个观点曾经都是不可思议的。”

每一个新观点被提炼、归纳之初,可能会有一些人表达出不认同、不接受的态度来。但是,随着时日变迁,人们对这种新奇观点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于是便会开始逐渐接受这个观点。

人们要有勇气否定“常识”和传统的科学知识,敢于提出更新的观点,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创造力。而在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丰富多样的创新成果的支持下,企业将爆发出更强大的新能量来。

【谦卑的态度是继承事业的底线】

事实上,即便是一个极为伟大的人也是非常谦卑的。卢梭曾如此描述道:“伟大的人能够看出自己越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却保持谦虚的态度。”这使得他们更为人们所尊重,其观点或行为也更为人们所认同。

【给予适度压力是事业传承过程中的有效手段】

在面对员工时,继承者不仅要保持谦卑,在必要时也要给予适度的压力。因为员工中可能有各式各样的人,例如爱耍小聪明的人、带头闹事的人、倚老卖老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对新任继承者表现出不满或不敬的态度。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曾言:“顺境使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如前面所描述的这些员工,完全是因为他们感觉不到来自继承者的压力,才会变得行为无状、难以管束。

此时,继承者不妨向员工坦言:“虽然我的成就还赶不上父亲,但是目前我是总经理,你不遵从我的指示,会对我的工作带来麻烦,那我完全可以辞退你。”

身为企业经营者,必须有勇气给员工这种工作上的压力。当然,这也要求继承者先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具备比别人更努力的工作精神、卓越的人格以及丰富的见识。面对这样的继承者,员工才会主动跟随,与之一起打拼。稻盛和夫常说“先提高心性,再放手经营”,其原因就在于此。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