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mor是什么意思,黑道纨绔,声控跳绳

杜威的教育思想名言_经典语录【2】

◎中小学有很多研究学校制度和学校管理的人,他们对于实践操作中的问题过于接近;而大学教授们则又总是过于疏远,不能适合实际的需要。
这两种人,前者被许多琐碎的问题纠缠,也被那些需要立即解决的小问题黏住,难以有机会做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后者缺少独立的自主接触,分辨不出什么问题重要,什么问题次要,更不清楚产生问题的实际情形是什么。
我们知道物质的接触,不论如何,总是没有思想的接触重要的,但物质提供的是思想的基础,所以我们有必要知道的是: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之间须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说这两种工作本身就是不可分的,否则,我们的工作将大打折扣。

◎教师不允许和不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应付所发生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设置障碍,好像把眼罩套在马的眼睛上,把他们的眼光限制在教师所同意的道路上。
但是,教师所以热衷于呆板的方法,其主要原因也许是因为用了呆板的方法能够取得迅速的、可以确切计量的和正确的结果。

◎教师急于要求学生给他“答案”,是他们热衷于采用刻板的和机械的方法的主要原因。
教师喜欢采用强迫的方法和高压的方法起于同样的根源,对学生的机灵、多样的理智兴趣产生同样的结果。

◎教育中的一大弊病在于督促过严。
儿童被老师严厉监督,不得不在表面上做文章。
你看他读书的时候,嘴巴张得很大,声音也很高,但其实他的心已经注意到其他事情上了。
这样做,除了耗费精力,做了许多没用的事,还容易养成他们将来做事不能一心一意、全副精神的坏习惯。

◎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是攀比心太重。
“怕丢脸”成了一种教育动机,看到别人做某件事,自己如不这样做,好像就是丢脸的事。
一方面深怕失败、怕受人批评,另一方面又处处要与人攀比,已经成了很多学校不能全副精神地投入教育事业的一大绊脚石。
须知道,我们要用尽全力做事,以后是毁是誉,是好是坏,自然是将来的事;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立足、发展。

◎第三个问题是教育的自我意识太强。
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心里想着“做事”二字,那其实就已经分心了。
我们做教育的时候,要忘记教育这件事。
比如读书的时候,不要去问他什么字句对不对,不要故意做出读书的样子,而要集中精神于一桩事上。
所以,最要紧的做事就是需要有“无意识”。

◎今天学校中倾向于将种种科学知识和道德规范直接灌输并要学生遵守的原因,我认为和教师本身有极大地关系。
他们天天与学生直接接触,所有的知识都由他们介绍给学生,但教师又常扮演一种接收和传导的角色,他们也是被如此培养出来的。
实际上,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教师通常并不具备妥善而足够的职业训练。

◎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

◎有效的课程,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的科目不像职业那么带有专门的性质——而是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它们本身就能吸引儿童,且可以促成教育的目的。
第二类是作为社会生活背景的科目,比如历史和地理。
历史记载着包括社会生活形式的各种因素,地理则陈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物质条件。
第三类能使学生把握心智沟通和探求的形式和方法,诸如读本、文法,以及实用数学等科目。
这些科目是最适用于推进心智发展和兴趣引导的,儿童的自我需要将把这些科目运用自如,并由此而获得文化的心智产物。

◎学校科目应遵循这样的三种角色定位:第一种是直接呈现给儿童他日常生活中所直接从事的活动;第二种仍然是社会的,但更重于社会生活的背景,而非直接的实在;最后一种则用于培养和维持文化的心智联系——而不在于其本身或任何直接的暗示。

◎如果采用这些方法,不顾他自己的常识,不了解他必须应付的情境,这些方法比没有还糟。
但是,如果他获得了这些方法,在估量他所从事的独特的经验的种种需要、办法和困难时,在思想上有所帮助,那么它们就有了建设性的价值。

◎无论是小学生或是大学生,如果认为向他们提供一些方法的模式,可以在获取知识和解释问题时照着做,那就陷入了自欺欺人的行为,会产生可悲的后果。
无论什么事,一个人必须自己作出反应。
别人在类似的事例中所采用的标准化的或一般的方法,特别是已经成为专家的那些人所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有价值还是有害,要看它们使人作出个人的反应时是更加明智,还是诱使他不去使用他自己的判断。

◎课堂中,如果教师是充分警觉的,明达的,他们会细心地留意那些看似普通却隐微难辨的情况,并定出问题供更精细的研究。
无论如何,下述两种教师的态度是有天壤之别的:一种是只知道呆板地照着课本或制度的要求实行教育;一种是凭个人的观察和理解而对教育做出心理化、个性化的改变。

◎手工活劳作,包括金工、纸工、木工、烹饪、缝纫、纺织,以及郊游和很多更活跃的对自然、社会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工作。
在这些实验中,教学的功能倒不在于那些客观事实和科学定律,而是儿童因直接的原料操作和简单的能量运用而产生的兴趣。

◎假如“初级教育”的“初级”一词并不仅仅指时间,而是也指向教育的性质,是指基本和基础的话,那么,校园中的建设艺术和手工劳动便应当被视为初级教育的特有和典型的形态。
更重要的是,手工科目的学习,并不只是训练儿童的眼、手,以及其与大脑、胳膊、腿脚之间的协调,而是儿童将由之介入到需要人力来解决的典型问题上,介入到人类生产和工业的定律以及人类控制自然、实现生活理想的种种方法上。
在这种较大的人生意义中,儿童必会渐渐地生长出对于手工技能的思考和兴趣。
这种兴趣,将使儿童在面对数学等抽象学科时建立起某种间接的联系,儿童不但能得以熟练地认识和把握某些数字事实和关系,他们还能得到一种“数学意识”,并在他们的经验中产生一种强烈的动机要对学科做更深刻的追求。
这才是我们对手工课真正深入的理解。

◎教师已经知道的事物,在学生方面只是正在学习的事物。
所以,双方的问题是根本不同的。
当教师从事直接的教学活动时,他需要精通教材;他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学生的态度和学生的反应上。
教师的任务,在于了解学生和教材的相互影响,而学生的心思,自然应该用在正在学习的题目上,而不用于它自身。

◎有关儿童研究、心理学和社会环境的知识,可以补充教师个人对学生的了解。
但是各种方法永远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个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没有一个目录可以把它们罗列完整。

◎自从人类有了专门独立的学校教育后,学生所学得的知识,大半都不能应用,因为所学的东西,都不能了解其意义。
所以到社会上,总不能派上用场。
相反,倒是校外学的,常可以有社会意义,学生知道他学的东西,和社会有什么关系。
当儿童要学习重量,就会拿起秤来称称;要知道长度,就拿起尺来量量。
但是到了学校里面,只知读书,别无他事,甚至于长短、大小、轻重都不能完全明了。
再看儿童在家庭中喜欢用语言表示需要,他觉得语言很重要,不能不用。
但是到了学校,就不好不愿意讲话,反觉得读书识字很苦。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是因为学习方式的不同:一种叫知其有用而学,一种叫不知有用而学;一种是活的,一种是死的。

◎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
归根到底,教师所能做的一切在于改变刺激,以便反应尽可能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智力的和情绪的倾向。

◎如果知识成为活动的一个因素,为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不管是作为手段,还是扩大目的的内容,这种知识都有启迪人的作用。
这样,直接获得的领悟和听来的知识熔于一炉。
于是个人的经验能吸收个人所在群体的经验的结晶,并使这些经验不断发展。
包括长时期来所受苦难和考验的结果。
这样得来的知识没有固定的饱和点,能够进一步吸收新的知识。
吸收的知识愈多,进一步吸收的能量越大。
新的好奇带来新的接受能力,获得的知识产生新的好奇心,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我们要知道,教育学并没有天然的固定内容。
无论哪种科学的方法、事实和原则,只要能使教育行政和教学的问题得到解决,那就是教育学的资源;生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都是教育学的内容。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教育学正在迅速发展,看到了它的复杂性,并知道要使教育学依照它正确的方向行进,将来必须依靠更多的科学。
……我们承认解决任何教育问题必须援引多种科学,唯有这样,才可能使人眼光广阔,并在遇到困难时能做出更为持久的努力。

◎学校里总有一种压力,要求把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迅速拿到实际中应用,并且一用就须凑效;学校里也总有一种趋势,想把数据统计的研究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变为方针和法制,以引导学校的行政和教学。
校长要求老师们把所谓的“研究成果”去直接攫取,并加以应用。
这么做都是特别危险的,都正好违背了科学的原意。

◎在校园中,倘若时时强调规定如何,强调儿童照着要求做,那么他们所做的事就有了“修饰”。
其内部的真性情如何,真想法如何,都无从知晓。
教师所能看见的,不过是经验一番修饰的表面现象罢了。
所以,教师需要让儿童能自由活动,并渐渐借此养成“诚实”的习惯,也只有自由,他们“独立的能力”才能养成。
假如叫儿童一味地按照所谓规定、规则去做,就必然会养成他们“假冒”和“虚伪”的习性。
一个事事听人指挥的人,走每一步都习惯被“指点”、被“指示”.自己又没有凡事亲身试验的机会,终究是做不成事的。

◎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传统教育倾向于为了遥远的和或多或少尚未知晓的未来而牺牲现在,所以传统教育就认为教育者对年轻人所经历的这种现时经验没有什么责任。
但是,现在和未来的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不知有多少教师会告诉你,当他们让学生在某种材料上去观察什么东西时,后者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找一本记载这东西的书;当他们被要求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时,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茫然无措。
死读书本的习惯已是如此的牢固,许多在其他方面很聪明的学生极其不愿意自己集中注意力去发现和探索事物,相反,他们更喜欢将别人所说过的话装在脑子里。
每一个人,如果不能聪明地去利用前人的发现和所得,那便是愚蠢;但处处以别人的所见所知来代替自己的思考,这就更不值一评。

◎为什么急于为将来作预备呢?……用传统一般的期望和要求来代替受教育者个人的特殊能力的标准;将原本以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为基础的严格而明确的判断,代之以模糊不定的观念,预期青年在遥远的将来的成就。

◎把教育看作为将来作预备,错误不在强调为未来的需要作预备,而在把预备将来作为现在努力的主要动力。

◎我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
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从前的儿童一面在学校中获得知识训练,一面在家庭生活中直接地去熟悉各种主要的社会和实业的活动。
生活大半还是农业的。
儿童不断地与大自然的景象接触,他熟悉如何照料家畜,耕耘土地,栽植五谷。
工厂制度仍未发达,家庭便是工业的中心。
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成功的人物大半就是自乡间来的,这便证明了由于参加实际生活所得的教育价值。
这不只是在手和眼的训练上,也不在技巧和熟练的获得上。
我们今日学校中的所谓手工训练,正是这样一种代替,帮助儿童自立和进行独立判断,它还能作为一个最好的刺激,来养成儿童规律的和持续的工作习惯。
但人们却忘记了这些,转而向“未来”做着所谓准备。

◎在今日儿童所在的城市和城郊生活中,知识的获得比以往是容易了,但儿童运用它的能力却失掉了。
当学校教育中,原本源于各种生活形式的知识训练在不断减少时,便发生这样一个迫切的需要:必须不断地通过手工和实业模拟来帮助儿童得到昔日由家庭和社会所提供的东西。
做到这一点,是极为紧迫的。

◎有些人在抱怨着说今日的学校课程的教育价值,不如老式的“3R制度”,这种抱怨是有相当力量的,因为“3R”是过去文化传承的代表,而今天的形势已经变了。
我们没有坦白地面向着内心来自问:在今天可以用什么课程来代替过去一代中“语言课”所占的地位,却仍然保留着它作为课程的中心,并且用各种美丽的图画、游戏和一知半解的科学来粉饰它。

◎当阅读使人具有了读与写的能力时,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就将真正有别于未受教育的人。
这种区别主要来自于一个是被环境所奴役,而另一个却能利用和超脱环境。
建立在阅读之上的读与写在当时是——现在和将来仍然是——生活中学习和成功的大门。

◎由于民主和现代工业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明确地预言二十年后的文化是什么样子,因此也不能准备儿童去适合某种定型的状况。
准备使儿童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它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程度。
除非我们不断地注意到个人的能力、爱好和兴趣——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把教育不断地变成心理学的名词,这种适应是不可能达到的。

◎教育中的资源,包括深入教育者心、脑和手的任何确定的知识,都可以使今天的教育作用远较以前更文明、更合人道,也更具有教育意味。
但我们没有办法发现所谓的“更具有教育意味的东西”——除非,我们始终坚持凭借用“教育行为”本身来施行教育。
需要强调,教育永远不会做完,而只是永远在进行之中。
在今天的教育之外寻找教育问题的答案,这是一种弃职和投降的行为,必定会阻碍生长,禁锢思想。
教育本身的性质,使它像在无穷地螺旋式发展,它是一种活动,一种包括科学在内的活动。
它在行进中,定出更多的问题以供我们研究,而那些问题又将使教育进程更趋变化,因此又更要求新思想、新科学,如此演进不已。

◎我们总是生活在我们所生活的时间里,而不是生活在别的其他时间里;只有在每个现在的时刻里吸取每个现在的经验的全部意义,才能使我们为未来做同样的事情做好预备,这是从长远看来具有重大意义的唯一的预备。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