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学习,人口贩卖2,f710
【家庭内部精神结构的平等】
立即公正地在这个家庭动物体内制造平衡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公正的平衡才是真正的平衡,只有它才能存在下去),其原因是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不平等差距,即多少年来父母对孩子表现的强得吓人的威势。
因此,在孩子处在童年时代时,父母认为自己是唯一有权力代表家庭的,不仅对外如此,而且在家庭内部的精神结构上也是如此。这样他们就一步步地剥夺孩子的个人权利,使他们没有能力让这种权利发挥好作用。这是个不幸,它以后对父母的打击将并不比对孩子的打击少多少。(《致艾莉·赫尔曼》)。
一个人,最初感受到的不平等,如果是来自家庭内部,这是多么大的悲哀啊!家庭内部的不平等,要么使孩子成为父母精神上的奴隶,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么使他们迫切地希望离开父母,更乐于和朋友、同事待在一起。而当父母悲哀地发现这一点时,一切都难以挽回了。
【给孩子走自己的路的自由】
我需要一点儿鼓舞、一点儿亲昵、一点儿走自己路的自由,但你却拧歪了我的道路,当然是出于好意,希望我走另一条道路。可是我却没有去走那一条路。比如,当我一本正经地敬礼并行军式地走路时,你就鼓励我,但我并不是未来的士兵:或者当我大口大口地吃饭时,甚至还能喝一喝啤酒时,或唱起并不理解的歌时,或模仿你习惯的讲话腔调时,你总是鼓励我,但这一切都与我的未来无关。很能说明问题的是,直到现在你也只有在你自己对事情本身也产生热情时,只有事情关系到你的自我感觉,而这感觉受到我的伤害(比如通过我的结婚意图)或者在我身上受到伤害(比如培帕辱骂我时),你才会鼓励我去干什么事情。这时你鼓励我,把我的价值告诉我,指出我肩负的重任,把培帕批得一无是处。
且不论以我现在的年龄鼓舞已经对我起不了作用,而且在不是主要牵涉到我的事情上对我进行鼓舞,于我又有什么帮助呢?(《致父亲》)。
孩子的生活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父母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意志的玩偶,而应该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路和憧憬的未来。父母要做的,就是站在路边,适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即使孩子选择的道路和父母期待的有所不同。
【不要随便反对孩子的想法】
所有这些似乎与你无关的思想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等待你即将说出的判断的负担:要想忍受住这个负担,直到完整地、持续地形成这种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这里说的不是那些高层次的思想,而是童年时代任何小的举动。只要是对任何一件事感到高兴,心里只想着它,兴冲冲地回到家里,把这事说出来,回答就会是一声嘲讽的叹息、一个摇头的表示,一个手指敲桌子的动作:“世面我见得多呢”,或“你最好把你的烦恼告诉我”,或“我的脑袋可不是这么给脸的”,或“这对你有什么用”,或“这也算回事吗?”当然,你在烦扰和辛劳中生活着,自然不能要求你对小孩子的每件小事都抱以满腔热情。问题也并不在这里。问题的症结是:出于你那与孩子截然相反的天性,你始终如一地给孩子带来这种失望,再加上这种天性的对立通过物质的堆积不断加强,以致最后甚至在你偶然同我的看法一致时,这种对立仍然带着惯性继续发挥作用,以致孩子的失望最终已不再是寻常生活中的失望,而是由于它是由你那决定一切的自身造成的,触及到了核心。勇气、决心、信心和对这对那的愉快都不能坚持到底,只要你表示反对,或只要能够估计到你可能反对,一切便都告吹:而我做任何事情时几乎都能够估计到你可能会反对的。
(《致父亲》)。
卡夫卡在长篇小说《审判》中写道:“指责是没有用处的,尤其是当指责别人的人连自己也不明白指责的理由时更是如此。”
有时候,父母反对孩子,仅仅因为他们是孩子。
【发挥孩子的独特性】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并有义务发挥其独特性,但是他必须喜欢他的独特性。据我所知,人们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在努力消除人的独特性。这样会减轻教育工作的负担,但也会减轻孩子们生活的分量。(《笔记本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使一个人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其自身的独特性。保护并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吧,这也许会增加父母的教育负担,但可以让孩子拥有足以使其受益终身的独立人格和完整人生。
【用温和的方式对待孩子】
我曾是个腼腆的孩子,但我当然也像其他孩子一样是执拗的,当然母亲也很宠我,但我不能相信,我是特别难以操纵的。我不相信,一句亲切的话,一次默默的握手,一道善意的目光不能使我顺从人们对我的一切要求。而你其实是个善良的、心肠软的人(下面的话并不能否认这一点,我将谈到的仅仅是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现象),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韧性和毅力,去长时间地寻找,直到找到善意所在。你只会像对你自己那样对待孩子,用力量、咆哮和暴怒,而你也觉得这种方法很适用,因为你想把我造就成一个强有力的、勇敢的小伙子。(《致父亲》)。
没有哪个孩子是生来就坚强勇敢的,最初他们都是一个个脆弱的灵魂,仿佛琉璃般容易破碎。他们不是石头,还不能忍受我们语言的敲打;他们不是猎人,还没有耐心寻找我们愠怒表情后面隐藏的善意。请用温柔且直接的方式对待孩子吧,不要让父母的强势成为他们心灵深处最大的阴影。
【不要体罚孩子】
最初几年里我记住的只有一件小事,你可能也还记得。
有一天夜里我不停地要水喝,不过不是出于渴,而可能一部分是为了要惹恼你,一部分是为了寻乐。在一些强烈的威胁不生效后,你把我从床上拽起来,抱到阳台上去,关紧了门,让我独自一人穿着衬衣在那儿站了一阵子。我不想说这是不正确的做法,也许当时除了这样没有办法使夜间的安静得到恢复。但我想要以此说明你的教育方法及其对我的影响的特点。自那以后,我当然是听话了,但这事却给我造成了一种内心的伤害。以我的天性,我根本无法把我认为很自然的那次荒唐的要水的哭闹同极其可怕的被抱出去这件事联系在一起。许多年后我还经常惊恐地想象这么一个场面:那个巨大的人,我的父亲,审判我的最后法庭,会几乎毫无理由地向我走来,在夜里把我从床上抱到阳台上去,而我在他眼里就是这样无足轻重。(《致父亲》)。
不要体罚孩子,因为伤痕不仅遗留在身体上,更会烙刻在心灵上。
【孩子还只是孩子】
你用威胁来加强斥骂的威力。使我感到恐惧的比如有“我要把你像条鱼一样撕碎”,尽管我知道,此后并不真会出现那么可怕的事(童年时我当然并不知道这一点),但它几乎与我对你的巨大力量的想象相符,我认为你也确实有能力这么做。可怕的还有,你吼叫着围着桌子跑,做出要抓住谁的样子,很明显你并不想抓住他,但最后总是像那么回事地碰到他,而母亲则最终做出救他的样子。在孩子的眼里,生命由于你的慈悲才又一次得以存在,并作为无功受赏的你给的礼物而继续下去。(《致父亲》)。
很多时候,父母觉得只是玩笑的一句话,在孩子心中却会造成深深的伤害。孩子只是孩子,单纯且渴望关爱的孩子。
【不要讽刺孩子】
你在教育中特别喜欢讽刺,它也最能表达你在我面前的优势。你的训诫常以这样的形式出现:“你就不能这样和这样干吗?这样你是不是认为已经做得太多了?你当然是没有时间来做哕。”等等。每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总伴随着恶意的笑和恶意的表情。人们在还不知道做了件错事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受到了惩罚。令人气愤的还有那些作为第三者对待的指责,也就是说连直接受到恶意训话的资格都被取消了:比如你表面上对母亲说话,但实际上是冲着坐在一旁的我来的,如:“这事当然不能要求儿子先生去做了。”等等。(《致父亲》)。
卡夫卡说:“话语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出自父母之口的讽刺语言,是摧毁孩子的自信与尊严的“最好”武器。
【言传身教】
同时,可不可能使一个处于满心害怕而观察得非常仔细的孩子理解:你以犹太教的名义、以相应的满不在乎的态度搞的那些全不相干的事情有着崇高的意义。这些不相干的事情对你来说意味着对以往的年头的小小的回忆。尽管你想把它们传给我,但由于它们连对你都失去了自身价值,于是你只有靠说服或威胁来这么做:一方面,这么做是不会成功的,另一方面,由于你根本认识不到你在这方面的虚弱的处境,你自然会由于我看上去顽固不化而大动肝火。(《致父亲》)。
曾子杀彘,言传身教。如果所说与所做不一致,如果不能以身作则,那么,父母就是孩子最坏的导师!
【一视同仁】
但对于我这个孩子,你对我吼叫的一切都不啻是天谕神示,我绝不会忘记它,它成了我判断世界的最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判断你自己的最重要的方法。你在我身上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我童年时主要在吃饭时同你在一起,所以你给我上的课一大半是关于吃饭行为的课。凡是端上桌子的东西,都必须吃光,对伙食的好坏不可以说三道四——可你自己经常认为菜没法吃,称之为“饲料”,说那头“牲口”(指女厨师)把它给弄坏了。因为你不是由于特别饿就是由于特别喜爱某个菜而不管烫不烫,总是迅速地、大口大口地吃个精光,所以孩子们也必须快吃,饭桌旁笼罩着阴沉沉的寂静,只有一些训诫不时打破这种寂静。……必须当心别让残食落在地上,但你的脚下却落得最多。坐在饭桌旁只可以一门心思地吃饭,但你却可以修剪指甲,削铅笔,用牙签挖耳朵。父亲,请别误解我的意思,这些本来完全不足称道的小事,只是由于这个对我来说具有极大权威的人自己并不遵守他给我规定的条条,这些小事才给我造成心理阴影。(《致父亲》)。
深深吸引我的事情一定是无法使你动心的,反之亦然:在你那里是无咎可指的事,在我这儿就是罪疚,反之亦然:在你那儿毫无后果的事情,对我来说也许就是我的棺材盖。(《致父亲》)。
像要求别人一样要求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双方的实力和地位并不对等的时候。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决不能手中拿着两把尺子衡量事物,一把测自己,一把测孩子,而应当做到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私人订制】
真正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人类的事业,而后者是家庭的事业。在人类中,每一个人都有一席之地,或至少有以自己的方式走向末日的可能:在父母搂在怀里的家庭中却只有几个确定的人有一席之地,他们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此外还必须符合父母的命令。如果他们不能符合,他们将不是被驱逐出去(要能那样倒是很好,但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是一个生物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是遭到咒骂或折磨,或两者兼而有之。(《致艾莉·赫尔曼》)。
家庭教育更像是一种“私人订制”,培养的是父母心目中理想的乖孩子。但孩子是家庭的,更是社会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具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为孩子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独立成长而努力。
【爱就要放手】
迄今为止,我是在缺乏自主、格外舒适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你不认为这个环境对我的个性磨炼不利吗?尽管那些关心我的人无不对我的环境称心满意。当然,有一些人到处注意保护自己的自主权利。但是,我并不属于这一种人。诚然,也有一些人从不失去自己的依赖性。……我比自己的外表更加年轻。缺乏自主的唯一好处在于常葆青春。但是,只有当结束依赖的时候,才会获得新生。(《致尤丽叶和赫尔曼·卡夫卡》)。
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孩子是一种保护,也会成为一种伤害。因为,孩子最终要从家庭走向社会,父母无法为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而且,人生的伤痛和欢乐,必须亲自经历才会有所感悟,这些都是父母无法替代的。
真正的爱需要适时放手,独自面对风雨,孩子才会更加坚强。
【父母的自私】
父母的自私——这是真正的父母感情——是没有边际的。在教育意义上父母最大的爱也比花钱请的教育者的最小的爱更自私。这是必然的。父母并非是自由地面对孩子们,不像一个成人对一个孩子的那种关系,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更复杂的是,那是父母双方的骨肉。比如当一个父亲“进行教育”时(母亲也同样),他会在孩子身上找到他自己身上的毛病,那正是他所恨却又无法消除的。现在他肯定希望能消除它,因为他自信对这个孱弱的孩子的控制力量比对他自己的强,于是,他不等孩子长大成人,就狂暴地对准孩子插下手去。或者,比方说他震惊地发现,他一度视为自己的出色方面、并认为是家庭中(家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居然在孩子身上不存在,于是,他便开始使劲地把这个因素敲进孩子的脑袋里去,他确实成功了,但同时却失败了,因为他这么一来也把孩子打得粉碎。……或者,比方说他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他身上所有的、为他所爱或渴望他自己能有的、认为是家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孩子身上出现的其他因素于他全然无足轻重了,他在孩子身上只看到他所爱的方面,他迷恋于他之所爱,卑躬屈膝地甘愿为仆为奴,他用爱磨损着孩子。
这是父母从自私自利生出的两种教育方法,各种层次一应俱全的暴君相和奴才相。暴君相可以表现得非常温柔,(“你必须相信我,因为我是你的母亲!”)而奴才相可以表现得非常骄傲。(“你是我的儿子,因此我要把你造就成我的救星。”)但这是两种可怕的教育方法,两种反教育法,只能用来把孩子重新踩回他所钻出来的地底下去。(《致艾莉·赫尔曼》)。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不要把孩子看成另一个自己。
不要做暴君,也不要做奴才,真正的教育,是要按照孩子的性格特点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而不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卡夫卡不是生活交际的能手,他羞涩腼腆,但深谙生活的艺术;卡夫卡更不是处世的典范,他只是以一颗善良的心对待所有相逢的人。他坚持善良温和地对待他人他认为朋友之间的友谊体现在日常点点滴滴的友爱和互助之中;他采取委婉的方式赠人礼物,以免使别人难堪;他认为语言是人类灵魂的声音,因此,在言谈中应该避免咒骂;他还认为,忍耐是我们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最佳方式。
虽然卡夫卡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他平和、温婉、细腻、耐心、善良的心态,却像一杯香茗,沁人心脾,熏染心府。
【平凡的友谊】
利用每年夏天或秋天的短期休假作一次共同的旅行,这已经成了罗伯特、萨穆埃尔、马克斯和弗兰茨这四位朋友的习惯了。在通常的年代里,他们的友谊绝大部分表现在每个星期的晚上,他们四人聚集在一起,绝大多数是在萨穆埃尔那里。他是最富有者,拥有一间较大的房间。他们在一起互相讲述各种不同的事情,也有节制地喝些啤酒。他们有时候聊至深夜,分手时也聊不完。因为罗伯特是一个团体的秘书,萨穆埃尔是一家商业办公室雇员,马克斯是一个团体的秘书,弗兰茨是一家银行的职员,他们每一个都要迫不及待地讲述一个星期中他们的职业所经历的几乎所有的一切事情。但他们在一起首先出现的是这些职业的不同之处,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向其他人一再描述他自己的职业,而这些描述总不能被其他人从根本上理解。他们只是些懦弱之人,但正因为如此,出于美好的友情,这些描述总一再地受到欢迎。
(《日记》)。
坦率一些!你什么时候还能像今天这样,在一个愿意听你说话的知心朋友陪伴下畅饮啤酒呢?(《笔记本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
一个愿意开心地听你讲他并不懂的事情,愿意陪你走过最平凡的日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一切真挚的感情都来自一个又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真正的友谊是心灵的契合】
他那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原则是:比如说,在朋友身上人们感到敬佩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在朋友身上感到的,而是在每一个同时代人身上都可以感到的,因此友谊必须在所有区别下面的深处开始。(《笔记本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
朋友之间的交往,大概有三个阶段:相识、判断、托付。判断,是灵魂的较量,是对朋友独特性的寻觅,是对朋友与自我内心深处契合度的审视。表面的朋友很多,内心的朋友很少,可以托付一生的朋友更少。所以,用心去寻觅,得三两知己,实乃人生乐事。
【真实的自己】
“我就是这样的人,他也正应该这样来认识我。”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无法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这种人也许比我更适宜承担同他的友谊。”(《不幸》)。
莎士比亚说:“我再也不套着面具访问我的恋人。”
(《爱的徒劳》)。在恋人面前,我们要呈现本真的自我,在朋友面前也是一样。真正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心灵的契合,我们可以在表面上装腔作势,但无法欺骗彼此的内心。
【以朋友的方式对待朋友】
亲爱的埃尔莎太太,如果我们想谈谈马克新的情况,我们必须首先在同一个层次,只有作为马克新的朋友才能相互谈话,只能作为朋友交谈,其他的一切放在外面……但是我们作为朋友,既不是他的医生,也不是他的老师,也不是他的法官,而只是他身旁喜欢他的人。
我认为,作为这样的人,我们,如果作为整体的话,不可以通过建议、耳语、暗示来影响他,而只能通过直接产生的结果,通过我们的生活,通过爱情、善意、克制和友谊,才能影响他。(《致埃尔莎·勃罗德》)。
法官只有在法庭上才是法官,在朋友面前只是一个普通人。在朋友面前,我们剥离职业的高低、财产的多寡,而仅仅以朋友的身份站立在朋友面前。我们彼此交心、互相影响,我们以友谊为桥梁,通达对方。
【以善意待人】
您刚才说,您的天性迫使您以这种方式跟我说话。真是这样吗?您的天性迫使您这样做吗?有这样的天性,真好。您的天性也就是我的天性,如果我生来就友好地对待您,那您也应该友好地对待我。(《不幸》)。
人人皆应以本性待人行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人人皆有良知,良知即本性;佛家亦云,草木山河、行走坐卧,皆有佛性,佛性即本性。我们以良知、以佛性待人,收获的必是友谊的果实和情感的花朵。
【心怀慈悲】
我们像林中迷路的孩子一样孤独。当你站在我面前看着我时,你知道什么是我心中的痛苦,而我又知道什么是你的痛苦呢?假如我跪倒在你面前,哭着倾诉,你又能了解多少我的情况呢?无非就像某人向你倾诉地狱里是酷热、可怕的时候,你从中所获得的对地狱的了解一样。仅为此缘故,我们面对面站立时就应该互相敬畏,互相思虑,互相挚爱,就像站在地狱入口处那样。
(《致奥斯卡·波拉克》)。
俗话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也在诗作《沉重的时刻》中写道:“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在哭我。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在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走向我。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望着我。”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脆弱。要想穿越满是荆棘的人生旅途,就必须心怀慈悲,对自己,也对同行的陌生人。
【保持谦卑】
谦卑给予每个人,包括孤独的绝望者以最坚固的人际关系,而且立即生效,当然唯一的前提是,谦卑必须是彻底而持久的。谦卑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是真正的祈祷语言,同时是崇拜和最牢固的联系。人际关系是祈祷关系,与自己的关系是进取关系:从祈祷中汲取进取的力量。(《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谦卑,意为不自高自大。《圣经-雅歌》中说:“神赐恩给谦卑的人;”《圣经·路加福音》云:“凡自卑的必升为高。”在神和人面前,保持谦卑的态度,把自己献于神和人,才能投入神和人的怀抱,才能升为高。在谦卑的路上,心怀善念,向神祈祷,为人祈祷,是至上的福德。此种福德,能促进自我的成长。为神圣的理念、为有益于他人而活,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进取。
【美好的情感】
星期一,我在街上抓住一个男孩的脖子,他和别人将一只大球朝一位没有防备的、在他们前面走路的女仆身上抛去,这只球正好从姑娘的身后飞过。我怒不可遏地扼住他的脖子,把他推到一边,臭骂了他一顿,然后继续走路,但完全看不见那位姑娘了。人们完全忘了她凡世的存在,因为人们如此完全地被愤怒充塞,并可以相信,人们有时候同样被更为美好的感情充塞得满满的。
(《日记》)。
扶起倒地的孩子,给陌生人一个微笑,爱就会传递。小小的善意,播撤着爱和希望的种子。
【朋友之间的善意】
可是它却使我非常激动,我感到十分难过,因为我高大的身材让他感到不快,他走在我的身旁兴许会显得太矮小。这种高矮悬殊的情况一直折磨着我,尽管已是夜里,路上几乎遇不到任何行人。为了摆脱这种痛苦,我尽量弯下腰来,让双手在走的时候碰到膝盖。可是,为了不使我的朋友察觉到我的意图,我非常缓慢地改变自己的姿势,试图通过谈论射手之岛的树木以及桥上的灯在河里的倒影,分散他对我的注意力。可是他把自己的脸猛地转向我,并且宽宏大量地说道:“您干吗要这样走路?您现在完全弯下了腰,几乎和我一样地矮小!”
由于他的话充满善意,我便回答道:“可能是这样。不过我喜欢这种姿势。您知道,我的身体有些虚弱,笔挺地走路对我来说非常困难。”(《一次战斗纪实》)。
朋友间的友谊,体现在为彼此的考虑之中,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馈赠的艺术】
“卡夫卡博士是个很正派的先生。他跟别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从他怎样给别人东西上就能看出来。别的人把东西塞到你手里,那东西仿佛刺你一样。他们不是给,而是贬低你,侮辱你。有时,我真想把小费扔掉。而卡夫卡给人东西时总让人高兴。比如说他上午没有吃完的葡萄。别的人吃剩的东西是什么样子,我们知道。卡夫卡则不同,他总是把葡萄和其他水果整理得好好的,放在一个盘子里。我走进办公室时,他只是那么随便说一句,说我也许用得着这些水果。可不是吗,卡夫卡待我不像老清洁工,他是个很正派的先生。”斯皮瓦克太太说得不错,卡夫卡掌握馈赠的艺术。他从来不说:“您把这东西拿去吧,我送给您。”他给我一本书或一本杂志时,总是只说这么一句:“您不用再还我了。”(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心地善良的人,多存施恩于人之心,即执念于我要帮助他人。既存此心,便注重积累功德,故难免对受施者予以无意或有意的轻慢。施予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常常因一心、一时、一地之失,留下不完美的瑕疵。因此,即使是在帮助他人,也要以平等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对待。
【谋杀仁慈】
他说:“咒骂是可怕的东西。……每一句骂人的话都是对人类最大的发明——语言的破坏。谁骂人,谁就在辱骂灵魂。咒骂就是谋杀仁慈,但一个不会正确斟酌字句的人也会犯这种谋杀行为,因为说话就是斟酌并明确地加以区分。话语是生与死之间的抉择。”(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反应他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
当你用粗俗不堪的语言咒骂他人时,也是在侮辱自己的灵魂和尊严。
【演讲的艺术】
拿破仑在埃尔福特的宫廷宴会上讲道:“当我还仅仅是第五军团中尉的时候……(王族成员眼看先后走进来,拿破仑发现,并纠正了自己).当我还有幸,仅仅是个中尉……由于稍稍地与别人一同感觉到的、不自然地侵入到我身内的骄傲,我脖子上的血管膨胀起来。”
(《日记》)。
拿破仑掌握了演讲的最高技巧:在演讲中,取得对方支持的最好方法就是讨好倾听者。
【交谈的艺术】
人们要达到一次良好的交谈,必须认真地用手更为深入地、轻轻地、懒洋洋地推进要商谈的题目,然后将它举到令人吃惊的高度。否则人们就折断自己的手指,除了痛苦,便什么也不去想。(《日记》)。
人们更愿意谈论他们觉得十分重要的问题。将一个问题举到令人吃惊的高度,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
【听众只关心自己】
人们在机关里超时超量地工作,结果却疲劳过了头,连自己的假期也不能好好享受了。但是,不管人们怎样卖力地工作,还是无望得到所有人的以爱相待,反倒愈加孤独,完全成了陌生人,只成了人家好奇的对象。只要你讲的时候不用“我”而用“人们”,那就什么事也不会发生,你尽可把这故事讲完,但是,只要你承认这里讲的就是你自己,人家马上就会瞪着眼睛把你看穿,你就会感到恐惧。(《乡村婚事》)。
人们往往会对和自己相关的事情表现出更大的关心。所以,当你谈论的事情和倾听者有一定关系的时候,别人才乐于参与其中;反之,没有人有义务倾听只和你自己有关的故事。
【转圜的艺术】
“可是我们大家意见完全一致了,老师。”弗丽达说,“我们答应做这个工作。”“好。”教员说,“可是这个工作是给土地测量员先生的。他本人必须表明态度。”弗丽达过来帮K。“当然。”她说,“他答应做这个工作,难道不是吗,K?”这样,K就可以把他的表态压缩到只剩一个“是”字,甚至还不必对教员,而是对弗丽达说话。(《城堡》)。
人生需要转圜。有时候,是居中转圜,比如,帮助两个争吵的朋友和解,用婉转的语言降低矛盾的尖锐程度;有时候,是自我内心的转圜,例如,唐朝诗人王维在《终南别业》中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强调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南宋·陆游《游山西村》)。的内在转圜。转圜,是生活的回旋。
【请勿说谎】
因为说谎是一种艺术,如同其他任何一种艺术一样,他要求人使出全部力量。人们必须完全献身于它,必须自己先相信它,才能用它说服别人。说谎需要火一样的热情。这样,它披露的东西比掩盖的还要多。(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说谎需要人付出全部的力量,因为,你常常要为圆一个谎言而说一千个谎。如此一来,你便陷入不能自拔的谎言循环中,不知不觉地,你披露的东西,将比你掩盖的东西还要多。
【不说谎的伟大】
人们尽可能少说谎,仅仅由于人们尽可能少说谎,而不是由于说谎的机会尽可能的少。(《对罪愆、苦难、希望和真正的道路的观察》)。
不说谎的伟大在于,即使说谎的机会成千上万,而人们仍然选择诚实善良人的伟业不在于他有很多机会做好事并力行好事,而是他有很多机会做坏事,但他仍然选择做好事。
【与善听者言】
“如果人家没有良好的意愿,我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
卡尔暗自思忖,不再回答总管的提问,尽管特蕾泽会因此而感到很痛苦。他知道,他所说的话,到头来全都会变得面目全非,会和本意完全不一样,是好是坏,这全看你怎么判断了。(《失踪者》)。
再善意的言辞也无法打动一个固执己见的人,所以,与善听者言,与不善听者默!
【不要以自己的好恶评价他人】
这位小妇人对我很不满意,她总是动不动就批评我,她总是由于我的缘故而受冤屈,我处处使她生气:如果我能把生命分成若干极小的部分,并对每个小部分分别进行评价的话,那么我生命的任何极小的部分对她肯定是一种烦扰。我常常在想,我为何使她如此生气:也许是我身上的一切不符合她的美感和习惯,与她的正义感和习俗有矛盾。世上有如此相互矛盾的天性,可是她为何不能容忍我的天性呢?(《小妇人》)。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因此,我们无权因为对方的不完美而责怪对方,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别人。
只有上帝才有资格责备人类,因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的。
【不要轻易责怪别人】
我们得首先对阿玛莉娅受的是什么样的苦心里有一点谱,才有资格责怪她。(《城堡》)。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错了,有可能恰恰是你不愿说出的那些情况说明你正确。(《城堡》)。
如果你不能原谅我,但请你理解我。我们往往擅长于长时间地去责备他人,而吝啬于用一刻钟时间去理解对方。理解对方后,也许,我们就会发觉,我们根本没有责备对方的权利。理解之后再出口,切勿在了解情况之前就伤害了别人。
【切勿得理不饶人】
因为如果有人向我说了一种真情实况,我觉得这是狂妄。他教训我,贬低我,预料我提出反证有困难,而他自己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他肯定地认为他的真理无懈可击。如果对某人说有偏见的话,那是多么讲究礼节、心直口快和令人感动,如果申述理由,甚至再三为偏见提供论据,那就更令人感动了。(《致马克斯·勃罗德》)。
面对一个哑口无言、而且已经羞愧难当的辩论者时,继续往自己的论点上添加多余的证据,未必明智。
适时后退,给别人留有余地,不论是言语上,还是做事上,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
【开玩笑要适度】
你也不能忘了,玩笑和严肃本身虽是易于区分的,但对那些能决定自己生活的重要人物来说,这便不那么容易了。这里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人们的眼睛会因此变成显微镜似的。(《致密伦娜情书》)。
敢于和自己的上司随便开玩笑的人并不多,但是,面对亲人和朋友,我们开起玩笑就不那么严肃了。别人的痛处、短处,甚至是不可告人处,都被我们轻易地当成笑料。
适度的玩笑,可以成为平淡生活的调味剂;过分的玩笑,则可能成为破坏生活的导火索。
【不要捅别人的痛处】
“您说得对。”老板娘说完低下头去,“但是请您不要捅我的痛处。我不比别人更敏感,而是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敏感部位,我只有这一个敏感部位。”(《城堡》)。
再平和的人,内心也有无法碰触的底线,即使用最柔和的语言去碰触,也是不被允许的。比如,一场争吵、一次失败的情感、一件不想被重新提起的旧事。每个人都有脆弱如孩子的一面,需要用心守护。所以,如果你不想伤害他人,就不要去碰触他们的痛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许有人会说:“你抱怨你的同胞,责怪他们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沉默:你声称他们知道的要比他们承认的以及想在生活中承认的要多得多:而这种隐瞒——对其原因和秘密,他们当然也会守口如瓶——毒化了生活,使你不堪忍受,你不得不改变或放弃这种生活。”这有可能,但你毕竟是一条狗,而且懂得狗的知识,那就把它说出来,谁会反对你呢?所有的狗组成的大合唱队将开始演唱,仿佛它期待已久。于是你将如愿以偿,不仅弄清了事实真相,而且获得了承认。你在背后大加诅咒的这种卑鄙的生活的屋顶将会打开,我们所有的狗将会一条条地升上自由的天空。
即使这最后一点也不能实现,即使情况比以前更糟,即使完整的真理比不完整的真理更不堪忍受,即使事实证明沉默者作为生活的维护者是合情合理的,即使我们现存的一线希望变成彻底的绝望,努力把话说出来总是值得的,因为你不想再过你目前可以过的生活。现在的问题只是,你为何指责别的狗沉默寡言,而自己却一言不发呢?(《一条狗的研究》)。
《论语》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我们指责别人对真相沉默时,为什么我们自己不亲自把真相说出来呢?
【公正的暴力】
只对我一个人适用的公正是暴力准则,是不公。(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当所有的旁观者都把刀子藏在背后,而异口同声地谴责别人拿刀子的时候,这是多么巨大的讽刺啊!但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持“双重标准”来对待自我和他人,精于“严以待人,宽于律己”。对别人是正直的君子,对自己是伪善的信徒,这是道德的骑墙。
【待人如人待己】
于是她马上朝着卡尔喊道:“您能不能到那边的赛马场去问一问,招聘在哪儿进行呀?”
“能。”卡尔说,“可是我得越过平台,从天使们之间穿过去。”
“这有那么困难吗?”那女人问。
她觉得这几步路对卡尔来说轻而易举,可是她却不愿意派她的丈夫去问。(《失踪者》)。
显然,故事中的女人并没有用疼爱自己丈夫的方式善待卡尔,而卡尔也没有用与妻子交谈的方式和她说话。虽然,我们知道“以德报怨”是一种美德,但在生活中,更多的人会选择用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如何对待他。
报友善以慈爱,报怨恨以离别,主动去拥抱爱、弃绝恶,才能远离伤害。
【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他把自己的身体紧贴在墙上,只有头能在空隙中自由活动。“您别生气——您干吗要生那些不属于您的事情的气呢。每当我举止笨拙时,我就会生气:但是,若是别人行为不良,我会感到高兴。所以,要是我说,我生活的目的就是被人们注视,您也不必为此生气。”(《和祈祷者谈话》)。
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就好比“用别人的钥匙把自己锁在屋内”(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做好自己,才是我们生活的核心目的。
【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喧闹声将我从睡眠中惊醒,使我头脑一片混沌。不然这儿是很美的,森林、河流与花园美极了。有副耳塞.至少起点安慰作用:将它塞入耳内,今早虽未能挡住一名农家小伙子礼拜日吹出的圆号声,但也促使他最终停止了演奏。为什么一个人的欢娱每每总得干扰另一个人的欢悦呢?……而我则端坐于大房间,为一多口之家的快乐而受罪。那家人几乎是在我窗下翻晒干草,他们制造着无恶意的噪声。(《致罗伯特·克罗普施托克》)。
用别人的痛苦来累积自己的幸福,就犹如一个窃贼,溜进别人的家中,把他人的财富窃为己有。这样的快乐是难以长久的。
【不要强迫别人】
那些喜欢太阳并向其他人要求欢乐的人就像是喝醉酒的人,他们夜里从参加的婚礼出来,逼着朝他们走过来的人为不认识的新娘祝福干杯。(《日记》)。
勉强做出的微笑,不能感染人;只有用心发出的微笑,才能像微风一样,轻抚心灵的水面。真心的微笑,.√是强迫不来的。
【悲伤只属于自己】
我们告辞时,卡夫卡博士突然用道歉的口吻对我说:“您别去想我对您说的话。”
我没有想到他会这么说。……所以我犹豫地问他:“为什么?您说这些话可是很认真的。”
他露出一丝笑容,“正因为这个缘故。我的严肃认真会像毒药一样,对您产生作用。您还年轻。”
这话伤了我的心。我说:“年轻可不是缺陷。因此,我一直能思想。”
“我看,我们今天真的不能互相理解了。不过这很好。
误解能保护您,不受我的坏的悲观主义的影响,这种悲观主义是一种罪过。”(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如果我们帮不了什么忙,我们就只能沉默。谁也不允许用自己的绝望去恶化病人的状况。(古斯塔夫·雅诺施《谈话录》)。
一个人的语言和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人。或许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快乐感染他人,但绝对是没有权利用自己的悲伤笼罩他人的。俗话说“读坏书,不如不读;与恶人言,不如不言”,如果我们整天沉浸在悲伤之中,就不能怪他人不愿意与我们做朋友了。
【可爱的小缺点】
令人遗憾的是,我有个坏习惯,每当我谈得有些兴奋时——这很快就会发生,而且在这间病室里,比平时发生得还要早——便站了起来,而且边说边来回走动。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这无疑是一种相当好的习惯,可是在别人的住宅里,这样做未免令人讨厌。可是,我无法控制住自己,尤其是当我缺少习以为常的香烟的时候。
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一条狗的研究》)。
【如果要在完美无瑕的人和有小缺点的人之间选择】
一个做朋友的话,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完美无瑕的人太有距离感,只适合仰视,而不适合做朋友。有小缺点的人才会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而亲切。
【我们并不完美】
总的来说,他是一个不错的人。性格中永远有一点令人不舒服的地方,如果长时间观察就会发现,正因如此,才形成了他完整的性格。(《致菲利斯情书》)。
我们大家都自觉不是完人,更何况在别人眼中呢。(《致菲利新的母亲——安娜·鲍威尔夫人》)。
“一个人往往因为有一点小小的缺点,更显出他的可爱。”(英国·莎士比亚《量罪记》)。没有人是完美的。如果你总盯着别人的缺点看,你就只能看到世界的不完美;如果你尝试发现别人的优点,你就会感叹生活的美好与可爱。
【不要以偏概全】
对我来说,此种罪孽不过是生活洪流(我在上面行走,如果不被淹死,便感到高兴)中的一个水滴而已。它被突出强调,在我看来与下述情形无异,就好像某人研究伦敦的废水,结果在废水中发现了唯一一只死老鼠,于是便据此得出结论,说“伦敦一定是座极令人作呕的城市”。(《致罗伯特·克罗普施托克》)。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容易吹毛求疵,发现别人的一个小缺点,便认为对方一无是处。其实,不是别人不完美,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有缺陷。
【交往要扬长避短】
如果能做到扬长避短,利用他们本性中友好的一面,避开那敌对的一面——当然,为达此目的,不仅需要比灵巧更多的功夫,大概甚至还需要他们自己的帮助和合作,舍此别无他法——那么他们就不再是障碍,就不会拖K的后腿,如K迄今为止一再碰上的那样,那时他们就会成为他的后盾了。(《城堡》)。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善于扬他人所长,避他人所短。如果对方慢热,你就要放慢自己的速度;如果对方缺乏主见,你就要循循善诱,加以引导和规劝。扬长避短,才能顺水行舟,和谐相处。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人】
由于对K的这一矛盾态度,在汉斯心中逐渐生出一个信念,就是K目前虽然还地位低下,令人退避三舍,但将来——当然这个将来遥远得很,还在虚无缥缈中——将来他终归会出人头地的。正是这种虚无缥缈的远景,以及那种可以引为骄傲的、朝着这个方向的步步发展,对汉斯有很大的吸引力:想到将来那个K,为了那个K,他对现在这个K就认了。汉斯这个愿望,既是稚气未消又少年老成的,这表现在他以一种长辈看年轻人的姿态看K,觉得这个年轻人比“他自己”前途远大,可他不过还是一个小男孩。(《城堡》)。
有道是“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不仅要看对方现在的样子,更要看其未来发展的可能。与一个不断积极进取的人做朋友,自己也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感情需要经营】
我在乡下很少同别人来往,许多重要的联系都断了。几位有影响的人物在这类情况下或许比我内行,但天长日久,我同他们的关系已经疏远。只是发生了眼下这样的紧急情况,我才意识到这样做的害处。(《诉讼》)。
“交际是人生的幸福。”(英国·莎士比亚《暴风雨》)。不论多么亲密的关系,离开了经常性的联系也会日渐疏远。亲情、友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任何感情都需要细心地经营才能天长地久。
【误会是会长大的】
即使事情很小,只要有一点点误会也会让人不舒服,如果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就像这次一样,那就应该当机立断。(《诉讼》)。
误会,是会慢慢长大的。小小的误会,犹如蔓延的杂草,不及时刈除,就会覆盖整个田园。在和他人的相处中,要注意及时消除每一个小小的误会,让每一个交往的时刻都空明澄净。不要坐等误会长大,否则,你会丧失整个田园。
【友好的分手】
我们不要互相怀着怨恨分手。(《乡村教师》)。
如果一个人,如同我已经做过的那样,一旦向另一方表示了彻底分手的意向,而且对方认为这样完全正确,那么那个人就得尽快处理完那尚需共同解决的不多的事务,不要漫无目的、一声不吭地坐在人家面前,惹人生厌。(《乡村教师》)。
对于不受欢迎的接待,最好的方式是默默地转身且不怀怨恨地离开;对于双方议定的分手,最好的方式是互相握手而后平和地互道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