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电子版,原阳吧,清穿之玛丽苏养成本纪

《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2】

【顺适老人意】

年高之人,作事有如婴孺,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果实小惠,喜与孩童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

[译文]

年长的人做事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喜欢在钱财上占些小便宜,喜欢得到一些好吃的东西,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耍。做后辈子孙的,如果清醒地知道这一点,遵从并满足他的意愿,那么,就能使他欢心了。

【孝行贵诚笃】

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尝见世人有事亲不务诚笃,乃以声音笑貌缪为恭敬者,其不为天地鬼神所诛则幸矣,况望其世世笃孝而门户昌隆者乎!苟能知此,则自此而往,与物应接,皆不可不诚,有识君子,试以诚与不诚者较其久远,效验孰多?

[译文]

人们孝顺父母的行动,来源于发自内心的真诚情感。即使一些细小的事没有做到,也可以感动天地和鬼神。我曾经看见过世上有些人侍奉父母时不真心真意,只是在表面上假装很恭敬孝顺,他们这种人,不遭天地鬼神的惩罚就已算幸运的了,又哪里能指望世代子孙孝顺、家族兴旺发达呢!人们如果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从今以后在待人接物方面就不能不以诚相待。有见识的君子不妨观察比较一下,看看哪一种情况效果比较好。

【人不可不孝】

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恋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虽飞走微物亦然,方其子初脱胎卵之际,乳饮哺啄必极其爱。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然人于既长之后,分稍严而情稍疏。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飞走之属稍长则母子不相识认,此人之所以异于飞走也。然父母于其子幼之时,爱念抚育,有不可以言尽者。子虽终身承颜致养,极尽孝道,终不能报其少小爱念抚育之恩,况孝道有不尽者。凡人之不能尽孝道者,请观人之抚育婴孺,其情爱如何,终当自悟。亦犹天地生育之道,所以及人者至广至大,而人之报天地者何在?有对虚空焚香跪拜.或召羽流斋醮上帝,则以为能报天地,果足以报其万分之一乎?况又有怨咨乎天地者,皆不能反思之罪也。

[译文]

当人在婴幼儿时期,十分依恋父母。而父母在孩子小时对他的爱恋尤为深厚,抚育也无微不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气血相连,孩子出生后,这种联系也才刚刚割断,孩子的音容笑貌自然能唤起父母的爱恋。这也是造物主将这一切归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使人能够生生不息。即使是飞禽走兽也是如此,小动物刚刚出世时,它的父母哺育喂养关怀备至,表现出莫大的关爱。在其子女受到伤害时,它们便会不顾一切地加以救助。但是,人在长大以后,名分就变得稍稍严格了些,亲情则稍微淡漠。这时,父母就开始力求对子女尽其慈爱,子女则努力对父母尽其孝道。而飞禽走兽在长大以后,母子就不再相认了。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不同之处。然而,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护、抚育之情是言之不尽的,儿女们即使是终生尽孝也难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更何况有些人的孝道还做得不是很好呢!凡是有人不尽孝道的,那么就请他看一看,别人在抚育婴孩时是带着怎样的情爱,他应当能够有所醒悟吧。

这又好比天地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养育之恩,而人类能够回报天地的又有些什么呢?有人对空焚香跪拜或者请道士做道场以祭祀上帝,以为这样就能够报答天地的养育之恩,这样做真能够回报天地万分之一的养育之恩吗?更何况还有人一味地抱怨天地呢!这都是从来不进行自我反思的原因啊!

【父母不可妄憎爱】

人之有子,多于婴孺之时爱忘其丑。恣其所求,恣其所为,无故叫号,不知禁止,而以罪保母。陵轹同辈,不知戒约,而以咎他人。或言其不然,则日小未可责。日渐月渍,养成其恶,此父母曲爱之过也。及其年齿渐长,爱心渐疏,微有疵失,遂成憎恶怒,摭其小疵以为大恶。

如遇亲故,装饰巧辞,历历陈数,断然以大不孝之名加之。而其子实无他罪,此父母妄憎之过也。爱憎之私,多先于母氏,其父若不知此理,则徇其母氏之说,牢不可解。为父者须详察此。子幼必待以严,子壮无薄其爱。

[译文]

一般有孩子的人,大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溺爱而忽视了孩子的坏毛病。随意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纵容孩子的坏行为。当孩子无缘无故地哭闹时,父母不去制止,反而怪罪保姆没有照顾好。孩子欺负了别人,父母不去批评劝说,反而怪罪别人家的孩子。如果有人指出孩子的毛病,父母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而加以袒护。这样下去,孩子就养成了坏习惯,这全是父母溺爱的结果。等到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以前那样强烈了,孩子稍微有一点过失,便引起父母极大的憎恶,并把孩子小小的缺点看成是很大的错误。遇到亲戚朋友,便夸大其词,历数孩子的过失,并武断地给孩子扣上不孝的恶名。其实孩子并没有什么罪过,这全是父母胡乱厌恶孩子所造成的。这种极端的爱憎之情大多首先自母亲那儿产生,做父亲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会听信孩子母亲的话,并且不易改变。做父亲的必须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儿子,当他小的时候要严格要求,长大后则不要削减对他的爱。

【子弟须使有业】

人之有子,须使有业。贫贱而有业,则不至王饥寒;富贵而有业,则不至于为非。凡富贵之子弟,耽酒色,好博弈,异衣服,饰舆马,与群小为伍,以至破家者,非其本心之不肖,由无业以度日,遂起为非之心。小人赞其为非,则有铺啜钱财之利,常乘间而翼成之。子弟痛宜省悟。

[译文]

只要有孩子,就必须让孩子有一种可以谋生的事业。贫贱的人有了职业,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富贵的人有了职业,就不会去为非作歹。大凡富贵人家的孩子,他们沉湎于酒色,喜好下棋赌博,爱穿奇装异服,坐着华丽的车子,与小人为伍,以至家道败落,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是不肖之子,而是因为没有职业,整天无所事事,这才起了为非作歹的心思。一些小人引诱他去为非作歹,以获得美食和钱财,经常找机会推波助澜。对于这类人,子弟们应该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子弟不可废学】

大抵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固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

然命有穷达,性有昏明,不可责其必到,尤不可因其不到而使之废学。

盖子弟知书,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史传载故事,文集妙辞章,与夫阴阳、卜筮、方技、小说,亦有可喜之谈,篇卷浩博,非岁月可竟。

子弟朝夕于其间,自有资益,不暇他务。又必有朋旧业儒者,相与往还谈论,何至饱食终日,(yzwjsp.com)无所用心,而与小人为非也。

[译文]

大概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本来是希望他们考取功名并深入研究圣贤言行中的精深道理。但是,人的命运是各有不同的,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贵,而人的资质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迟钝,有的人聪明。所以,不能责成所有的人都能获取功名,尤其不能因为子弟没有获取功名就不让他继续学习。因为在子弟们阅读的书籍中,有许多看似无用而实际上却是很有用的东西存在。史传中记载的故事,文集里美妙的辞章,以及那些阴阳、占卜、方技、小说之类的书籍中,都有许多可以谈论的好内容。况且卷帙浩博,不是一年半载所能读完的。子弟们朝夕沉醉在书籍中,自然会有收获,也就没有时间干其他不轨之事。再者,如果子弟们喜欢读书,那么,朋旧故交中的读书人就会与自己的子弟一道谈天说地,这样,子弟们又何必无所事事地与小人们一道去为非作歹呢?

【教子当在幼】

人有数子,饮食、衣服之爱不可不均一;长幼尊卑之分,不可不严谨;贤否是非之迹,不可不分别。幼而示之以均一,则长无争财之患;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尘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么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僧。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幼而责之以严谨,则长无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别,则长无为恶之患。今人之于子,喜者其爱厚,而恶者其爱薄。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无争?少或犯长,而长或陵少,初不训责,何以保其他日不悖?贤者或见恶,而不肖者或见爱,初不允当,何以保其他日不为恶?

[译文]

有的人孩子多,在吃穿方面对他们必须同等相待,长幼尊卑的划分必须要严格,是非好坏一定要分清。孩子在小的时候就看到平等无别,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争财的后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导他们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界限,那么长大以后就没有对父母兄长不恭敬的隐患;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教会他们懂得如何明辨是非,长大以后就不会去为非作歹。

现在的人对于自己喜欢的孩子就偏爱,而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孩子则很淡漠。从小就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又怎能保证他们长大以后兄弟之间不发生矛盾呢?弟弟冒犯兄长,哥哥欺负弟弟,这种现象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得不到纠正,怎能指望孩子日后能恭敬地对待父母兄长呢?讨厌品行好的孩子,喜欢品行坏的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这样善恶不分,又怎能保证孩子日后不去做坏事呢?

【父母爱子贵均】

人之兄弟不和而至于破家者,或由于父母憎爱之偏,衣服饮食,言语动静,必厚于所爱而薄于所憎。见爱者意气日横,见憎者心不能平。

积久之后,遂成深仇。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苟父母均其所爱,兄弟自相和睦,可以两全,岂不甚善!

[译文]

兄弟之间发生矛盾以至于要分家的,多是因为父母对孩子关爱不公平,有厚有薄所致。无论是在吃穿方面,还是在言谈举止之中,父母都必然偏向于自己喜欢的孩子,而轻视自己所厌恶的孩子。这样,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就会日益骄横,而受父母冷落的孩子就会愤愤不平。时间一长,这种心中的不满就会演变成深深的仇恨。所谓爱孩子而恰恰是害了他。如果父母能对孩子们同等看待,使兄弟们关系融洽,难道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父母常念子贫】

父母见诸子中有独贫者,往往念之,常加怜恤,饮食衣服之分或有所偏私,子之富者或有所献,则转以与之。此乃父母均一之心。而子之富者或以为怨,此殆未之思也,若使我贫,父母必移此心于我矣。

[译文]

如果父母看见众多的孩子中只有一人生活得很窘困,就会经常挂念他,时常给他一些关照。在分配衣物时,就会给穷孩子多分一些,有时还会把其他富裕的孩子孝敬来的东西,转送给这个穷孩子。父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希望孩子能够生活得一样美满。对这种做法,生活富裕的孩子可能会不高兴,他们也许不曾想到,假如我生活困难,父母会同样把这份爱心转移给我。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