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依山傍水宾馆,俞敏洪北大演讲稿,网站素材库

元·郑涛《旌义篇》家风家训_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

元·郑涛《旌义篇》。

1.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

建立一座祠堂,以供奉前代祖先的神位,出外和归来都要禀告。
在二分二至的节气及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参拜神位。
平常的节日要献上时鲜果品,四季祭祀的仪式要遵循文公制定的家礼办事,但要在仲月十五日举行,仪式完毕,还要再行会拜之礼。
除了四时祭祀之外,不能随便祭祀而去祈福。
凡是遇到亲人的忌日,孝子要身穿素衣进行祭奠,不作佛事,剪扎纸钱、纸马一类事也一并杜绝。
这天不得喝酒、吃肉、听音乐,晚上要住宿在外。
立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回报祖先的根本,嫡系长子应认真管好洒扫及检查房门等事。
祭祀用的祭器、祭服,不许另做他用。
祭祀重在孝敬,以尽报答祖先的诚心。
如有人行礼时不恭敬,出现随便离席,以及站立不直、伸懒腰、打哈欠、打嚏喷等一切失态的举动,督过就要提出来惩罚他,如果督过不说,大家就要一起来惩罚。

这是一段研究古代家族举行祭祀活动的宝贵史料。
从这段文字我们知道:古代大家族建立祠堂的目的,是为了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家族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分普通祭祀和亲人忌日祭祀两种。

普通祭祀又分朔望祭祀和四时祭祀两种。
朔望祭祀是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到祠堂摆上时鲜果品,祭礼祖先;四时祭祀是每年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四个节气都要到祠堂去祭祀祖先的仪式,日期定在二月、四月、八月、十一月,举行完仪式后还要行拜会之礼。
亲人忌日祭祀,一定要突出肃穆和安静,禁止一切奢华和喧闹,孝子甚至要夜宿在外。
祠堂里备有专门的祭器,祭服,由嫡长子负责管理祠堂。
祠堂祭祀有供奉的对象、固定的地点、时间和仪式,其实就是中国本来所独有的一种最普遍的宗教文化。
我们知道,郑涛所处的时代,正是蒙古族统治中国的元朝时期,这个十代同居的庞大家族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侵扰而改变自己的文化习俗,仍然顽强执著地保全和延伸着传统风俗文化;汉民族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受到改变和遭到灭绝。
这表明: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积累起来的生存智慧,是不能随便改变和灭绝的!

2.朔望.家长率众,参谒祠堂毕.出坐堂上。

每月初一、十五,家长带领众人参拜祠堂后,家长就出坐在堂上,击鼓二十四下,命令一个子弟大声朗读:“听听听!
做儿子的一定要孝顺他的父亲,做妻子的一定要尊敬她的丈夫,做兄长的一定要友爱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一定要恭敬他的哥哥。
听听听!
不能因循私情而妨害大义,不能因为懒惰而荒废了那些正事,不要放纵奢欲而触犯刑法,不要听信女人挑拨离间而伤害了家庭和气,不要招惹凶横的是非而扰乱家门,不要沉迷酒色而惑乱性情。
如果犯上了其中一点,既损害你的德行,又毁坏你的信誉。
顾念这些祖训,实在关系着家运的兴废,再三强调,你们要深以为戒。
听听听!”
听完之后,众人都行拱手礼,然后分东西两行坐下,家长再让弟子恭敬地朗读一遍关于孝悌的故事,听完后大家一起行礼而退。

这是古代大家族每月初一、十五进行祠堂祭祀时进行家教的具体内容,也或许是古人设置朔望祭祀的主要目的。
这种家教的内容简单、明了,且配上孝悌故事进行烘托、渲染。
如此反复强化、不断督促,使人容易记住和消化、操作,而且,这种教育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经常性,且在祭祀的氛围里进行,更增强了感染力和宗教般的神圣感,是一种进行品德教育的十分有效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在形式和效果上与现代的学校教育和宗教手段相比至今毫不逊色。
如果失去对这些道德原则进行宣传和强化的特殊组织,失去这种组织创造的特殊气氛,道德建树的无序和道德水平的滑坡也就可想而知了。

3.每旦,击钟二十四声,家众俱兴。

每天早晨,敲钟二十四声,全家人都要起床。
再敲四声,开始洗漱。
再敲八声,所有人全部进入有序堂。
家长坐在中间,男女分开坐在左右两边。
命令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朗读对男女的训辞。
男训辞是:“家庭的兴衰,都取决于积善还是积恶。
什么是积善?在家就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处事就要讲仁义忠恕,凡是做有助于人的事情都是积善。
什么是积恶?依仗自己的势力来逞强称霸,侵占他人的财产而使自己富足,凡是有昧良心的事都是积恶。
《易传》说‘积善的人家一定会留下吉庆,积不善的人家一定会留下灾殃。
’所以,真爱子孙的人给子孙留下善行;不爱子孙的人给子孙留下恶根。
天理昭然,每个人要认真思考。”
女训辞说:“家庭的和睦与否,都取决于女人贤良不贤良。
什么是贤良?对公公和婆婆要孝顺,对丈夫要恭敬,对妯娌要温和,对子孙要慈爱,类似这些都是贤良。

什么是不贤良?淫邪嫉妒,恃强欺弱,搬弄是非,任性自私,类似这些都属于不贤良的行为。
天道很近,善招福,淫招祸,作为女人,不能不有所畏慎。”
朗读完毕,男女一起起身向家长行礼,再分左右两行互相行礼,然后退出,不发出任何声音。
男子就餐于同心堂,女子就餐于安贞堂。
如有不到,由家长处置。

这是古代郑氏家族早晨活动的家规,也是古代大家族的早会风俗实录。
早晨,全族人都听钟声同时起床、同时集会、同时就餐,其形式与现在的学校生活和部队生活十分相近。
如果学校生活和部队生活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一种合法存在,那么,就不应该把古代大家族生活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随便指斥为约束人性的封建礼教。
古代大家族每天把族众聚集到一起举行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宣讲使人趋善抑恶的家规,这种行为是在以家庭为单位承担起道德建设的社会职责。
可以说,中国古代家族在传承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也应该永载史册。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大家族的逐一解体和小家庭全面独立,古代大家族的生活场面已经变成了不可复制的越来越远的历史烟云。

4.家长总治一家大小之务。

家长统管一家大小事务,要让子弟分职管理具体事项,自身要严格坚守礼法,以便管理下属。
下属有事,必须向家长咨询禀报以后再去做,不能私下借物,不能私自将财物赠予他人。
家长要专门以致公无私为本,不得徇私和偏心。
如果家长有过失,全家人要随时予以指正,但一定要怀着恭敬和孝顺之心,不伤和气;如果家长不能胜任其事,就派紧挨其后的人来辅助他。
作为家长,要以至诚之心对待下人,一句话不能乱说,一件事不能胡来,这才符合古人身教的意思。
遇事的时候,不能对细小的事情过于用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也不能对糊涂事更加糊涂而昏暗不明,要以宽大的胸怀容人,永远把一家人当成一个人来对待。

另外,还要设置两个专门管事的人,选拔那些刚健、正派、公正、贤明、有治家的才能且能为众人表率的人来担任这个职务。
且不论年龄大小、不限年月,凡是家中一切大小事务都要交给他们办理。
每天晚上要把当日事了却清楚才可以睡觉。
如有违犯,家长就要商议惩罚他。
每天晚上聚会的时候,管事的人就要与众人一起商议,哪一天该做什么事,逐一记录在案。
上半月记录的事情,下半月就去施行,下半月记录的事情,再下个半月就去做,这样就不至于使事情延误和滞塞;那些要急速办理的事情不受此限。

还要选择一个端正、严明、公正且能服众的一个人,来监理各种事务(年龄在四十岁以上才行,但必须两年轮换一次)。
发现善事要公正地说出来,发现不善的事也要公正地说出来。
如果知道却不说,或者说出来与事实不符,众人就到祠堂去告发他,击鼓声讨他然后另换他人。
监视处理事务,在禀告祠堂之后,召集家众到有序堂,先拜长辈四拜,然后击鼓细说家规,让众人认真听。
监视要负责纠正全家人的是非,由他来掌管治家的规范准则。
家族的盛衰都系于此处,不能因有所顾忌而不说。
对长辈的过失要敢于犯颜直谏,如果长辈不接受建议,就要和悦地再次规劝。
对下辈要教育他们懂得人伦大义,他们不听从就要进行责罚,再不听从就打。
还要建立“劝惩簿”,让监视掌管,每月记上功过,作为扬善去恶的警戒,如果有人阻止,就以不孝论处。
再制作两块牌子,一个刻“劝”字,一个刻“惩”字,牌子下面空出一截,以便贴上纸帖。
什么人有什么功,什么人有什么过,记上劝惩簿,还要用纸写好贴上牌子,挂在集会行礼的地方,悬挂三天才能收起来,以便起到奖惩的作用。

这段文字具体介绍了古代大家族在治家管理方面的机构设置。
在这种组织机构中,由家长统管全局,家长要具有大公无私、遵守礼法、谨言慎行和能率先垂范的品格;家长以下,再设两名典事具体经办各种事务,当天事当天清,一个月的事提前半个月安排筹划;另外再设一名监视负责对全家大小事务进行监督,上至家长、下至族众的行为都在他的监督范围之内。
监视的职责要突出公正和正直的特点,如果知而不言或言而不实就是失职。
家长如果有错,就由监视直谏和举家共谏来处理;典事有错,就由家长惩罚;监视有错,就由众人在祠堂告发乃至更换;家人有错,就有家长和监视进行处理。
这就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管理严明且环环相扣的动态管理机制。
这种古老的家族管理机制不比现代企业机构设置逊色多少,把这种组织机构运用到转移风化上来,是中国古代大家族对社会道德建设的一种贡献和独创。

5.子孙器识可以出仕者.颇资勉之。

子孙的才干和见识能够做官的,应该极力资助鼓励。
当官后,就要廉洁奉公、勤于职守,不要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而辱没家法。

官职任期已满就要离职交接清楚,不能过于留恋,也不能依仗自己的权位而妄自尊大,在宗族中骄横。
仍然要统一遵守家族规范,违犯者将以不孝论处。
子孙如有当官的人,应该从早到晚切实以报效国家为要务,抚恤百姓,确实如同慈母保护儿子一样。
对申诉告状的人,一定要怀有怜悯和恻隐之心,一定要调查清楚其中的实际情况,不要苛刻和虐待他们;更不能在财物上收取百姓的一丝一毫。
如果在任衣食不能自给的,公堂就出手资助并勉励他。
他的俸禄如果有盈余,也应当交给公堂,不能私下交给妻妾去争相购买华丽的服饰,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
违犯者,天灾就要降临到他的头上。
子孙在外做官,如果有犯贪污罪的,在生就在谱图上删除他的名字,死后也不允许进入祠堂(如果是遭他人诬陷就不在此列)。

郑氏家族积极支持有才识的子孙进入仕途,报效国家;但要求他们一定要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甚至宁肯采取家族私下补贴的方式,也要让当官的子孙保持官风的廉正。
如果有掌权的子孙因贪污而致罪,家族将对他作出生则除名、死不入祠的严厉制裁。
这说明古代大家族在自觉为维护官员的廉政作风创造出坚强有力的社会环境。
这就充分显示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卓异之处,即能够让普通读书人和家族传统普遍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官员的贪污腐败是丑恶的和可耻的!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