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新房,港男十八式,袁丹平
家训故事
1.刻苦学习的范仲淹
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通过刻苦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才迎来超越平凡的那一刻辉煌的。
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
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他在十岁时住进长山礼泉寺的僧房里发愤苦读。每天范仲淹煮一小盆粥,凝结后,用刀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再切几根咸菜,就着吃下去。这就是后世传为佳话的“断齑划粥”的故事:庙里的老火头僧很佩服范仲淹这种精神,时常称赞他。范仲淹说:“一个人如果不读书,只知饱食终日,贪图安逸,那种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为了开阔眼界,寻访良师,增进学识,范仲淹风餐露宿,千里迢迢来到北宋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学舍,他昼夜苦读,“未尝解衣就枕”。冬天的夜里,读得疲倦时,他就用冷水洗洗脸,让头脑清醒过来,继续攻读。
范仲淹的同学中,有一个是南都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忘我攻读”,每天只吃点粥,很是感动,回家对他父亲讲了这件事。留守感慨地说:“这是个有大志、有出息的孩子,你拿些肴馔送给他吃吧!”过了几天,留守的儿子发现范仲淹根本没吃他送的食物,就问他原因,范仲淹答谢道:“我并非不领令尊的厚意,只是多年吃粥,已成习惯,如贪此佳食,恐怕将来吃不得苦。”
正是由于范仲淹如此刻苦地学习,积累了满腹诗书,最后才一鸣惊人,成为举世闻名的名臣。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更是流传千古。
2.毛泽东教子好好学习
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读书,尤其是史书,他曾说过:“一天不吃饭可以,一天小睡觉可以,但是一天不读书不行.”所以在读书方面,毛泽东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们多读些史书?毛泽东1947年9月12日写给指导毛岸英读书的信中说:“你看历史小说,要多读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清以前笔记不必多看)。”这也是毛泽东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毛岸英读书的指导:毛泽东一共自10个子女,有不幸夭折的,有下落不明的。10个子女中毛泽东最喜欢的孩子要属毛岸英,并对毛岸英寄予厚望。在战争时期,毛泽东与自己的子女也是聚少离多,所以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是颇费心思,除了希望子女们能遇到好心人收养外,还寄希望于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自立自强的能力。在那个相见恨难的年代,毛泽东是如何把书信当作教育孩子的方式来表达寄托的厚望的呢?
1941年毛岸英和毛岸青都已经被送往苏联学习。1941年1月3旧,毛泽东写信给毛岸英和毛岸青: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在信中,毛泽东教育儿子要趁年轻的大好时光,先多学自然科学知识,将来可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辅之。学习还需有热情,有恒心,绝不能有虚荣心。
在教导孩子做人方面,毛泽东教导子女的方法适用于天下所有的子女们:毛泽东在1947年10月8日写给毛岸青的信中说:“一个人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这段话特别适用于现代的年轻人。
3.唐朝李世民
【原文】
宏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因文而隆道,假学以光身,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识智之源。然则质蕴吴竿,非筈羽不美;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是以建明堂,立辟雍,博览百家,精研六艺端拱而知天下,无为而鉴古今、——唐朝李世民《帝范》。
【译文】
宏广风化,导引习俗,没有比用文化更好的了;宣扬政策,训诲人民,没有比学校教育更好的了。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依靠文化可以弘扬道德,凭借学习能够光显身名:不靠近深渊,就不会知道地有多厚;不认真学习,就不能明白智慧的源泉。然而吴地的竹竿虽然端直质劲,堪作良箭,但如果不把它放在弓弦上,就没法显出其独特的功用;有的人尽管天资聪慧,善辨有识,但不学习也终究成不了大气候。所以,天子设立明堂,作为尊贤之所;帝王建立学校,作为学习之地,目的都是让人们学习文化,增加智慧?一国之主,必须博览群书才能积累学问,深入研究六艺的精髓,才能增长见识。积学好比储藏宝贝,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就可以鉴卉知今,安然地把国家治理好了。
【译文】
天平节度使柳仲郢的母亲韩氏,常常浸泡苦参、黄连和熊胆,交给几个儿子,儿子们每天晚上读书的时候,她就让他们将这些东西含在嘴里,用这个办法来制止他们打瞌睡。
【原文】
五日学言:朴实说事,毋得妄诞,低细出声,毋得叫唤。
六日学揖:低头屈腰,出声收手,毋得轻率慢易。
七日学诵: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八曰学书:臻志把笔,字要齐整圆净,毋得轻易糊涂。
一宋代真德秀《真西山教子斋规》。
【译文】
第五是学习说话:说话时要朴实,要讲真话,不要荒诞不经;要低声细气,不要大喊大叫。
第六是学习作揖:作揖时要低着头弯着腰,要出声收手,不要轻率慢侮而图省事。
第七是学习背诵:看字时要专心致志,断句后慢慢阅读,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清楚,不要眼睛看着别的东西,手里玩摸其他物品。
第八是学习书法:要集中注意力紧握笔杆,写的字要整齐圆润、干净利落,不要随便乱涂一气。
4.清代陆陇其
【原文】我虽在京,深以汝读书为念,非欲汝读书取富贵,实欲汝读书明白圣贤道理,免为流俗之人,.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贴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的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一读书必以精熟为贵,我前见你读《诗经》。《礼记》。,皆不能成诵圣贤经传,与滥时文不同,岂可如此草草读过?此皆欲速而不精之故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工夫只在绵密不间断,不在速也。能不间断,则一日所读虽不多,日积月累,自然充足,若刻刻欲速,则刻刻做潦草工夫,此终身不能成功之道也。……千言万语,总之,读书要将圣贤有用之书为本,而勿但知有时文;要循序渐进,而勿欲速;要体贴到自身上,而勿徒视为取功名之具。能念吾言,虽隔三千里,犹对面也,慎毋忽之!
一清代陆陇其《陆清献公示子弟帖·示大儿定征》。
【译文】
我虽然身处京城,但非常牵挂你读书的情况,我不是想希望你通过读书来取得功名富贵,而是希望你通过读书明白圣贤道理,以免成为庸俗的人。读书和做人,应该是统一而不是孤立的,如果将自己所读过的书,句句都运用到自己身上来,这便是做人的道理,这样,才算得上是善于读书的人。如果所读之书不能很好地运用到自己身上,那么只能算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读书贵在精读熟读,我以前见你读《诗经》。和《礼记》。,都不能背诵。圣贤经传,与时下一些下三烂的应时文章不同,怎能这样草草地读完了事?这是力求快速读完而没有仔细阅读的缘故。读书只求速度,这是最大的忌讳。读书的功夫在循序渐进,而不在速度。只要能不间断地坚持阅读,即使每天只读那么一点,日积月累,也会相当可观;如果时时刻刻想着速度更快一点,时时刻刻草草了事,那么一辈子也不能获得成功……干言万语,归结于一点,就是要把圣贤有用之书作为阅读的根本,而不要眼中只有那些应试文章;要循序渐进,而不要只求速度;要把圣贤之书运用到自己身上,而不要把它们当作博取功名的工具。你要想起我说的话,即使相隔三千里,也像面对面一样,你千万不要忽视了啊!
5.清代汤斌
【原文】
教子弟只是令他读书,他有圣贤几句话在胸中,有时借圣贤言语,照他行事开导之,他便易有省悟处。课子溥等读书,尝至夜分不辍,日:吾非望汝早贵,少年儿宜使苦,苦则志定,将来不失足也。
——清代汤斌《汤潜庵语录》。
【译文】
教育子弟就是要让他们读书,让他们心中装下一些圣贤的金玉良言,有时用这些金玉良言,根据子弟的所作所为来开化训导,他们便容易省悟。
我教儿子汤溥等人读书,有时到晚上还不停止,我对他们说:我不是希望你们早图富贵,少年时应该多吃些苦,吃苦就可以使志向坚定,将来不至于犯过失。
6.清代曾国藩
【原文】
自吾识字,百历及兹,二十有八载,则无一知。曩者所忻,阅时而鄙。
故者既抛,新者旋徙。德业之不常,是为物迁……黍黍之增,久乃盈斗。
天君司命,敢告马走。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译文】
从我识字已有二十八年,经历了很多事,至今却没有增添什么知识。
以前所赞同的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加以鄙弃。既抛弃了以前的东两,新增加的东西又得而又抛。自己没有恒常的德行,常为外物所左右……一粒一粒的黍积聚起来,时间长了就能装满一斗:希望天君司命能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原文】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朱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以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又骂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
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丛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当时之不敢怨言,诸弟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便知。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丛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三房十四叔非不勤读,只为傲气太胜,自满自足,遂不能有所成。
京城之中,亦多有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又有当名士者,鄙科名为粪土,或好作诗古,或好讲考据,或好谈理学,嚣嚣然自以为压倒一切矣,自识者观之,彼其所造,会无几何,亦足发一冷笑而已。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译文】
我们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虚心,曾经见到朋友中有资质很好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动辄就说别人不如自己。见到乡墨(在明清科举考试的乡试中,把被主考和房官——即帮主考评审、选录并推荐试卷的阅卷官选中而刊印出来给考生示范的八股文文集),就骂乡墨不通;见到会墨(与乡墨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是在会试中所选录并刊印出来的考卷),就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官;还未入学的人,就骂学院。然而平心而论,他自己所作的诗文,也没有什么超过人家的地方;不光没有超过人家的地方,而且还有无法让人看的地方。只是因为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短处,所以就只看到别人的不足。既骂了考官,又骂与他一同考试而先中的人。长了傲气后,就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就一生潦倒而已。
我平生于科名之事上极为顺利,只是小考时考了七次才中。然而每次不中,未曾说过一句怨言,只是为自己在考场上写的诗文太差而感到惭愧而已。至今想起来,仍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当时我不敢口出怨言,这件事你们问父亲、叔父及朱尧阶就可以知道。因为考场之中,只有因为文章太差而侥幸得中的人,绝对没有文章写得好而被埋没的,这是理所当然。三房十四叔并不是读书不勤,只是因为太傲气,自满自足,所以没有能中。
京城中也有很多自满的人,有见识的人知道了,也就对此发一声冷笑而已。又有那些自认为是名士的人,鄙视科举,如同粪土一般,有的喜欢作古诗,有的喜欢讲考据,有的喜欢谈理学,气焰嚣张,自认为压倒了一切,而在有见识的人看来,他们所做的事,并没有多少有价值,只值得发一声冷笑而已。所以我们这些人读书用功,要努力除掉傲气,戒掉自满,不要被人冷笑,然后才会有进步。
【原文】
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咏,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译文】
凡是读书有难懂的地方,不要希望一下子就把它弄懂;有一个字记不下来,也不要苦苦强求把它记下来。只要从容从事,今天看几篇,明天看几篇,时间一久,自然就有好处。但对于已经看过的地方,要作上记录,略批几个字,否则时间一久就会忘了自己已经看过。
【原文】读书之道,朝闻道而夕死,殊不易易。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译文】
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又怎么能闻道呢?
【原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清代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
【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沦为平庸之辈;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点缺一不可。各位弟弟现在只有见识是不可能迅速求得的;至于有志向、有恒心,则希望你们能勉力而行。
【原文】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全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廿一日)——清代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
学问是没有穷尽的,总以有恒为主。兄长往年没有恒心,近年略好,但仍没有纯熟。自七月初一起,至今没有一天间断,每天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至少二十页,超过二十页的不算在内。自七月起,到现在已经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都朱笔加圈点批注。虽然很忙,也要了结当天功课,不因昨天耽搁了,今天再补做,也不因明天有事,今天预先做。弟弟们如果能这样有恒心坚持,那四弟虽是中等的资质,也应当有所成就,何况六弟、九弟是上等资质呢?(道光二十四年
7.北宋欧阳修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北宋欧阳修《家诫二则》。
【译文】
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器用;人不学习,不会通晓道理。玉作为一种物质,有它不变的常性,虽然不把它雕琢成器具使用,它也不失为玉;人的习性是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改变的,不学习就成不了君子,反而会成为小人,难道这不值得认真思考吗?
8.宋朝朱熹
【原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宋朝朱熹《朱熹家训》。
【译文】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地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我的心里所想,然后可以有所心得。
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
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那些好像对实际上错的道理,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那些容易加工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乱缠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9.北宋司马光
【原文】
唐侍御史赵武孟,少好田猎,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日:“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竞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至美官。
一北宋司马光《四库全书·家范》。
【译文】
唐代侍御史赵武孟,少年的时候喜欢打猎,有一次捕获了一些又肥又鲜的猎物献给了母亲。母亲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哭着说:“你不读书,却去无休止地打猎,我没有指望了!”于是不吃饭。武孟为母亲的教诲所感动,开始勤奋学习,终于博通经史,考中进士,当了大官。
【原文】
天平节度使柳仲郢母韩氏,常粉苦参、黄连和以熊胆以授诸子,每夜读书使噙之,以止睡。
一北宋司马光《四库全书·家范》。
10.爱读书的李嘉诚
曾经被《财富》。选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他的业务遍及数十个国家,拥有员工数以万计。在李嘉诚70多岁的时候,曾经这样畅谈他学英文的经验:“我的英文就不算好,由ABC开始,都没有学到z,日本人的飞机已经到处放炸弹。正规教育我受得很少,但非正规教育我肯学。”
1939年,因日军入侵,当时担任小学校长的父亲带着李嘉诚逃往香港,第二年父亲患了肺病。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他到医院探望父亲,为了让病危的父亲高兴,李嘉诚对父亲说:“英文也不算难,我读一段给你听:”父亲听过之后,满面哀伤。“因为他知我很喜欢读书,但当时环境不许可。”
李嘉诚语带哽咽地说。
李嘉诚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读书的人。他12岁到香港即负起赚钱养家的重任,但他上进心极强,工余时同事打麻将玩乐,他就捧着书埋头苦读,天天如此,一本《辞海》。被他翻烂了。如今李嘉诚仍爱书如命。
他最爱科技、经济、哲学、历史方面的书,每晚睡前都要看一会儿。现在资讯科技的发展如日中天,他也跟着天天更新知识。他形容自己不是求学问,而是抢学问。
李嘉诚从不看小说,也不看娱乐新闻,他把每天挤出来的时间用来吸收最新知识。每天早上7时30分,下属就会把当天有关业务的剪报放在他办公室的桌子上。他不但要跟随社会进步,还要比社会跑快一点。这一点从他跳出塑胶花厂到发展地产,再搞电信、港口、网络生意、投资国外等都可以看出来。
李嘉诚的英文是一个同屋女孩教的,他则教她数学。父亲临终前一天发觉没有任何财产可以留下,只好反问爱子可有话跟他说。李嘉诚很自信地应许父亲说:“我们一家人一定生活得很好。”为了实践诺言,李嘉诚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面写满了,又翻过另一面再写,直到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在他22岁的时候,开了一间塑胶厂,他深信到26岁,存够钱,再凭着恶补的英文,就可以考上大学。岂料一个大户的破产,毁了他的大学梦。但是,苦学的英文却在这时候为他打开了成功之门。
20世纪50年代,李嘉诚在做塑胶花时,坚持订阅全世界最新的杂志,第一本是美国杂志M。demPlastics(《现代塑料》。),他又飞到英美参加塑胶展,掌握最新形势。
在外国杂志中,他留意到一部制造塑胶瓶子的机器,但从外国订货太贵了。于是他凭着自学的英文研制出了这部机器。李嘉诚说:“它至少让我赚了几万港币。”于是,他开始请私人老师,每天7时上班前,教他英文。
所以说,李嘉诚的发达和他的勤奋刻苦是分不开的,如果他没有刻苦地学习英文,那么就不会有他的今天。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英会谈期间,有不少公司都停留在业务本地化的阶段,但李嘉诚考虑的是,公司要发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发展?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带着潮州口音而避免讲英语或避请洋人,不管是开会,还是接受访问,只要对象是洋人,他一概用英语对答,根本就不需要翻译。
勤奋和刻苦是一个人取得良好成绩最便捷的途径。一个人只要肯用功学习,能吃苦,那么,学来的东两总能派上用场,就算他的基础比较差,或是一切从零开始,也是可以成功的。
精选家训和家风故事
1 .清代曾国藩
【译文】
澄、温、沅、季四位老弟左右:弟弟们在家,总要教育子侄辈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既有了权势,那么家里的子侄最容易产生骄傲奢侈、放荡不羁。“骄佚”二字,正是败家之道,万万希望弟弟们时刻留心,不要让子侄们近这两个字,这一点至关紧要!(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曰)。
【原文】字谕纪泽儿: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吾忧尔之过于佚也。(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清代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
字谕纪泽儿:你幸亏依托祖父的余荫,吃的穿的丰盛合适,没有顾虑,以致你便贪恋快乐,不再以读书自立为志向。古人说:“勤劳的人会养成好的思想,懒惰的人会促长淫乐的心理。”孟子说:“处在忧患中,容易使人上进,充满生机;生在安乐中,容易因懈惰而自取灭亡。”我很忧虑你的过于快乐的状态。(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二、家训故事1.张绪教导儿子要勤勉张绪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人,他为人正直,克己奉公,学问渊博,在京城里主管高等学府,深得人们的赞赏。张绪有个儿子叫张充,张充人很聪明,可是由于家里人的过分宠爱、娇惯,张充喜欢游玩,为人也不拘小节,20多岁了还只知道吃喝玩乐,游山玩水。张绪又长年在外,家里人拿张充也没办法。一次,张绪回家探望家人,刚到西城郭,便看见儿子到郊外打猎,张绪见状也没有责怪他,而是一语双关地问:“一身两役,无乃劳乎?”
张充面有愧色,回答:“充闻三十而立,今二十九矣,请至来岁而敬易之。”
张绪便鼓励他说:“过而能改,颜氏子有焉。”
一日,张绪把儿子张充叫到书房,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不抓紧时间读点书,长点知识,就这样玩鹰牵狗地消磨时光,你会后悔的呀!”稍停片刻,张绪又不无痛悔地说:“你今天成这个样子,我也有不少责任,我对你管得太少了。”一席话,说得张充惭愧地低下了头。接着,张绪又和张充谈古人书中的训诫,谈自己生活道路上的得与失,帮助张充重新选择奋起的目标。张充在张绪的教育下,终于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果决地告别了以前那种浪荡轻狂的生活,开始刻苦读书,并虚心地向别人请教,最终成为与其叔父张稷一样有名望的人。
【2.代子谦让的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有名的重臣,雍正初晋大学士,后兼任军机大臣。张廷玉虽身居高宫,却从不为子女们谋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张英的教诲,要求子女们以“知足为诫”,其代子谦让一事即为突出的例子。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经过乡试、会试之后,于雍正卜一年(1733年)三月参加了殿试。诸大臣阅卷后,将密封的试卷进呈雍正帝亲览定夺。雍正帝在看至第五本时,认为此考生的论述言辞恳切,“颇得占大臣之风”,遂将此考生拨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来拆开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学士张廷玉之子张若霭。雍正帝十分欣慰,他说:“大臣子弟能知忠君爱国之心,异日必能为国家抒诚宜力?大学士张延玉立朝数十年,清忠和厚,始终不渝。张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劳翊赞,时时以尧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张若霭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钟,故能若此”并指出,此事“非独家瑞,亦国之庆也”。
可是张廷玉却不这么认为,当他得知消息后恳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为朝廷大臣,儿子又登一甲三名,实有不妥他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大比,莫不望为鼎甲。臣蒙恩现居官府,而犬子张若霭登一甲三名,占寒土之先,于心实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为荣幸。”张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这一差别的,但是为了给儿子留个上进的机会,他还是提出了改为二甲的要求,并再次恳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长,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备沐恩荣,臣愿让与天下寒士,求皇上怜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佑庇臣子,留其福分,以为将来上进之阶,更为美事。”张廷玉“陈奏之时,情词恳至”,雍正帝“不得不勉从其请”,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
不久,在张榜的同时,雍正帝为此事特颁谕旨,表彰张廷玉代子谦让的美德,并让普天下之±子共知之。
可喜的是其子张若霭十分理解父亲的做法,而且不负父亲的厚望,在学业上不断进取,后来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尽职尽责,颇有乃父之风。
其父能秉低调做人之原则,而其子又不负众望,能行高标之事,实在是皆大欢喜。
【3.叶圣陶的教子心得】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当过教员和编辑。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隔膜》。等,主要作品收入多卷本《叶圣陶集》。。
对于教子,叶圣陶有自己的理解,他在一篇文章《做了父亲》。里面提出了自己对儿女的期望:教育是专家的事业,这句话近来几成口号,但这意义仿佛向来被承认的。然而一为父母就得兼充专家也是事实。非专家的专家担起教育的责任来,大概走两条路:一是尽许多不需要的心,结果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一是结与一个“无所有”,本应在儿女的生活中充实些什么的,却并没有把该充实的充实进去。
自家反省,非意识地走着的是后面的一条,虽然也像一般父亲一样,被一家人用作镇压孩子的偶像,于没法对付时,便“爹爹,你看某某!”这样喊出来;有时被引动了感情,骂一顿甚至打一顿的事情也有;但收场往往像两个孩子争闹似的,说着“你不那样,我也不这样了”的话,其意若日彼此再别说这些,重复和好了吧。这中间,积极的教训之类是没有的。
不自命为“名父”的,大多走与我同样的路。
自家就没有什么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练之中,怎么能给后一代人豫先把立身处世的道理规定好了教他们呢?
学校,我想也不是与儿女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的。学一些符号,懂得一些常识,交几多朋友,度几多岁月,如是而已。
以前曾经担过忧虑,因为自家是小学教员出身,知道小学的情形比较清楚,以为像模像样的小学太少了,儿女达到入学年龄时将无处可送。现在儿女三个都进了学校,学校也不见得特别好,但我毫无存勉强迁就的意思。一定要有理想的小学才把儿女送去,这无异看儿女作特别珍贵特别柔弱的花草,所以须保藏在装着热气管的玻璃花房里。特别珍贵么,除了有些国家的贵胄华族以外,谁也不肯给儿女作这样的夸大口吻。特别柔弱么,那又是心所不甘的,要抵挡得风雨,经历得霜雪,这才欢喜。——我现在作这样想,自笑以前的忧虑殊无谓。
何况世间为生活所限制,连小学都不得进的也很多,他们一样要挺直身躯立定脚跟做人;学校好坏于人究竟有何等程度的关系呢?——这样想时,以前的忧虑尤见得我的浅陋了。
我这方面既给与一个“无所有”,学校方面又没什么了不起的关系,这就拦到了角隅里,儿女的生长只有在环境的限制之内,用他们自己的心思能力去应付一切。这里所谓环境,包括他们所有遭值的事故人物,一饮一啄,一猫一狗,父母教师,街市田野,都在里头。
父亲真欲帮助儿女,仅有一途,就是诱导他们,让他们锻炼这种心思、能力。若去请教专家的教育者,当然,他将说出许多微妙的理论,但要义恐怕也不外乎此。
可是,怎样诱导呢?我就茫然了。虽然知道应该往哪一方向走,但没有走去的实力,只得站住在这里,搓着空空的一双手,与不曾知道方向的并没有两样。我很明白,对儿女最抱歉的就在这一点。将来送不送他们进大学倒没有关系。因为适宜的诱导是在他们生命的机械里加燃料,而送进大学仅是给他们文凭、地位,以便剥削别人而已(有人说振兴大学教育可以救国,不知如何,我总不甚相信,却往往想到这样不体面的结论上去)。
他们应付环境不得其当甚至应付不了时,定将怅然自失,心里想,如果父亲早给与点帮助,或者不至于这样无所措吧;这种归咎,我不想躲避,也是不能躲避的。
对于儿女也有我的希望。
一语而已,希望他们胜似我。
文章中叶圣陶对子女期望多多,生活中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比如,叶圣陶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到了父亲手里,父亲便说:“递一件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里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东西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万一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
比如叶圣陶告诉儿子,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关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正是由于叶圣陶的严格教育,叶至诚从小便养成了许多好习惯,也从小便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胡适先生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胡适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少年人的理想主义受打击之后,反动往往是很激烈的……我在新公学解散之后,得了两三百元的欠薪,前途茫茫,毫无把握,哪敢回家去?只好寄居在上海,想寻一件可以吃饭养家的事。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1909年,各地学生运动陆续失败,中国新公学也与中国公学合并了。他和几个朋友意气消沉,离开了学校,在外租了房子,靠索债、借债、典质衣物为生。
那是胡适生命中的沉沦期。跟着那帮“浪漫的朋友”小到两个月,打牌、吃花酒等不好的行为,胡适都学会了。他的生活一片混沌,学问没进步,只写了儿首《酒醒》。《纪梦》。之类的诗。后来,王云五介绍胡适去华童公学教国文,不过胡适放荡的生活依然没有结束。
一天夜里,朋友们又约胡适去喝酒,酒后还一起打牌。回去的路上,拉车的见胡适大醉,就把他推下车去,拿走了他的马褂和帽子。
胡适东倒西歪地在路上走,遇到一位巡捕。他向巡捕问路,随即耍起酒疯,巡捕只好吹哨子,叫来了一部空马车,由两个马夫帮忙捉住他送到了巡捕房。
第二天早晨胡适醒来时,发现身上没盖被子,只盖着一件潮湿的囚衣,急忙起来,看到铁栏和巡捕,才知道自己进了巡捕房。
胡适被送去审讯,因为是华童公学的老师,法官给留了面子,只罚款五元。
这件事对胡适的触动很大,他第一次对自己几个月的放荡生活进行了反省,最终决定打起精神从头开始。他与那帮不上进的朋友断了交往,闭门读书,考上了“庚款”留美官费生,开始了海外求学之路。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类事物彼此吸引,相通相容,同时又互相影响,和某一种人相处久了,慢慢就会同样和他有些相像:和成功的人在一起,慢慢会受到影响,言谈举止、行为处世会学到他的一些方法;和开心的人在一起,就会逐渐变得开心;和有魅力的人在一起,会不知不觉增加魅力;和运气好的人在一起会沾光,和一群消极的人在一起,每天听到的都是消极的话,就会变得同样消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意识、潜意识、生物场等途径不断地交换物质、信息,你所接触的环境决定了你的思想格局,你的思想言行都是你所在环境的各种反映。只有你接触到的东西,才能实际运用:接触正面,运用的就是正面的东西;接触负面,使用出来都是下流招式。
【曾国藩5】
【四位老弟左右:】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
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家书》。
【译文】
【四位老弟:】
任何事情都贵在专一。求师不专,那受益也难步入顶峰;求友不专,那么大家都只是亲亲热热而没有至交:心里没有专一的宗旨,而见异思迁,这…望着那山高,是万万不'口f为的。(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原文】澄候子植委洪三弟足下:我自从己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将来若作外官,京城以内,无责报于我者。澄弟在京年余,亦得略见其概矣,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一《曾国藩家书》。
【译文】
澄候、子植、季洪三位兄弟:我自从己亥年到外面周游,到今天仍然感到遗憾,将来万一做外官,或做督抚,或做学政,以前对我有过感情的人,或者几百,或者几千,都像钓鱼的食饵。他们如果到我的衙门上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吧,那未免太刻薄了,答应他们的要求吧,给他们十倍的报偿,还不一定能满足他的欲望,所以自从兄长调到京城以来,至今八年不肯轻易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决不能去占别人的便宜,将来如果做外官,京城以内,没有人会责备我不报偿。澄弟在京城一年多,也大概知道的,这次澄弟所收各家的情,成事不去说它,以后凡事不可以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易受人钱财,切记切记!(道光二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二、家训故事1.患难见真情的苟巨伯晋代有一个叫苟巨伯的人,有一次去探望朋友,正逢朋友卧病在床,这时恰好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百姓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
朋友劝苟巨伯:“我病得很重,走不动,活不了几天了,你自己赶快逃命去吧!”
苟巨伯却不肯走,他说:“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看你。现在,敌军进城,你又病着,我怎么能扔下你不管呢?”说着便转身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百般苦求,叫他快走,苟巨伯却端药倒水安慰他:“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天塌下来我替你顶着!”
这时“砰”的一声,门被踢开了,几个凶神恶煞般的士兵冲进来,冲着他喝道:“你是什么人?如此大胆,全城人都跑光了,你为什么不跑?”
苟巨伯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我的朋友病得很重,我不能丢下他独自逃命。”并正气凛然地说:“请你们别惊吓了我的朋友,有事找我好了。
即使要我替朋友去死,我也绝不皱眉头!”
敌军一听愣了,听着苟巨伯的慷慨言语,看看苟巨伯的无畏态度,很是感动,说:“想不到这里的人如此高尚,我们怎么好意思侵害他们呢?
走吧!”说完,敌军撤走了。
患难时体现出的正义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威力,说来不能不令人惊叹:这种朋友就是能够显示自己本色的人,他没有虚假的面具,能够与你真心交往,与你同甘共苦。这种人肯定不是浅薄之徒,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能帮助你不断地进取,成为你终生的骄傲。
欧阳修和吕公著
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他劝诫人们应多与优秀者交朋友。同这些人交往,能够增长知识,加强能力,扩大见识,明白事理,获取进步。一个优秀朋友的建议、及时的暗示或友善的劝告,可能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所以,多与优秀的人交往,他们会让你受益终身。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和诗词,尤其是他的散文,简洁流畅,丰富生动,富于感染力。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为当时的文坛培养了一批人才,像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文学家,都出自他的门下: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府的时候,有位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在他手下做事。有一次,欧阳修的朋友范仲淹路过颍州,顺便拜访他。
欧阳修热情招待,并请吕公著作陪叙话。谈话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应当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吕公著点头称是。后来,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能力提高得很快。
家规家训和家风本质总结:引用《庞氏家训》 好好读书
【原文】
学贵变化气质,岂为猎章句,干利禄哉?如轻浮则矫之以严重,偏急则矫之以宽宏,暴决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随其性之所偏,而约之使归于正,乃见学问之功大。以古人为鉴,莫先于读书。
——明代庞尚鹏《庞氏家训》。
【译文】
读书贵在能够改变人的气质,又岂是为了寻章搜句,追求名利呢?读书可以把轻浮的人变为庄重的人,把偏激的人变为宽宏的人,把暴反的人变为温和厚道的人,把迂钝的人变为敏捷的人,可以根据人的性情的不同偏向进行约束,并使之得到纠正,由此可见学问的功效之大?要想以古人为鉴,首先就要读书。
- 1.胡适家风家训及简介_名言名句_小马感悟网
- 2.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_小马感悟网
- 3.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十四书》家风家训_名言名句
- 4.《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9】
- 5.剑桥大学校训-用目标引领你的人生
- 6.官宦家训,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 7.《袁氏世范》原文译文_作者-袁采【10-10】
- 8.治家格言和家风家训
- 9.欲求子孝,必先慈《御览》颜延之
- 10.关于柳谷书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小马感悟网
- 11.关于毛泽东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小马感悟网
- 12.关于沙文求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小马感悟网
- 13.关于袁黄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小马感悟网
- 14.关于左宗棠的家风家训及个人简介_小马感悟网
- 15.顾宪成家风家训精华_名言名句_小马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