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工作原理,亲子鉴定机构,延吉杀人案

口才技巧:忍让的智慧,大智不辩—扩大心量

【口才技巧86:无益的争辩——不要参与】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人,大至思想观念,为人处世之道,小至对某人某事的看法和评论。这些差异都会外化成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与论辩。

留心我们周围,争辩几乎无所不在,一场电影,一部小说,一个特殊事件,某个社会问题都能引起大家争辩,甚至某人的发式与妆饰也能引起人们的争辩。

从某种意义上看,不同见解的争辩过程是寻求真理的过程。辩论,就是为了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维护真理而相互说理。然而由于争论的任何一方都想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因此,辩论和寻常说话不同,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因而有“唇枪舌剑”之说。争论留给人们的印象一般是不愉快的,容易使人际关系融洽的良好愿望落空。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意见与他人不同时,当你的言行遭他人非议时,你的本能大概就是奋起辩驳。许多毫无意义的事情往往因此发生。为了避免无益的辩论,此时的你需对如下问题进行冷静思考:如果你能最终获得争辩的胜利,它有什么意义?若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大可不必动用你的“唇枪舌剑”,一笑了之最妙。同样,你向别人提出“挑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通过争论使自己和他人都能受到启发和教育的问题,不必在细节琐事上做文章。

你辩论的欲望更多的是基于理智还是感情原因?如果是感情原因,诸如虚荣心、表现欲望或面子上下不来,你大可就此打住。同样,我们向他人提出辩论的问题是否有感情的因素?如有,那就同辩论的实质——探求真理,背道而驰了。所以最好别去做这种不积极的提示而把他人引入无谓争辩的歧途。

对方是充满敌意的吗?他对你有深刻的成见吗?如果是,那么在这种非理性的氛围中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同样,如果你是处于这样一种心境,绝对不要向对方提出论题辩论,因为此时你提不出理性的论点,在辩论伊始,就注定了你的失败。

在生活中,观点的对立极易产生人际间的隔阂。因此,学会沉默,该让步时一定要让步,停止无休止的争辩。如果你争辩失败了,而且确实输理了,必须要有敢向真理低头的勇气。向真理低头并不等于向论辩者本人低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你所服从的是对方所道出的真理,只能说你同他一样,对道理有了同等水平的认识,在人格上你们永远是平等的。所以,当你败下阵来的时候,应该以坦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在这场争辩中所受的教益,以此道出你人格的伟大。这足以在心理上弥补因辩论失败所造成的遗憾。

如果你在辩论中已胜,眼见对方哑口无言,败势已定,便应拿出不杀降者的胸怀来,一是主动打住话题,结束对立场面:二是巧妙地为对方搭个台阶,让他在不失面子的前提下得以“平安下台”,胜负已是心照不宣,何不抓住重归于好的机会呢?

【口才技巧87:适时沉默——更加明智】

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但现在人们逐渐发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你必须认识到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心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

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无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一个印刷业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沉住气,沉默很重要。”终于买主按捺不住了,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350万美元,一个子儿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这笔买卖成交了。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会给你带来益处。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可以避免失言。许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极力表现得礼貌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不恰当的话给自己带来麻烦。有时候说话不经思考,即使言者无心,也会产生严重后果。

圣诞节后大甩卖期间,玛丽安去退货。此时柜台前挤满了顾客。

玛丽安要求退钱,售货员正忙得不可开交,告诉她衣服售出概不退换,然后就去为其他顾客服务了。玛丽安一声不响地拿着衣服在柜台前等候。

10分钟后,售货员又走了过来,玛丽安面带微笑,依旧在等待。

售货员也只顾在柜台前忙碌,玛丽安还是沉默不语。又是几分钟过去了。这时,售货员什么也没说,拿起衣服走了。大约3分钟后,她回来了,而且,还带着钱!

玛丽安的耐心和温文尔雅的沉静得到了回报。如果她大吵大闹的话,也许什么也得不到。心理学教授格瑞德·古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口才技巧88:该服从——就不说冒犯的话】

人们习惯认为“理不辩不明”,可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都不是为了明理而辩,而是为了许许多多其他的目的而辩,所以这样的争辩完全没有参与的必要。

争辩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它同抱怨一样都是狭隘的,如果自己的利益掌握在别人手上,争辩就有“不服从”的意味。如果别人不同意你,争辩也没有用,如果同意,也就无须争辩。

1502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块巨大的大理石被安放在圣马利亚德菲奥大教堂的作品陈列室里。这块大理石本是一块上好的雕刻石材,但是一名拙劣的雕刻师在本应雕刻人物腿的部分误凿了一个洞,从而基本上将其变成了废材。

佛罗伦萨市长索德里尼找来米开朗琪罗,以挽救这块石材。米开朗琪罗检查了整块大理石,并且得出结论:只要通过调整雕像原来的姿态,遮掩住被破坏的部位,其实还可以雕刻出一座美丽的人物雕像。

索德里尼争辩道:“这只不过是在浪费时间!”但是,索德里尼最终还是同意让这位艺术家试试。

米开朗琪罗决定要雕刻出手拿弹弓的年轻大卫的雕像。几个星期之后,当索德里尼走进工作室的时候。米开朗琪罗正在给雕像做最后的修饰。索德里尼自以为是个行家,于是开始仔细品鉴这件巨大的作品,他告诉米开朗琪罗说:“人物的鼻子显得太长了。”

米开朗琪罗意识到索德里尼当时是站在这座巨大雕像的正下方,因此观察的视野不准确。他不说一句话,只是招呼索德里尼随同他爬上架台。当到达鼻子的部位后,米开朗琪罗拾起木板上的锉刀和一些大理石碎料。索德里尼就站在下面几步远的架台上,米开朗琪罗开始用锉刀轻轻地敲着,并让手上的石头屑一点一点地落下。

事实上,锉刀根本就没有碰到鼻子,他没有对鼻子做任何改动,只是假装在干。经过几分钟装模作样的修改之后,米开朗琪罗站到一旁说:“现在您再看看吧。”

索德里尼回答道:“我比较喜欢这样,你让他栩栩如生了。”

米开朗琪罗知道如果改变鼻子的形状,他很可能就毁了整座雕像。然而索德里尼是赞助商,并以自己的美学判断为自豪。与这样一位人物争辩而冒犯他的话,不仅将一无所得,还可能影响未来的业务。所以米开朗琪罗聪明地不与之争辩。解决的办法是改变索德里尼的视野(让他离鼻子更近一点),而不让他发觉这其实就是他错误认知的原因。

这就是通过行动而非争辩赢得胜利的双重力量:你不会冒犯任何人,你的观点也会得到坚持和证实。

【口才技巧89:面对强手——沉默示弱】

有一种被人称作“会魔法的竹子”的毛竹,它的外形在前5年几乎看不出生长的变化,但是到了第6年的雨季,它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以平均每天1.8米的速度向上疯长,15天内即可长到27米高,一跃成为竹林里的“身高冠军”。

有好事者想解开毛竹的生长之谜,于是挖开地面,惊讶地发现:毛竹在前5年并不是不生长,而是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向地下长。毛竹利用5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根牢牢扎在地下,第6年的雨季到来了,它便创造了生长的奇迹。

其实,沉默也就是在等待,它不是消极地度日,而是在积蓄,是一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忍。

勾践把国内事务分别托付手下人负责管理,便带着范蠡等人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历尽艰辛,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在这三年中,只要能活下来,能蒙蔽住阖闾,他什么事都愿意干。

一日,勾践听说吴王有病,心想这正是好机会,虽然自己是亡国之君被圈禁在吴国,但复国之心不死啊。他请求探视吴王。吴王说,他要来就让他来吧,见见被我打败的人,也好开开心。

勾践来到吴王宫殿时,吴王正在大便,就坐在便桶上接见了勾践。勾践说:“听说大王病了,心下不安,特来看望。”吴王道:“莫不是幸灾乐祸,看我几时死吧。”

“不、不。”勾践吓出了一身冷汗,“大王真会开玩笑。我是真心盼您早日痊愈康复的。我过去曾经学过医,观察人的粪便,就能知道人的病情。”

吴王说:“勾践兄,要是你一直当医生,不至于落到如此下场吧。”

勾践很痛苦,他笑了笑,说:“是啊,不过能做您的臣民,我感到荣幸。’一会儿,吴王大便完毕,勾践立即上前把便桶拿到门外,揭开桶盖,手取其粪,跪在地上仔细地察看起来。现在医学上也讲到了通过看粪便颜色、闻粪便气味等来分析病情,可很少被人实践。勾践做到这一点,说明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人对粪便进行研究了,他这一做法.

也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可接下来,他竞做出了创世之举——尝起了吴王的大便。卧薪尝胆是立志,真正打动吴王使他丧失对勾践的警惕的是口尝粪便。勾践好眼力,好味觉,他走到室内,跪下叩头说:“囚臣敬贺大王,您的病,一至三日就能痊愈。”

吴王夫差问:“你怎么知道的?”

勾践说:“臣听医生说,夫粪者,谷味也。顺时气则生,逆时气则死。今囚臣尝大王之粪,味苦且酸,正应春夏发生之气,所以知之。”

吴王大为感动,说:“你比我儿子还孝敬我。”

勾践只是跪着,不再说话。他想离开的时候,夫差留他吃饭。勾践答应了,喝了酒,也吃了肉。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以被打败。”勾践被打倒了,但他却没有被打败,他在忍辱负重中等待着翻身的时机。如果自己都不给自己机会,还能指望别人尤其是对手给予机会吗?

《荀子·不苟》中有“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应变,知当曲直故也。”意思是说,顺应不同时间或屈或伸,像蒲苇那样柔软顺从,这并不是胆小害怕;刚强勇毅,没有什么可以屈服的,这不是骄横暴躁;用义去对付变化,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屈服什么时候可伸展罢了。

智慧的人根据时势,在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就屈,可以伸就伸。屈于当屈之时,保持沉默;屈是保存力量,屈是隐匿自我,等待时机。

【口才技巧90:忍一口气——养一份性】

《坛经》中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

为人处世,适时沉默忍让,绝对有好处。为什么呢?人生的路漫长,我们需要与许多人为伴,而各人的性格、学识、思想不一样,难免冲突碰撞,如果处处与人争辩,赢过人家,那么势必身边的人会越来越少,到最后陷入独立,那也就很难有个满意的生存环境了,更谈不上有所作为。

有一天,释迦牟尼经过河岸,见一只狼想吃乌龟,可是乌龟将头足缩回壳内,多时不动。没有耐心的狼只得弃它而去,结果是有耐心的乌龟保存了性命。于是,佛陀对弟子阿难说:“修行人也应该像乌龟一样有忍耐心。”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与一位小沙弥,因对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而发生了口角,小沙弥便斥责比丘。比丘回到房中,心中恨.意难消,过了不久即发病去世,并投生为一条毒蛇,找到小沙弥欲报前世之恨。佛陀知道此事,希望两人能解冤释结,于是,来到小沙弥的住处为其说法,教导小沙弥主动向比丘顶礼忏悔。接着,佛陀又为毒蛇说法:“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蛇听闻佛陀开示后,心意开解了,于是马上命终,投生天道。可见.忍让是多么重要。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如果有人骂你,不妨当做流行曲来欣赏。

如果有人打你,不妨看做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走路不小心撞到了门柱上。

常作如是想,自然能化干戈为玉帛。如若是无名火三丈高,大发雷霆,大战一场,结果必是两败俱伤,不但伤了感情,又失去人格,会让人评为涵养欠缺。

白隐禅师是日本的一位高僧,他住的寺庙旁有一农家女与仇家的小伙子恋爱,并生下了一个孩子。少女的母亲知道后大发雷霆,追问谁是孩子的父亲。少女怕给仇家招来大祸,不敢吐露实情,而是随便一指院旁的寺庙,说白隐禅师是逾轨犯戒者。少女的母亲立即跑到庙里,当着众僧的面大吵大闹,并把孩子摔给白隐,自己扬长而去。白隐禅师什么话都没说,把孩子抱回屋里,精心地喂养起来。他为了给孩子找奶吃,任人们唾其面也毫无怨言。

几年过去,两仇家和好了,少女说出了怀孕生子的真相。男女双方的家人知情后,来到庙里,诚恳地向白隐禅师道歉。寺内外的僧众知道这件事后,纷纷为这位有德高僧大鸣不平。而白隐禅师把已经学会说话和走路的孩子交给了孩子的父亲,自己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就这样”,便飘然地走了。

对于平凡人来说,由于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以及想法,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往往会因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此时,就必须学习沉默忍耐。一个团队,如果每个人都放纵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大家就不能和合。因此,明智的人要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不可争来吵去。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让自己思考,就不会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因为忍,而成就宽阔的胸襟、豁达知足的个性,让自己广结善缘。

“受尽天下百般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沉默中忍让,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可圆满人际关系,可获得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从养生角度说,清静和气之人少恼少怒,可以增进身体健康。

【口才技巧91:忍辱——储备精神力量】

忍辱者并非懦弱。能够在沉默中调节自己习气的人,辱会成为开拓未来的一种动力。

忍辱是一种力量,世间上的拳头刀枪,使人畏惧,不能服人,唯有忍辱才能感化顽强。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就是忍辱而感化了对方的例子。

明代时,日本梦窗国师有一次搭船渡河,当船正要开航离岸时,有位带着佩刀拿着鞭子的将军,大喊道:“等一下,船夫!裁我过去!”

全船的人都说道:“船已开行,不可回头。”船夫也大声回答道:“请等下一班吧!”

这时,梦窗国师说:“船家,船离岸未多远,给他方便,回头载他吧!”船夫看到是一位出家师父讲话,因此就把船开回头让那位将军上了船。将军上船以后,刚好站在梦窗国师的身边,拿起鞭子就抽打了梦窗国师一下,嘴里还骂道:“和尚!走开点,把座位让给我!”这一鞭打在梦窗国师头上,鲜红的血流下来,国师不发一言,就把位子让了出去。

大家看了都非常害怕,不敢大声讲话,窃窃私语地说禅师要船载他,他还打他。

将军已知道刚才的情况,却不好意思认错。船到对岸,梦窗国师跟着大家下船,走到水边默默地把脸上的血洗掉。这时,蛮横的将军终于觉得对不起梦窗国师,上前跪在水边对国师忏悔道:“禅师,对不起!”

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说:“不要紧,出外的人心情总是不太好。”

看了这个故事,也许你会认为佛家的忍辱是消极的。其实,佛家的忍辱是积极向上的态度。

【口才技巧92:看大节——不说小节】

一个领导,如果要做到对手下人的“小节”装糊涂,沉默不语,这是一种忍让的功夫。如果苛求完美,那么对手下人的“大节”也会不以为然了。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传奇将军,可他却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上司对他的忍让上。这不是他的玩笑之说,而是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巴顿是个性刚强、脾气暴躁的人,他的行为常常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944年8月,盟军虽已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两个月,但却被德军围困在诺曼底的“灌木篱墙”地区而动弹不得,此时,巴顿带领其第三集团军一举突破了这种死气沉沉的胶着状态,挥师围攻了布勒斯特,并占领了卢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别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篱墙”。这时立了头等功的巴顿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的个性却不时地考验着上司的忍耐力。

在战争中,他屡次与上司的意见相左,甚至发生了拍桌子的事,他的上司从战争利益出发,不得不原谅他、容忍他,因为只要巴顿能打胜仗,被他顶撞也就算不了什么了。在一次突破莱茵河的战役中,巴顿为了加速进攻步伐,竞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地搞油料。他授意其部下冒充兄弟部队到友邻那里冒领油料,甚至采取偷窃、抢劫的手段把友邻的油料搞到自己手里。作为集团军司令,他竞自己开着仅剩最后一点汽油的吉普车到上司那里强行要加满油箱。

他的这些越轨行为无疑使他的上司大为恼火,但是他们考虑战争利益,只能容忍着,不对他过多的谴责。正是这些容忍,让巴顿不受干扰地取得莱茵河战役的胜利,率先突破了德军防线,从而为美军陆军争了光,让上司特别高兴。等到战争结束后,巴顿的上司才提出他的某些行为有失检点,这是后话。

战争中,巴顿将军曾和摩洛哥及法国投降德国的维希政权的人频繁交往。这可是政治问题啊,华盛顿的高层首脑很气愤,但是没有处分他,更没有把他从前线调遣回来,这些政治家们知道巴顿是一张厉害的牌,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他,所以他们容忍着,对他的行为装作不知道。

有一次,在盟军完全占领德国后,巴顿将军参加了盟军的阅兵式,苏联将领出于对这位美国名将的尊重与钦佩,派联络军官和一名翻译来邀请他参加他们举行的宴会。

巴顿对来人发起脾气,大声吼道:“你们去告诉他,根据他们在这里的表现,我把他们当成仇敌,我宁愿砍掉脑袋,也不同我的敌人在一起喝酒!”

他的话把身边的翻译震住了,不知怎么翻译好,而巴顿却命令他必须一字不漏地给翻译出来。这几乎酿成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外交事件,因为当时美苏均为同盟国的主力,为了消灭法西斯,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费了很多的努力才结成同盟。对此,罗斯福还是容忍了,他向苏联领导人解释,说巴顿以顶撞上司为乐趣,但他对法西斯的仇恨是强烈的,所以可以保证,他在战争中会发挥重要作用。

还有一次,巴顿竞动手打了两名士兵,这一次惹怒了一些国会议员,他差点受到军事审判,他的上司艾森豪威尔想到战争的需要,出面庇护了他,这样他才免于了追究。

直到后来,巴顿的成功被人们广泛宣传和鼓吹的时候,他才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如果不是一次次被上司忍让,他不会有今天,他早已没有率兵打仗的资格。可见,对人不能要求太严格,给人留有余地,会感化对方,使其更好地发挥力量。当然,上司的忍让是建立在战争的需要,并对巴顿的军事才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否则,忍让只会是姑息、怂恿,必然影响战争的胜利。

现实中,当我们的事业处在最关键、最需要用人的时候,必须少管或不管下属的“小节”或“小毛病”,不损害其“大节”与“大作为”。与人共事,从大局出发,忍受不满,把矛盾暂时悬挂起来,有意见、有看法,等把事情干成后再理论,为一时之气而大动肝火,会影响事业的成败。当有人犯了错误,要分析是无意还是故意,其后果是有损于利益还是不值得一提。对犯错误的人,有时不做及时处分反而于事于人都有利。

默示的智慧:察言观色,模糊态度技巧93:察明言外之意善于察言观色的人,能够尽早了解对方的心理和动机,在处理和他们的关系时才会得心应手。当有所求于他们时,我们才会更好地驾驭他们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有这样的一则寓言: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那大锁就“啪”的一声转开了。铁棍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我们有时觉得对方的话很难琢磨,明明听懂了他的话,怎么他还是不高兴呢?这是因为话中通常包含很多意思,自己没有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锁眼,听懂表面意思却常常听不懂言外之意。有时候,尽管不说话,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包含了很多意思,这当然需要彼此的默契。如果没有默契,要搞清楚对方到底在说什么,确实很难。

苏东坡被贬至黄州后,一天傍晚,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忽然,苏东坡用手往岸上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岸边有一只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便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心领神会,不禁相视而笑。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当然,要达到苏东坡与佛印这种心灵相通的程度,除了默契之外,还要有较高的智商才行。

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的情绪,因此善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

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县令忽然问道:“大人尊姓?”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

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答:“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

究其原因,便是这个县令不会察言观色。难怪有人说“对他人说话,不仅要用耳朵听,还得用眼睛看”。中国人很少说:“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怎么说。”也就是说,如果单用耳朵听,是理解不了的。有的人说话听起来含含糊糊,但“看”起来清清楚楚。“看话”不能单凭一双眼睛去看,还要动用“心眼”,才能够真正看清楚,才能领悟“话中的话”以及“话外的话”。

“心眼”要大,才听得真实。“心眼”太小,成了“小心眼儿”,就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如果对方有难言之隐,有说不出来的苦衷,有说出来反而彼此难过的事情,千万不要用不正当的心思去曲解。

一句“你看着办吧”,究竟是“全权委托你”,还是“猜猜我的用意”,甚或是“居然搞成这样子,你自己收拾烂摊子吧”?这短短五个宇,足够让别人思前想后了。凡是耳朵听不懂的时候,就要用眼睛看,还要动脑筋,用心思索。

例如,在访问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访问者应全神贯注地与被访问者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我们如果能真的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这也是一种本领。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