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之火神纵横,走进大自然的作文,湘潭房产网

佛语经典语录

【1】、 言身疮者,为财物故,不惮劬劳,四方役身,疾急忽务,违于戒律。《大乘宝云经》卷六

【2】、 慧者独修善,如王严治国,如象独在野,独行莫为恶。《中阿含经》卷十七.《长寿王本起经》

【3】、 弗随嗜欲,不犯诸恶。《佛说无量寿经》于细微罪,生大怖畏。《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35经

【4】、 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作已,恐怖忧悔。《优婆塞戒经》卷七,六波罗蜜品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凌于人,是名真破戒。《大宝积经》卷三十五,菩萨藏会

【5】、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维摩经》卷上,佛国品

【6】、 (四)出家正业正戒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佛遗教经》

【7】、 参禅为第一,持戒为第二,作福为第三,礼诵为第四。既作出家儿,须行四种事。不可纵汝心,不可恣汝意,不可懒汝身,不可昏汝智。谛观苦与乐,痛念生与死。莫忧衣与食,莫贪名与利。眼中惺惺着,胸中荡荡地。行坐合清规,动静依先制。常近善知识,常远恶朋辈。若能信我言,成佛极容易;若不信我言,出家徒劳耳。是百姓光头,是修罗聚会,是地狱抽芽,是畜生群队。快脱袈裟来,快出山门去,且自做俗人,莫与我同住!(明)如卺《淄门警训》卷七

【8】、 出家或有不修善,则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则胜于出家。(古印度)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十

【9】、 诸出家人不应作资生之业:谓王使、贩卖、治病等业,及所不应取众生田谷等,若取,名邪命。(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二

【10】、 宁舍身命,终不为恶。不为养身,邪命自活。宁舍身命,不恼于他。《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11】、 比丘诸戒,皆属菩萨戒中摄律仪戒之一部分,人菩萨戒应兼学比丘律。(民国)弘一《四分律含注戒本讲录》

【12】、 若眼见色,于可念色不起欲想,不可念色不起恚想,次第不起众多觉想,相续住,见色过患,见过患已,能舍离;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律仪。《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1170经

【13】、 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14】、 若淫女处、寡妇处、大童女处、不能男处、比丘尼处、沽酒处,是名六非己行处。《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四

【15】、 譬如比丘,于四重禁法,若犯一事,非沙门,非释子,是人现身不得四沙门果。《摩诃般若经》卷二十,梦中不证品

【16】、 轻弄毁蔑余人故,当知是罪,重于比丘四禁。《摩诃般若经》卷二十,梦中不证品

【17】、 出家之人以身戒心慧为本,不得造经像寺舍等业,错乱次第,故唯得指授法则,劝化俗人。俗人以金石土木、牙角布帛而作佛像,道人修五分法身、学三佛行,名为造像。俗人以纸素竹帛,笔墨抄写,以为经卷,道人以闻思修为造法也。俗人以草木墙宇而造寺,道人以菩提涅槃,智慧万行所住大乘之宅为寺。(唐)道宣《四分律行事抄》

【18】、 出家之人则有二种不净污心,何谓为二?一者读诵世间文章外道诸术,二者多蓄诸好衣钵种种服饰。又出家人二种坚缚,何谓为二?一执着缚,二供养缚。又出家人二种障法,何谓为二?一者亲近白衣,二者憎恶善友。又出家人有=种垢,何谓为二?一者忍受烦恼,二者求诸檀越。《大乘宝云经》卷七

【19】、 入众应以五法:一下意,二慈心,三恭敬,四知次第,五不说余事。《五分律》

【20】、 恭敬和尚及和尚同学,恭敬阿阁梨及阿阁梨同学,恭敬上下座,是名威仪行。《舍利弗阿毗昙论》

【21】、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楞伽经》卷四

【22】、 佛言:自今日始,听诸比丘舍小小戒,上下相和,当顺礼度。《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佛告比丘:虽是我所制,而于余方不以为清净者,皆不应用;虽非我所制,而于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五分律》卷十二

【23】、 律,不独指粗迹而已。若不主敬存诚,即为犯律。而因果又为律中纲骨,若人不知因果及瞒因昧果,皆为违律。念佛之人,举心动念常与佛合,则律教禅净一道齐行矣。(民国)印光《印光法师文钞·复谢诚明书》

【24】、 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古印度)优波底沙《解脱道论》卷一

【25】、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若人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一切众生眼不欲见。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梵网经》卷下

【26】、 若受持戒者,可得名为人,一切破戒者,则如狗不异。《正法念处经》卷五十

【27】、 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28】、 出家而破戒,二俱无所成:谓失在家仪,及坏沙门法。宁吞热铁丸,烊铜而灌口,不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本事经》卷四

【29】、 宁啖烧石,吞饮烊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法句经》卷下,利养品

【30】、 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

【31】、 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菇刍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思惟时,惊怖违犯。《大乘宝雨经》卷三

【32】、 不能容纳破戒之心经刹那顷,况经多时。《大般若经》卷三四九,初分相摄引品

【33】、 若比丘不欲受人信施,退还家者,是名顺法。《大宝积经》卷一一三,宝梁聚会

【34】、 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宁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大宝积经》卷八十八,摩诃迦叶会

【35】、 凡人有罪,自见自知而悔过者,于当来世律仪成就,功德增长,终不退减。《杂阿含经》卷十四,第347经

【36】、 已作之罪皆发露,未作之恶更不造,如是三品忏诸罪,皆名第一清净戒。以忏悔水洗尘劳,身心俱为清净器。《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37】、 若有比丘犯禁戒已,侨慢心故,覆藏不悔,当知是人名真破戒。菩萨摩诃萨为护法故,虽有所犯,不名破戒,何以故?以无侨慢,发露悔故。《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

【38】、 拂去贪欲,拂去瞋恚,拂去愚痴,拂去三界,拂去五阴,拂去十二人,拂去十八界,如是我说为真头陀。何以故?以彼头陀,不取不舍、不思不念、不修不行,非法非非法,是故我说真头陀也。《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39】、 (五)大乘戒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大般涅槃经》卷六,如来性品有声闻乘持清净戒,于菩萨乘名大破

【40】、 戒;有菩萨乘持清净戒,于声闻乘名大破戒。……以是义故,为菩萨乘说不尽护戒,为声闻乘说尽护戒;为诸菩萨说开遮戒,为诸声闻说唯遮戒;为菩萨乘说深心戒,为声闻乘说次第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41】、 菩萨乘人虽持净戒,于诸众生应当随顺,声闻乘人不应随顺,是故菩萨持不尽护戒,声闻乘人持尽护戒。《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42】、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善权方便,为利他故,于诸性罪,少分现行,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菩萨戒本》

【43】、 其师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以是故,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萨,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大众受学品

【44】、 有四种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缘,亦不应犯。云何为四?渭谤诸法、舍离菩提心、悭吝、恼害众生。《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

【45】、 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人佛性戒中。《梵网经》卷下

【46】、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当作如是信,戒晶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人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梵网经》卷下

【47】、 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48】、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大宝积经》卷八十二,郁伽长者会

【49】、 谓持不夺生命戒,及不与取、虚妄语、欲邪行、邪见等,是名在家五戒句。《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

【50】、 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51】、 菩萨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52】、 菩萨起欲界欲,不观对治、疾除灭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灭,欲心犹起,是名不犯。如欲,余盖亦尔。《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53】、 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起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54】、 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华严经》卷三十五,十地品

【55】、 因贪犯者,为过微细,难可舍离;因瞋犯者,为过粗重,易可舍离。因痴犯者,为过深重,复难舍离。….若一瞋心而犯于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贪犯戒摄受众生,因瞋犯戒弃舍众生。…因瞋犯戒,为大犯戒,名大过患,名大堕落。《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56】、 若诸菩萨于大乘中发趣修行,日初分时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若日中有所犯戒,于日后分不离一切智心,如是菩萨戒身不坏。《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57】、 若有菩萨犯波罗夷者,应对清净十比丘前,以质直心殷重忏悔;犯僧残者,对五净僧,殷重忏悔;若为女人染心所触,及因相顾而生爱着,应对一二清净僧前殷重忏悔;舍利弗,若诸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波罗夷,或犯僧残戒,犯塔犯僧及犯余罪,菩萨应当于三十五佛前,昼夜独处,殷重忏悔。《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若有清信善男子,日夜能观妙理空,

【58】、 一切罪障自消除,是名最上持净戒。《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

【59】、 应勤修愍破戒者,谓以大慈悲,拔济犯罪,安置菩萨净戒中故。“四十华严”卷三十一

【60】、 一切烦恼若不坚着,我说无犯。《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二

【61】、 菩萨所持之戒,于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外,更增一饶益有情戒;即一举手一投足之动机,悉以利群为前提;若不然者,则犯戒。(民国)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62】、 在戒律中,大都不可这样,不可那样;我们今天需要的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以我们应该认为八正道才是戒律,六度万行才是戒律,四摄法门才是戒律,饶益有情才是戒律。《星云大师讲演集》(三)

【63】、 密乘要以一切戒为根,密戒为果,故说戒犹种子。一说沙弥、比丘戒如种子,菩萨戒如干,密宗戒为果也。(古印度)阿底峡

【64】、 无谄、无隐、无矫作,此三密戒之精要。《弥勒日巴大师歌集》

【65】、 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禁戒,观第一义空,无我人相而为有情护持禁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六

【66】、 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着此三轮受持戒故,名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缘此净戒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如是名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云何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受持戒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持戒,二者不执所护有情,三者不着戒及戒果,是为菩萨摩诃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大般若经》卷七十五,净道品

【67】、 住三世无碍智戒者,以身语意合一,不作一切诸法。云何为戒?所谓观察舍于自身,奉献诸佛菩萨。《大日经》卷二,入曼荼罗具缘真言品

【68】、 何谓菩萨能持禁戒?佛言:常能不舍菩提之心。《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69】、 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则名为真住戒学。《大宝积经》卷-。四,善住意天子会

【70】、 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一切诸法我不可得,无染着故,名不悔毗尼;一切诸法本性清净,无颠倒故,名最胜毗尼;一切诸法如如实际离诸见故,名清净毗尼;一切诸法不来不去,无分别故,名不思议毗尼。《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71】、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南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华严经》卷十六,梵行品

【72】、 以无持戒性,知于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诸法无行经》卷下

【73】、 知戒、非戒无二相,如是名为佛法。若有菩萨住无相,受持不离名持戒。《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74】、 若无身住、心住、意住、内住、外住及内外住,即是住戒。若无相、无命、无作、无行,即是住戒。《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二

【75】、 无为法中,戒无持犯,亦无大小,无有心王及心所法,无苦无乐。如是法界,自性无垢,无上中下差别之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

【76】、 以无护为方便圆满戒度,犯、无犯相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三,学观品

【77】、 .以大乘大菩萨戒,谓观唯心,本无外色,无色可破,相空亦无,离取相过,故名持戒。又云:一切凡圣戒,尽心为体。(五代)延寿《观心玄枢》

【78】、 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乃上根戒也。——佚名

【79】、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六祖坛经·疑问品》

【80】、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南朝·梁)宝志《十四科诵持犯不二》

【81】、 十四、布施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华严经》卷十三,菩萨问明品

【82】、 凡能牺牲自己利益人群的都是布施。(民国)太虚《菩萨学处》

【83】、 (一)布施得福老死之所坏,身及所受灭,唯有惠施福,为随己资粮。《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1159经

【84】、 若为利故施,此利必当得,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快乐。《四分律》卷九

【85】、 譬如失火家,焚烧于屋宅,宜急出财宝,以置无火处。生老病死火,焚烧于众生,宜急修惠施,赈众于贫穷。世间金宝等,王贼水火侵,死时悉舍离,无有随人者。施逐人不舍,犹如坚牢藏,王贼及水火,无能侵夺者。《别译杂阿含经》卷五

【86】、 施为后世粮,要至究竟处,善神常将护,亦复致欢喜。《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87】、 智者要想积累财富,只有施舍才能保住,要想井水经常充盈,只有汲取才是门路。(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88】、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一,力品

【89】、 常乐修智慧,而不行布施,所生常聪哲,贫窭无财产。唯乐行布施,而不修智慧,所生得大财,愚暗无知见。施、慧二俱修,所生具财智,二俱不修者,长夜处贫贱。积财虽千亿,贪着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大宝积经》卷九十五,善顺菩萨会

【90】、 布施的人最可爱,众人都愿意与他交朋友。把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布施给别人,一定得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把幸福给予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幸福。南传《佛教格言·布施品第九》

【91】、 资助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资助。供养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供养。礼敬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礼敬。礼拜别人的人,一定受到别人的礼拜。南传《佛教格言·贤人品第十六》

【92】、 施者人爱念,多众所随从,名称日增高,远近悉皆闻。处众常和雅,离悭无所畏。是故智慧施,断悭永无余,上生忉利天,长夜受快乐。《杂阿含经》卷二十四,第622经

【93】、 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中人得施,则成亲善。(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五,释摩诃萨品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体贴他人,就是爱护自己。(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4】、 给人方便,等于给自己方便。(当代)圣严《…8自在语》

【95】、 能给,才是富有;能舍,才有所得。(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6】、 人要给人利用,才能创造价值。(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97】、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当代)圣严《1(18自在语》

【98】、 喜心内充满,而行于布施。施已心无悔,其意益欢悦。《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99】、 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100】、 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养于世间,所施大小如蚊蚋,亦获快乐得半日。《菩提行经》卷一

【101】、 施与悲共起,能令菩萨乐。三界中乐受,比此无一分。(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九

【102】、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日: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人炬来分取,熟识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103】、 若有贫穷人,无财可布施,见他修施时,而生随喜心。随喜之福报,与施等无异。《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

【104】、 把快乐分享给别人,又可从别人的快乐中增添自己的快乐。(当代)星云《佛教与生活》(一)

【105】、 施食得大力,施衣得妙色,施乘得安乐,施灯得明目,虚馆以待宾,是名一切施,以法而诲彼,是则施甘露。《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7经

【106】、 布施畜生得福百倍,施不精进人得福千倍,施精进人得福百千倍,施离欲外仙人得福亿百千倍;施向须陀洹无量,得须陀洹无量;向斯陀含无量,得斯陀含无量;向阿那含无量,得阿那含无量;向阿罗汉无量,得阿罗汉无量。缘觉无量,况复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耶?《中阿含经》卷四十七,《物主经》

【107】、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四十二章经》

【108】、 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上品大戒经》

【109】、 以财物惠施,获八功德,云何为八?一者随时惠施,非为非时;二者鲜洁惠施非为秽浊;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愿惠施,无侨恣心;五者解脱惠施,不望其报;六者惠施求灭,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持此功德,施惠众生,不自为己。《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八难品

【110】、 复有七法,广施名日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佛说诸德福田经》卷一

【111】、 其财施者,如寸灯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犹若日光照四天下。《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上

【112】、 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13】、 智者常作如是思维: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智者自观:余一抟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14】、 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15】、 悲心施一人,功德如大地,为己施一切,得报如芥子。救一厄难人,胜余一切施,众星虽有光,不如一月明。(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卷上,施胜品

【116】、 钵中遗余持与人者,其福难量,以清净之心着净水中,普生斯念:斯中有形之类蒙佑无量,何况人形。……施畜生之类其福难量,况复人身乎?《增一阿含经》卷五十,大爱道般涅槃品

【117】、 以洗器余食着于净地,令彼处众生即得利乐,我说斯等亦入福门,况复施人!《杂阿含经》卷四,第90经

【118】、 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19】、 吝啬鬼不会成为富翁,施舍者不会成为穷人。(宋末元初)贡噶坚赞《萨迦格言》

【120】、 一味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因果,经常喜舍的人生是富贵的因果。(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121】、 (二)如法布施有五种施,名为大施,何者为五?一者时施;二者道行之者;三者病人及看病人;四者说正法人;五者诣他国者。《大宝积经》卷-=。,广博仙人会

【122】、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优婆塞戒经》卷四,杂品

【123】、 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远来人,二者施远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俭时施,五者若初得新果瓜、若谷食,先施与持戒精进忍,然后自食。《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善聚品

【124】、 父、母、佛、子弟,病者及看病,远来、远去人,此八决定施。《文殊问经》

【125】、 设病比丘无弟子者,当于众中差次使看病人.所以然者,离此已,更不见所施之处,福胜视病人者。其瞻病者,瞻我无异。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众生居品佛言

【126】、 设彼唯有所食一抟,要分施他,然后自食。《本事经》卷二

【127】、 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像法决疑经》佛言

【128】、 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杂阿含经》卷四,第91经

【129】、 在家菩萨住于慈愍不恼害心,应修二施,何者为二:一者法施,二者财施。出家菩萨应修四施,何等为四?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本施,四者说法施。无生忍菩萨应住三施,何等为三?所谓王位布施、妻子布施、头目支分悉皆布施。如是施者名为大施,名妙极施。《大宝积经》卷九十,优波离会

【130】、 施有三种: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下,檀波罗蜜品

【131】、 于此财、法二种施中,法施最上,胜妙第一。《本事经》卷五

【132】、 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谓,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比丘当知,复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为五?一者造作园观,二者造作林树,三者造作桥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与当来、过去造作房舍住处。《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邪聚品

【133】、 供给于恶人,欲益反遭损,如人饲猛兽,无不伤害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134】、 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多众人,不问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像法决疑经》

【135】、 于他得自在,忍彼触恼难;贫穷能布施,危厄持戒难;盛年处荣贵,舍欲出家难。《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

【136】、 (三)无住相布施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法句经》卷下,吉祥品

【137】、 于是菩萨惠施佛、辟支佛,下及凡人,皆悉平均,不选择人。恒作斯念:一切由食而存,无食则丧。是谓菩萨成就此初法,具足六度。《增一阿含经》卷十九

【138】、 见乞丐者,若生是心:佛是福田,我应供养,禽兽非福田,不应供养,是非菩萨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四摄品

【139】、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日具足法施。《维摩经》卷上,菩萨品

【140】、 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梵网经》卷下

【141】、 菩萨于乞求者生难遭想,所以者何?若无乞者,檀波罗蜜则不满足,无土菩提则不可得。(古印度)提婆《大丈夫论》卷上,施主乞者增长品

【142】、 菩萨成就四法,得大财富,何谓为四?乞者不逆;于所施物不生爱惜;恒愿众生获多财宝;舍离诸见,顺于正信。《大宝积经》卷-。,无垢施菩萨应辩会

【143】、 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佛说八大人觉经》

【144】、 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45】、 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于诸众生慈心平等,犹如子想;又,行施时,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视病子;行施之时其心欢喜,犹如父母见子病愈;既施之后其心放舍,犹如父母见子长大,能自在活。《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

【146】、 取诸学道以来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天下十方人民、父母、狷飞蠕动之类。《舍利弗悔过经》

【147】、 自舍已乐,施与他乐。《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卷上

【148】、 施劳于人,而欲望佑,殃咎归身,自遘广怨。《法句经》卷下,广衍品

【149】、 一切所有及其果,尽施于人舍心生。说名布施波罗蜜,是故彼唯心体性。(古印度)月称《入菩萨行论》

【150】、 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则能净檀波罗蜜。《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句子标签:佛家经典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