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艳梅斩获金牌,常人黄页网,新垣sena

佛悟人生经典语录_佛语禅心_小马感悟网

1、 【天天禅语】真诚地表达无私的爱,可以净化一切。

2、 应以无舍而为方便,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大般若经》卷四。二,欢喜品

3、 日行一善,日增一慧,日造一恶,日减一福。诸善当行,诸 恶莫造,心安体泰,福慧双生。

4、 有钱人总是追着钱跑,佛菩萨总是追着功德跑。名号是总功德,当我们称念时,一切佛菩萨都追着跑来。

5、 今世不放逸,后世得大利,现利、他世利,解知二俱利。是名为健夫,明哲之所行。《别译杂阿含经》卷四

6、 生命的高贵应是能取能舍、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善取善舍的那份安然。

7、 禅是禅非佛法四个字一缘。世间万物皆有相缘,缘是机遇,缘是达观。二空。空是智慧,包容宽恕,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三悟。悟为慧根,启发心智,世事洞明皆学问。四善。心怀悲悯,心存感恩,积善行,帮助别人。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应天下之变;平其心,论天下之事;定其心,爱天下之善。

8、 【天天禅语】懂得惜福,就会造福;真正造福的人,才是真富有。

9、 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华严经》卷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一】

10、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11、 人没有不想维护自己的尊严的,但往往不知道,不侵犯他人的尊严,就是最大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没有一个不想争强的,但大多不解“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人间古训。没有一个愿意在对手面前示弱的,但又多不知“天下惟至柔者至刚”,没有不好胜的,但多不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大道理。

12、 一个人没有信仰,就像一条没有灯塔指引的船,既容易触礁,又无法到 达彼岸。

13、 多闻圣弟子离绮语,断绮语,时说,真说,法说,义说,止息说,乐止息说。事顺时得宜,善教善诃,彼于绮语,净除其心。《中阿含经》卷三,《伽弥你经》

14、 在幽静地处打坐禅修,口诵经咒,身做礼拜,甚至朝拜神山等,仅仅具备这些外在行为,并不算真正的修法。当我们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并将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与自心完全融合时,才是最高的修法。

15、 问:“久久寻源,为什么不见?”师日:“为步数太多。”日:“恁么则不觅去也。”师日:“还同避溺而投火。”——《五灯会元》

16、 【天天禅语】为善如汲井水,即使汲取再多,仍会不绝地涌出,怕的是不掘井。

17、 出入来去坐卧行住一心不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

18、 人心的距离越大,世界就越复杂。人心的距离拉近了,世界就变得简单 了。简单从人心开始。

19、 懂得顺应各种对象、不同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以最恰当的方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就可能助你成功。

20、 有些事,你真别看清,看清,心痛;有些人,你真别看懂,看懂,伤情。人生,就是一种糊涂,一份模糊,说懂不懂,说清不清,糊里糊涂,含含糊糊。

21、 时光匆匆如流水,总是生生不息地向前奔流。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此发出了自己的感慨。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的一生也就短短数十载,过去一天,生命也就减少一天。如若我们将宝贵的时间用在放纵欲望、贪图安逸上,那么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必然遗憾终生。正如萨迪所说:“人若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那么,如此短暂的人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呢?历代先贤无数次论述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一致:人应该将有限的生命和宝贵的时间用于追求真理、造福众生,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只有这样,才不枉在人间走一回。

22、 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若人自爱己,不以恶加彼,无有造作恶,得于快乐者。若人自爱己,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种种诸快乐。《别译杂阿含经》卷三

23、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所以对过去迷惑;因为我们不晓得将往何处去,所以对未来茫然;因为我们不明白要活在当下,所以对现在没有好好珍惜与把握。我们的“心”总是在回忆过去、盼望未来、随从当下妄念的状态里,这些都是对自心缺乏认识所导致的。

24、 【天天禅语】每有受灾就是福,能投入做帮助人的人,就是“福中福”。

25、 所谓人,就是觉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觉到自己本身的存在,人生也就无法开始。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觉悟自己”。——梅原谛愚禅师

26、 每一个众生都是宇宙的灵魂,都是在替宇宙讲话,替宇宙行道,符合人道思想便符合天道思想,更符合宇宙的规律。何谓学佛?爱人如爱己,才是学佛的行为,没有大悲心想学佛、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一个信教的人,首先必须爱国、爱家、爱你周围的人,没有行动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欲修天道,先修人道,人道修完美了,天道自然成。

27、 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誓。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优婆塞戒经》卷二,自他庄严品

28、 禅心生,道乃正;禅心定,人自在。悟禅,是人生清醒的一开始。禅机寓于万象之中,要用心领悟;万象皆是禅机的昭示,不要亵读。善是禅的根本,学会用微笑迎接困境,学会用宽容包容残缺。生活总是在我们最软弱的地方给我们重击,令我们成长。坐亦禅,行亦禅,禅意人生,福在其中。

29、 要看清人生的道理——以布施心转悭贪,以慈悲心转嗔恚,以智慧心转愚痴。

30、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这只拦路虎,它美丽耀眼的毛发确实诱人,然而一旦骑上去,就无法使其停住脚步,最后很可能摔下万丈深渊。不执著于占有金钱的人,金钱对他而言是财富;而放不下金钱的人,金钱对他来说就是吃人的魔鬼。倘若只为满足虚荣和一时风光而追求金钱,那么,人们就很可能被金钱支配,不知不觉陷入永远无法满足的怪圈。越是追求,就越不满足,越不满足,就越不择手段追求,这种恶性循环最终会将人的整个生命都卷入其中,让人永无解脱的时候。要摆脱金钱的支配,就需要从固有的观念中跳脱出来,智慧地对待金钱。

31、 与无常和解,深入苦,体验乐,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明·憨山德清人总喜欢把苦和乐分得很清楚,事实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地方是不苦的,也没有一个地方是只有苦的。人之所以觉得世间苦,是因为不够深入苦。深入体验了苦,就会明白人间的无常不一定全是悲哀,就能把苦乐调和起来,安然处之。

32、 微笑的力量,微笑是一种面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是一种改变命运的强大能量。

33、 烦恼破坏时,真如恒显现。(古印度)龙树《赞法界颂》

34、 【禅语感悟】 佛陀的叹息,也是我们的叹息。一念善,可以让健达多有缘得以脱离 地狱苦海。一念恶,也可以让健达多重新沉沦地狱苦海!如此,我们还能 轻易忽视任何一个微小的念头或因缘吗?

35、 闻赞佛毁佛,于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于佛法中一心定不动。闻有佛无佛,于佛法中心不退转。《华严经》卷十六,十住品

36、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 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37、 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庄严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

38、 安祥是禅,睿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为是禅。

39、 眼声耳色不思议,百草颠头受用时。表里洞然无一事,端能保护腊人儿。好日我同,遇缘即照。法随法行,法幢随处建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40、 知足的人能品味一滴露的甘甜、一瓣花的芳香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快乐为什么越来越少?

41、 【禅语悟道】爱的力量,可以抚平心灵的不安,让社会安定祥和,消除一切的灾难。

42、 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圆谎不累吗?有些人 总是在说谎付出代价之后,才会缓缓道出这个真谛。

43、 修行,是一个长期训练管理自己内心世界的过程。

44、 如果你告诉他和哪位同事发生矛盾,他还会莫明其妙找对方谈话,让你尴尬不已。

45、 【天天禅语】有些学佛人,表面上念佛认真、吃素严格、打坐精进,然而生活中,对家人缺乏关爱,不能做到家庭与睦,对金刚师兄缺乏包容,不能做到金刚师兄之间的团结。与家人不与睦,表明失去了做人的基础,与金刚师兄不团结,表明失去了修行的根本。既然没有做人的基础与修行的根本,那么学佛又有什么成就的希望呢?

46、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有为界,二者无为界。《长阿含经》卷八,《集众经》

47、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48、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49、 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无论你修什么禅,哪怕你一丝不苟地依了佛法禅修,感得的还是世间禅的果。

50、 问:“蚁身如是之小。本性与九界众生一样乎,或有减少?”答:“一勺水与一池水之湿性,并无有异。唯勺与池之水,各如其量而已。”——李炳南居士

51、 【暖人、感人、助人、喜人】 要用知心话暖人,用真诚话感人,用鼓励话助人,用礼貌话喜人。

52、 “譬如空中飞鸟,不知空是家乡;水中游鱼,忘却水是生命。”在《五灯会元》中,白兆圭禅师曾经这样说过。空中飞鸟翱翔天际,本身即在天空中,它并未想过向生活索取更大的空间,因为天空已经够宽;水中游鱼遨游水底,水对它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而它并未因其重要而操心忧虑。若能以这种积极的态度努力生活,而非处处起烦恼,必然会生活得很幸福。

53、 那么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一、在尽本分的同时,对工作保持充沛的热情。要知道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怀着“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的心态去做事。工作不是给人或给自己痛苦,而是要有所成就和建设,要给人便利和帮助。三、要有明确的目标,主动积极做每一项工作。四、时刻精进,尽力将自己最美好、最优秀、最努力的一面展现出来。就就业业地把事情完成,不一定要别人知道,也不一定要博得赞赏,也许当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赚钱,但是赚到钱的同时,我们也为整个团体、整个社会作了一些贡献,这也就是够了。

54、 做事贵在专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倘若朝三暮四,心猿意马,那么什么事都做不好。

55、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56、 聪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并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南传《佛教格言·贤人品第十六》

57、 ‘无论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诸法都是空相,飘然而过不着痕迹。常人将出家修佛称作遁入空门,四大皆空,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是为空。

58、 【禅语感悟】 分享,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升华,是与人方便自己方 便。分享爱,分享劳动,分享喜悦乃至分享痛苦,这都是我们所需要的。

59、 在逆境中向目标前进,犹如逆水行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 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而 不是剥夺了为理想、目标奋斗的权利和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具 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 获。因为,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 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

60、 谁是贤人?从所有人身上学习的人是贤人。

61、 了凡和尚是大德高僧,他著有《了凡四训》。他开示说:“一个人生在 世间,怎么会没有良心?可是世路役役,诱惑的力量太大了,人本有的天 良会被这些迷惑了。”所以,我们要时时保持一颗纯正的心,与人相处, 要存仁慈心、爱心,时时刻刻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 是岸。

62、 【天天禅语】有求有私,会受环境控制;无求无私,才能勇敢坚定。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二】

63、 我们的身体在劳碌,但心地依旧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定力。"随其心境,则佛土净。"清净心生智慧,纯善的心生福德,福里就有寿。纯净的心,智慧圆满,纯善的行为,福德圆满。高度智慧从禅定中来,所以佛法的修学是修定。在净土法门就是修清净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清净心的方法。

 

64、 比如,金翅鸟在虚空中高高飞翔时,它的影子虽然没有现出,但并非没有身影,最终无论它降落在哪里,黑糊糊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恶果报,虽然暂时不一定会现前,但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如《功德藏》云:“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

65、 若作恶业已,终竟不舍失。彼人为贪缚,将人地狱去,财物则属他,自得恶业污。《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

66、 宽可以容人,厚可以载物。(当代)星云《佛光菜根谭》

67、 一日,神仙路过茅草岗,拔一节茅草根放在嘴里嚼。有童子 问:甜吗?神仙点点头。童子再问:甜吗?神仙又摇摇头。童子回家 问爷爷:世上有神仙吗?爷爷答:刚才你见到的那位就是。童子又 问:神仙怎么老不说话,怎么连草根甜不甜都不知道?爷爷说:因为 一说话就没人当他是神仙了。

68、 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却百万亿阿僧祗生死之罪。《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69、 有毅力、勇敢,坎坷的道路也能走到平坦。

70、 人生有求即多苦!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人,会为自己招来无穷的痛苦。

71、 真正的宽容,是包容清净的,也包容污秽的,包容爱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恶。真正的量大,要像广袤的苍穹,容纳群星也容纳尘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纳百川也容纳细流;更要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72、 平凡,是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伟人是塔尖,平凡人是塔基。人生舞台上,主角又能有几人?配角芸芸众生。正是无数的平凡人、配角,与伟人、主角紧密配合,才组成了这个和谐而精彩的世界。

73、 人间佛教决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的从人而向于佛道。(当代)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74、 在一些人固有的思维模式中,总认为要帮助别人,自己就要有所牺牲;别人得到了,自己就一定会失去,更别提去帮那些曾经非议自己的人。

75、 为欲利益一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第一供养如来。《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上

76、 心中有爱的女人是打开的、放松的、全然的,像花儿一样的开放!

77、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辅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份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份,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一函遍覆》

78、 佛家讲,上天给我们的所有痛苦都是在消除我们身上的业力,而当我们从来不生病时,却是在消除身上的福报。因此,当我们身体还健康时,一定要懂得关心自己,爱惜自己,这叫惜福。

79、 我们能够抵御孤单,却害怕热闹中的孤独。

80、 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华严经》卷十九,十行品

81、 ‘我们的快乐源于我们一直都祈望他人得到快乐,我们的痛苦源于我们一直只祈望自己得到快乐。

82、 反省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在安静的心灵状态下,我们可以看清 事情,包括我们自己对问题应负的责任,做事情的新方法,以及我们挡住 自己的方式。反省让我们察觉到自己所设下的限制,以及我们思考中的某 些盲点。一个人如果失去反省的能力,他就看不见自己的问题,更不能 自救。

83、 早晨是高高飘扬的希望旗帜,早晨是响彻云天的生命号角。

84、 在流年的书香画卷里,静听一份高山流水的优美与雨水禅心的温柔。

85、 人们要尽最大的努力,选择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职业,并且敢于尝试新 事物,一往无前地释放生命的潜能。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充分发挥了自己 的潜能,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办不到的。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怀疑、犹豫,机 会就会越来越少,成功总是遥不可及,最终都无法摆脱两手空空的现实。

86、 【智能与愚痴】 做该做的事是智能,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87、 佛家用“苦海无边”来形容现世苦难的无比沉重,带来苦难的最大原因不是别的,而是“相争”,而其根源是欲望。为了满足自身欲望,去跟每一个对自己造成障碍的人“相争”,“相争”就会造成矛盾冲突,进而产生忌妒、怨恨、伤悲、烦恼、痛苦等种种不良情绪,人生也俨然成了一个游不上岸的苦海。

88、 (一)人命无常,当勤精进常逼迫众生,受生极短寿,当勤修精进,犹如救头燃!勿得须臾懈,令死魔忽至。《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3经

89、 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在定。——《达摩大师悟性论》

90、 【禅语智慧】1、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2、不懂装懂是聪明,懂装不懂真智慧。3、忍人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4、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5、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6、心中有佛,在家也是出家;心中无佛,出家也等于在家。7、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91、 【什么是快乐】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92、 因此,人们寄希望于修行,希望在修行中得到解脱,而佛教的解脱之道就是灭苦之道。

93、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六祖坛经·机缘品》

94、 空并不是指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能永恒、虚幻而难以捉摸,随时变化才是“空”,只有空才是不变的真理,理解了无常,才能放得下心中的执著。

95、 有人说,人从出生到死亡,生命一截截变短,人生的过程是 减法。果真如此吗?我的答案恰恰相反:人从娘胎到坟墓,人生一 截截变长,生命的过程是加法。譬如过了今天又是周末,细想想, 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又多拥有了一周,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比一周前加 长了呢?

96、 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任何人也不能将他击垮。

97、 当生活让我们不愉快时,我们应试着避开它,忽略它,放下它。

98、 烦恼起于名利竞争,快乐来自及时行善。

99、 拜山应该说是朝山,朝是方向,将自我的身心、行为,朝着一个目标、方向前进。山表示德高如山,所以朝山并不是拜哪座山,而是参悟自己崇高的心德,也就是——自性的高山。古德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如能时时将朝山之心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即是“修行”。

100、 捡起路上一片废纸屑的功德不亚于捐钱千万。

101、 若不知人生是苦,智慧就无法开启。

102、 无念为宗,无作为本。真空为体,妙有为用。——《荷泽大师显宗记》

103、 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

104、 是你的迟早会是你的,没有必要为它而烦恼;不是你的永远都不属于你,为它烦恼又有何用呢?

105、 清明节,透过媒体看到很多祭扫群众在为去世者祭祀。仅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从佛教的角度看,这还是陷于迷信的状态。看到很多的坟墓,这更加提醒我们死亡无常。在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无论有多少显贵、富翁、名人,最后的归宿只有一个,就是死亡。

106、 修行,主要是“修心于内而显于外”。心在内没人看得见,唯有借行于外的整齐以显示内在的清净。

107、 供养善者,不与恶人,是菩萨谬。《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

108、 以波罗蜜船,于生死流中不厌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而渡众生达于彼岸,无有休息。虽于无量无数劫中常勤精进,修菩萨行,教化众生,未曾分别劫数长短。“四十华严”卷二十五

109、 尊重别人隐私,不可窥人秘密,不可揭人之短,不可搬弄是非。(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10、 时间飞逝、岁月荏苒,实际上无常从未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体察不到而已。其实我们的出生就是死亡的开始,创造就是毁灭的开始;聚合就是离散的开始;得到就是失去的开始……这就是诸法无常的道理。正如《二规教言》中所说:“一切高贵终堕落,一切荣华终衰竭,一切美妙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111、 世间人常说的一句话是:逆境出人才。佛教中也有一句话说:人在顺 境中是不能修行成佛的,人只能在逆境中修行。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 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逆境是对人生的一种考验,也是对人的生活 的一种磨炼。

112、 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若是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113、 【佛法无边,是正因你思维有限】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正因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也许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我错的时候,他便一开始长大了。

114、 【天天禅语】悟与不悟,佛性就在那里,或悲或智,与你同体光明,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

115、 【天天禅语】人生本应互助,以大爱付出,能感恩接受,都是力量。

116、 “善少”或“善多”,还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差异。“善多”的人,随时给予他人关怀和帮助,在为他人带来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这是一件你好、我好的赏心乐事;“善少”的人,一味希求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如同接受施舍的乞丐,世上有做乞丐做得喜笑颜开、红光满面的吗?把善事做得开开心心的人倒是经常可以看见。

117、 人的聚散离合,都是基于种种因缘关系,有因必有果,“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还有不可抗拒的“无常”,事情的发展不会总是按照我们的主观想象进行,沟沟坎坎不可避免,大多数时候,万事如意只是一个美好的心愿罢了。

118、 问:“学人在山上做工,时常发现蜈蚣毒蛇,有许多同事要打死,但是学人都把它放掉,有人说不打死它你要有罪?”答:“各人立场不同,故观点各异,彼等如孙叔敖之心,以人为重,仁慈范围狭小。居士受释尊之教,以众生平等,仁慈范围广大。此尚以事而言,若以理论,未造罪者,即不得处之以列。倘以此物有加害于人之能力,遂加以罪,世上一切男子,自应尽施宫刑,以其具此器体,有行淫之可能也。”——李炳南居士

119、 日常待人处事中,要秉持诚正信实的心念,不能自欺欺人、心怀不轨。若能终生抱持“此心即道场”的意念,才得入如来室,学如来行。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三】

120、 佛是信念,不是神仙。我们不能祈求菩萨开口说话,也无法祈求他的伸手援助,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内心的自省和觉悟。

 

121、 凡事做到问心无愧就够了,误会也罢,委屈也罢,甚至被抹 黑、被侮辱也罢,你就当作人生的一种修炼好了。人生不过百年,说 过去也就过去了,这一世再怎么纠缠,都是岁月里的瞬间,反正过了 这一世,就是不想躲,也注定不会再见面。

122、 【天天禅语】生一念好心,则结一分好缘;说一句好话,则多一分欢喜。

123、 爱欲为疮疣,蛆蝇诸恶觉,及诸贪嗜心,皆悉从意生。钻凿士夫心,以求华名利。《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2经

124、 我们时常会被困难吓倒,却一直不知道自己就站在解决困难的最前沿。

125、 纯正的心不怕别人毁谤,只要做得正、做得诚,别人的毁谤反而更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126、 灭苦的方法概括为两种:一是改变观念,建立正见,如建立因果观、因缘观、慈悲心;二是通过修行,包括打坐、诵经、拜佛等。

127、 【天天禅语】虽然人生充满苦难与悲痛,但是也充满希望与爱。

128、 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达摩大师血脉论》

129、 因缘生世间,佛不如是说,因缘即世间,如乾闼婆城。《入楞伽经》卷五

130、 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只要是自心起了烦恼,就是自己的错。先不管他人错不错,那是他的事,他负责,与你无关;自己的事,要自己负责。如果真的对,就是随顺了真理。随顺真理怎么会起烦恼?“就是他,让我这样痛苦!”这不是佛法的正知见,真正的佛弟子不会抱持这种观念。因为这种观念无异于打佛的嘴巴,说佛说错了话。

131、 【天天禅语】得惜缘的人,能与人结好缘;懂得惜福懂的人,能积极再造福。

132、 僧问:“如何是迦叶上行衣?”师日:“鹤飞千点雪,云锁万重山。”——《镇州万寿和尚》

133、 有人说:好好爱自己。假如“爱自己”就是全心全意关注自己,那就是把忧愁请进来,把快乐赶出去。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只是爱他人,除此别无妙法。

134、 如果能了悟“诸法无常、诸苦是空”的道理,解脱身心束缚而沉浸于正法的快乐,即是忍辱。

135、 【心诚意正成正果】 佛心没有远近,人的愿望也没有大小,只要心诚意正,即可修成正 果。

136、 不称己善,不宣人过。(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37、 同样的鸟鸣,有人听成美妙的天籁,有人听成喋喋不休的絮 叨;同样的早晨,有人当作希望的象征,因而热爱和赞美,有人当作 刻薄的监工,因而埋怨甚至诅咒。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早晨,但早晨 从不会因人而异,她将与生俱来的热情、宽容、慈善和爱献给众生, 不求报答,也不在乎任何颂扬或谩骂。

138、 想要淡泊名利,摆脱名利的束缚,先要看透名利,做到“名利不入心”,具体说有以下三点:一、荣辱一样达观。不因为高官厚禄而喜不自禁,不因为前途无望、穷困贫乏而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二、以智慧应对名利无常。世间万事都是无常,名利也不例外。拥有名利时要靠智慧来处理,才能看得淡,不为名利所累;失去时也要靠智慧来应对,才能看得破,不为失去的名利所苦。三、用分享克制追名逐利的欲望。得到名利后,不应想着得到更多,而应与人分享。分享能带来满足感,而一味地追逐欲望只会使人越来越不满足。古时圣贤一向主张“至誉无誉”。也就是说,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同样的道理,最大的名利就是忘记名利。古语有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把荣誉、名利等外物看得很淡、很轻,才能不被名利等外物所束缚,才能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陷阱,使心灵得到解脱。

139、 自以为聪明的人拥有的只是小聪明。

140、 能救人的人就作菩萨。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萨。——证严法师

141、 由凡夫通向成佛的下手处,就是开始观察、反省现在混乱的生活,耐心地一点一滴地调整我们每天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觉非

142、 昨天是一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而今天的生命才是我们唯一拥有的现金,所以应该珍惜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一边后悔着昨天的虚度,一边下定决心,从明天开始作出改变,而今天就在这后悔和决心之间被轻轻放过。

143、 【佛心禅语】 佛说:“财富是从布施中得来的。”只有适当地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 到更多。 , 放手,得救的最妙药方 学会了“放下”的智慧,就能从根本上解脱我们自己。

144、 生活中,有的人爱从门缝里看人,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对别人的成绩充耳不闻,故意挑剔别人,贬损别人,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抬高自己。可实际上展现的是“心眼小、不容人、有私心”。你在“门缝里”看别人,同时也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了自己矮小的印象。因为当你发现了一个鄙视别人的理由时候,别人同样也会发现一个看不起你的理由。

145、 吃不到葡萄的人,嘴里说着葡萄的酸,心里想着葡萄的甜; 吃到葡萄的人,嘴里说着葡萄的甜,心里明白葡萄的酸。吃不到葡萄 的想着葡萄,吃着葡萄的往往巴不得世上本就没有葡萄。人啊,怎么 就那么喜欢口是心非?酸也好,甜也罢,都是人间滋味,你有你的酸 甜,他有他的甜酸,谁尝谁知道,不干他人事。

146、 凡闻恶声,则念阿弥陀佛以消禳之,愿一切人不为恶行。凡见善事,则念阿弥陀佛以赞助之,愿一切人皆为善行。无事则默念阿弥院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于净土决定往生。(王龙舒)

147、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殖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无量寿经》卷上

148、 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禅机与妙用,要时时反求诸已,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以平常心做平常事,内心始终保持平淡,不起分别,一切都坦然面对,如实面对,这就是禅的表现。

149、 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能放弃。特别是 在拼搏中,人们要把这万分之一的希望变成绝对的成功,那就什么时候都不 能退缩。所以,做事一定要勇敢,站着不动,害怕河深、水急和浪大,没有 任何意义。

150、 【禅语感悟】 补鞋子的老头羡慕高高在上的帝王生活,可真做了国王,却又觉得痛 苦不堪,难以忍受,宁愿重过自己的补鞋匠生活。人不论在山野还是在城 市,若能自知自足,消除了利欲之心,就能够生活得幸福快乐。

151、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152、 “一半一半”的世界:缺憾是特意留下来的,当你感到缺憾,就意味着你体验到了人生五味,拥有了完整的生活体验。

153、 生命的获得,是一种偶然的因缘聚会,由不得自己;生活的 好坏,却在于一个人内心的取合,全凭自己做主。

154、 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舍弃欲望。如果某一件东西带给人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心头以致不能自由呼吸,我们所能采取的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来去无牵挂,生活自然轻松快乐。

155、 事事皆“有”则会迷,样样皆“无”则会断;言“有”则执常,言“无”则执断。

156、 受人折磨,能注意不折磨他人,也是增添一分智慧。

157、 真正的人生就是不听从命运的摆布,把梦想变成现实。如果我们能把命运转换成使命,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就能控制自己的命运。我们能控制了自己的命运,那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158、 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yzwjsp.com整理)《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159、 愤怒容易坏事,还容易伤身,人在强烈愤怒时,恶劣情绪会致使内分 泌发生强烈变化,这些大量的激素或其他化学物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 害,会产生疾病,还有不少人在盛怒之下一命呜呼。

160、 的流行又对应着什么呢?你看看“忐忑”这两个字形,就会明白会发生什么事了。

161、 所谓回头是岸,岸貌似远在天涯。天涯远不远?不远。放下的时候,天涯就在面前。

162、 一处透脱,千处百处该通;一机洞明,千机万机圆转。——《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163、 人要学习各种谋生技能,一生至少要拥有三张执照。(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164、 佛学修行不能日行千里,没有速成的捷径,若无耐心、恒心,且没有诚意,便不能有所修为。只有内心充满坚定的成佛愿力,再付出踏踏实实的行动,才能真正成就佛法。

165、 有心要付出,就有无限的能力。

166、 勇于冒险求胜,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能冒风险的过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会不断地向你提出挑战,不断地奖赏你,也会不断地使你恢复活力。

167、 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当代)圣严《108自在语》

168、 各种能量形式互相转换是有方向和条件限制的,能量互相转换时其量值不变,表明能量是不能被创造或消灭的。

169、 人有居家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者,亦有得阿惟越致菩萨者。《惟日杂难经》

170、 社会乱象,源于人心不知足。

171、 情感若能收放自如、心中无恐惧,即能远离烦恼与

172、 要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人人应学和敬合群之法,诸贤者亦皆赞叹和敬之善。若能互相和敬, 住于正法,则必得瑜伽之乐,即相应佛法之乐。

173、 佛言慧语,禅心如水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从众。

174、 净化人间要从净化家庭开始。

175、 (四)观轮回苦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南传《相应部·因缘品·泪水经》

176、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177、 初学佛法的人在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学习一些深奥的法门,其后果犹如空中楼阁。如果没有打好稳固的修行基础,不但无法树立空性的深奥境界之正见,连世间法都难以承办。就好像是冬天在冰上盖房子,冬季一过,冰雪融化,房子很快就会垮塌一样。

178、 往生净土,须要真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去。(明)莲池《莲池大师语录》

179、 一切诸苦树,放逸为根本,是故欲离苦,应当舍放逸。《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七不放逸不死,放逸是死处。不放逸不死,放逸常生死。《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

180、 居住环境与人的福气是相互影响的。有时候,搬到优雅舒适的地方后,家里人反而会频繁生病,这是自身修为与环境不相符,因为平时积福少,如果一味贪图环境好会折损福报。因此要做与自己的修为相称的事,不相称的不能做。

181、 因缘亦空,因缘不定故。譬如父子,父生故名为子,生子故名为父。复次,最后因缘无依止故。如山河树木、众生之类皆依止地,地依止水,水依止风,风依止虚空,虚空无所依止。若本无所依止,末亦无所依止。(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三十一

182、 仔细一想,你会发现世事的真善仇恶、所褒所贬,于是是非非中也与这 佛的机缘有着惊人的暗合。譬如一个人,一辈子只做好事,不过在别人的眼 里,如果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那么也便淡了。倒是那无所事事、游手好 闲的纨绔子弟,若是有一天,你看到他小心地搀了陌生的长者走过车流呼啸 的十字路口,或是见他弃了平日里的吊儿郎当的样儿,在角落里抓耳挠腮地 读着一本书,这里的千般叹万般慨,又是几句“啧啧”所能描述?或许这就 是所谓的“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183、 在纷纷扰扰的尘世间,心灵当似高山不动,在滚滚的红尘中要有一双看透尘世慧眼。把一些事看开看透,就会释然,就会平抚浮躁,心自然就得安宁。

184、 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以于诸法能善了知,名为佛法。诸法本性与佛法等,是故诸法皆是佛法。《大宝积经》卷四,无边庄严会

185、 如何以智慧调伏恶智?每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难免产生偏见,形成一些并不正确的想法,有时还会想出许多损人、贬人甚至害人的主意,这都是“恶智”,只有牢记并时刻温习真、善、美的正法,才能扫清头脑中的“恶智”。

186、 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宋)仲敦巴

187、 于怨亲所都无爱憎,不生二想。“四十华严”卷二十七

188、 大凡简单而直爽的人常有幸福的人生。因为简单,才能在纷乱错杂中找到幸福的身影;因为简单,才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189、 虽然爱说闲言碎语是某些人的陋习,但我们如能把自己的“心”保养好,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让“心”成为主人,让“心”能听自己的话,对这些闲话采取豁达和漠视的态度,生活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190、 性相近,习相远。此语直示千古修行捷径,吾人苟知自性本近,唯因习而远,顿能把断要津,内习不容出,外习不容入。——《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191、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

192、 这个世界本就由很多的不完美组合成一个完美。每个生命都在不同的角 落努力地绽放着属于它的光彩!能懂得欣赏残缺,包容不完美,才是真正热 爱生命的人。如果我们看透这些无所谓的残缺,还有什么样的生命是不可爱 的吗?每一种残缺都值得我们去热爱,每一种不圆满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唯 有如此,我们才会拥抱整个世界。

193、 在生活中,我们有必要时时审察内心,听听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想法不一定是正确的想法,有时候你会被自己的真实想法吓一跳,发现自己原来并不那么高尚;有时候,你会为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到自豪,因为你跟那些伟人、贤哲的想法竟然一模一样;假设运气好,你或许碰巧能听见自己的真性,从而洞察天地万物的奥妙。

194、 你无法单独存在,你无法单独快乐、幸福。即使你不愿意,你的快乐也会蔓延,滋养另一个生命,即使你不想,你的幸福也会侵润另一个生命,你无法单独。你的痛苦,你无法独占,周遭的生命都会遭殃,你无法独自悲伤、独白难受、独自妒忌、独自担忧,你的周遭都在深受影响。

195、 【天天禅语】人之美,在于德;展现于做好事、说好话、发好心。

196、 凡夫难免对外境贪执,外境不但不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比如:眼识贪执美色的原故,飞蛾亡于灯火之中;耳识贪执妙音的原故,野兽死于猎枪之下;鼻识贪执美味的原故,蜜蜂困死花丛之中;舌识贪执香味的原故,鱼儿钓于铁钩之上;身识贪执所触的原故,大象陷于淤泥之中。

197、 喜心内充满,而行于布施。施已心无悔,其意益欢悦。《大宝积经》卷七十七,富楼那会

198、 毁灭生命,杀、砍、拥、偷盗、说谎、行骗、欺诈、虚伪、与他人之妻同居,荤腥是这些,而不是食肉。《经集》第二品,第二章《荤腥经》

199、 有时候口头语言比书面语言含义精深,有时候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含 义丰富,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

200、 开朗、乐观,是预防心灵病毒的良方。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