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秘境,姊姊的护士服,钢铁中转站 在哪

锻炼口才的语录_小马感悟网

【技巧15:情况不明时——慢说】

通常来说,在论辩中,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紧咬对方不放,快速取胜。但是,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中,快攻速战反而会使自己陷于被动,而缓进慢动却能“克敌制胜”。论辩学上,这叫“以慢制胜法”。它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也就是说,在情况不明时,或力量弱小时,不急于说,而应“慢说”。慢是一种计谋,其过程充满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

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1)拖延时间,以慢制人古人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需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

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府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2)回避问题,反问对方为难我们的问题,我们巧妙地将这一问题接过来反投向对方,使难题转移到对方的头顶,这样战局立即就会得到扭转,将问题抛给对方。例如,有这么一次论辩:某单位举行关于婚姻、家庭、夫妻关系问题的辩论会。

甲方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问题,一言难尽,多言未必有益,不如以巧取胜。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令对方感到棘手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我想向乙方提出个问题,请立即回答。你是如何正确对待你的妻子的?是作为私有财产呢?还是作为公有财产?抑或是公私合营?”

乙方代表是个大学生,面对这一令人尴尬的问题,如果立即回答,显然必进对方的圈套。乙方于是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采用返还制敌术,答道:“我对待自己的妻子采取众所周知的正确对待法。甲方代表,你呢?是把妻子当做私有财产呢?还是当做公有财产?或者是公私合营的呢?”

这个事例中,甲方代表想将乙方代表压下去,但乙方不急不躁,将问题“回敬”给甲方,致使甲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只能是哑口无言。

(3)以静制动,消除怒气“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

在某商场里,一位女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场售货员一声不吭,一直没打断她,耐心地听她把话说完。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售货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

听到这番话,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售货员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她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称赞售货员给她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定做的一样。”售货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售货员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可见,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对方才能顺利接受。

【技巧16:反驳——借对方的证据说】

辩论者面对对方的攻击,巧妙地从对方方面取得反驳的证据,借对方之箭再回射对方,反守为攻、化被动力主动,使对方欲辩无辞,只得认输。这是一种“借兵之计”的论辩谋略。例如:北京开来律师事务所的女律师开来在美国洛杉矶作题为“中国投资环境及其法律咨询保护”的演讲时,一位美国记者以挑衅的口吻发问:“据我所知,你们中国根本无法律可言,你从哪儿变出这么多投资保护法?我听到很多中国人自己都说中国根本没有法。”

顿时,场内的空气凝固了,听众把注视的目光投向开来女士,只见她先微笑着倾听记者的提问,然后心平气和地反问道:”先生,您知道美国法院的书架上有多少判例吗?”

对方摇头说:“不知道,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师”。

“那您一定知道在这些判例之外,美国已经制定了许多成文法了?”对方点点头。开来女士说:“这正是您提出问题的答案。作为判例法体系的美国,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还在不断制定成文法。外国人过去没有去中国投资,当然不需要投资法。从中国对外招商引资之时,我国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投资法就不断被制定出来……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叫做‘应运而生’。”

场内响起一阵掌声,这位美国记者十分尴尬。

在这里,开来女士面对美国记者别有用心的提问,采取了“因敌取证”的论辩谋略。她巧妙地取对方法律条文形成过程的实例为证据,合乎逻辑地推论出中国的投资法也是“应运而生”。化解了论敌的责难,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击了论敌的挑衅。

在论辩中运用“因敌取证”谋略,有以下三个特点:(1)因利趁便,取证于敌当论敌进攻时,如果疏于防范,暴露出证据不够严密的破绽,论辩者要善于搜寻战机,因利趁便,取证于敌,借力制胜。由于证据来自对方方面,对方如果要反驳,也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这就势必要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换位寻理,借势反推当论敌以某些事实为证据发起进攻时,论辩者要善于进行换位思考,从另一个角度探寻事理,并借敌之势,进行反向推论,利用对方的证据,推出相反的结论,出乎对方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使对方难以辩驳。

(3)顺手一击,致敌死命运用“因敌取证”的论辩谋略,还要注意对论辩态势的把握和利用。当对方进攻时,如果自己能够因敌取证,为己所用,就应该敏锐地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借敌之力,顺敌之势,狠狠地一击,置敌于死命,一举获胜。

【技巧17:询问——将对方往难处引】

只要时机得当、方式得当、内容与措辞得当,询问也可能变成一颗颗“软钉子”,在论辩中起到绵里藏针、以柔克刚的特殊作用。

(1)另生枝节,问出破绽,乘胜追击谁都希望自己的论辩能做到攻势凌厉,势如破竹;然而欲破其“竹”,必先找到对方的破绽,撕开口子,方能抓住先机,进而乘胜追击,直捣敌“巢”。

这里,破“竹”的第一刀,最好是在窥察到对方薄弱环节时,以询问的方式“砍”下去,就可以收到突然袭击的效果。在一次题为“联合国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的论辩中,甲方队员突然向乙方队员“询问”:“请问,联合国究竟是什么时候成立的?”谁知乙方队员竞愣住了,一时答不上来。一个枝节性的、常识性的问题对方居然支支吾吾,甲方由此窥探到了对方的虚弱处,于是立即由此撕开口子,乘胜追击道:“对方辩友连联合国的生辰八字都没搞清楚,怎么能够断定联合国是否有存在下去的必要?”询问“砍”开裂缝之后,一下子被紧跟而来的反问扩大成决口,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2)声东击西,问出蹊跷,真相大白如果能在提问对象与方式上有所变化,它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

通常说来,这种询问,问的是乙,针对的却是甲;问的是问题B,针对的却是问题A。一日,列车到达上海站,在检票口,检票员发现一妇女携一小男孩,而小男孩却没票,便要求补票。那妇女却说:“这小孩刚进站,是来接我的。

站台票给他弄丢了!”那检票员觉得蹊跷,怎样才能问出真相呢?忽然,他蹲下来,对小男孩亲切地发问:“小朋友,今天午餐你是在哪儿吃的,都吃了些什么呢?”那小男孩脱口回答说:“我在火车上吃的盒饭,里边有鸡肉、有粉条……”短短两句询问,便问出了事情真相,对方无法再狡辩了。这种询问的关键是声东击西,突然改变了论辩对象,表面关注的是另一个人的另一问题,实际上却万变不离其宗,目标依然对准论题和论辩对手,因此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巧抓尾巴,问出老底,趁机撤离论辩中,尽管自己处于守势,只要沉住气,也是可能抓住对方辫子的。有一对夫妇到市场上挑选了一袋“库尔勒香梨”,就在付钱的一刹那,丈夫发现那袋子底部的梨大都已腐烂了,于是提出退货。岂知那水果商贩全然不理睬,反而强调自己的库尔勒香梨是正宗货。妻子见状,便对商贩声明不要这梨了。这时,商贩霍地站起来,大声嚷道:“想走?没那么便宜j这库尔勒香梨称好了你就别想溜!”商贩愈嚷愈厉害,引来大批围观者。就在双方坚持的时候,那妻子灵机一动,问道:“请你说说库尔勒在什么地方?你又没去过库尔勒,你用什么证明这梨子是正宗货呢?”那商贩愣住了,一时间无言以对。“不是正宗的,谁买?”那丈夫一边应和,一边拉着妻子匆匆离开了市场。这对夫妇在对方的无理面前,一时处于守势,但他们沉着冷静,巧妙地抓住了“库尔勒”这个辫子,以正宗与否去询问对方,态度不卑不亢,语调不疾不徐,却在无形中为自己撑起了一柄安全撤离的保护伞。在突如其来的询问面前,对方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没有反应过来,自己在询问的“烟幕”下迅速撤离了。

(4)智创话题,问出苦衷,隐喻实情事实上,一般人所争论的问题,常常是模棱两可、见仁见智的,或者是难于准确度量、分清青红皂白的,这时候,要使自己的话有说服力,不如巧设话题,循循提问,将论据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汉高祖刘邦给萧何封侯之后,一些战将很不服气,有的人说,自己的战功是拼杀来的,而萧何只是耍耍嘴皮子、弄弄笔杆子而已。刘邦听说后,召来那些议论者,一开场便是一句平和的询问:“请问诸位,你们见过打猎的吗?”将领们一愣,不约而同地回答:“见过。”刘邦这才娓娓道来:“见过便好。你们一定注意到了,撒腿猛追,逮住野兽的是猎犬,而指挥猎犬的是猎人。说句笑话,诸位只能逮住野兽,所立的不过是猎犬之功,萧丞相立的是猎人之功呀!大家想一想,猎犬之功能够同猎人之功相比吗?”刘邦用的不是生硬的驳斥,而是一个自然的询问,为后边的比喻论证作了铺垫。

【技巧18:正面难说——就从侧面说】

在论辩中,如果对方固执己见,正面突破难以实施时,我们不妨避开正面进攻的路线和目标,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一些情况,从侧面进行突破。为了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其失误、疏漏,我方应暂避锋芒,先绕个弯从一些看似与辩题不相干的话题入手,瞅准出战时机后,再突然发兵,切入正题,直捣对方要害,从而巧妙战胜对方。这就是“侧面突破”的论辩术。

例如,甲乙二人就“能不能预料未来的事”展开了论辩:甲:以往的事可以知道,未来的事却不可预料。

乙:我们知道,人们只要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预料未来的事。

甲:事物的发展规律是难以掌握的,因此,未来的事是不可预料的。

乙:那么我问你:飞机速度快,还是火车速度快?

甲:飞机速度快,火车比不上它,这是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的。

乙:假设你在上海接到电报,要你在一天之内赶到北京去参加紧急会议。你是坐飞机去,还是坐火车去?

甲:当然坐飞机才赶得上开会。

乙:那么,你现在还没有去北京,怎么能够预料坐飞机才能赶得上开会呢?

甲:这,这……(无言以对)在这里,乙方并没有从正面直接去反击甲方观点,而是用生活常识设问,从侧面进行突破,诱使甲自己作出坐飞机才能赶得上开会的预料,这时,乙瞅准了出战时机,迅速转入正题,反问一句:“你现在还没有去北京,怎么能够预料坐飞机才能赶得上开会呢?”使甲无言以对,不得不接受乙的观点。

由上个例子可见,“侧面突破”的论辩术具有以迂为直、旁敲侧击、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的特点。在论辩实践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打破论辩中正面交锋的僵持局面,而且还能从侧翼开辟出一条克敌制胜的捷径。

当然,我们在运用“侧面突破”的方法时,还得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以迂为直,旁敲侧击在论辩过程中,当正面交锋难以奏效时,就应该另谋制胜之道。可以先避开敏感的实质性问题,从侧面选择突破口,旁敲侧击,由远及近,由此及彼,逐渐接近目标,切入论辩的关键性问题,迫使对方就范。通过迂回的形式,达到战胜对方的目的。

(2)持之以恒,击之有方我方实施侧面突破时,并不是对对方的情况一无所知的纯试探,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论辩切入角度,打破论辩的僵持局面。如果对方进行顽抗狡辩时,要适时出示证据,堵其退路,使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不得不低头认输。同时,实施攻击的方法要巧妙,选择用于侧面突破的话题,表面上看起来与正题毫不相干,实际上有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