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斐名都,邴志刚,陆丰

佛心慧语经典语录

【1】、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楞伽经》卷一

【2】、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二

【3】、 地等和合,微尘之聚,若离于心,即无所得。《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一

【4】、 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古印度)弥勒《瑜伽师地论》卷三

【5】、 凡所见色,即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唐)道一禅师《古尊宿语录》卷一

【6】、 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唯”遮境有,执有者丧其真;识简心空,滞空者乖其实。所以晦斯空有,长溺二边;悟彼有空,高履中道。(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

【7】、 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华严经》卷四十九,普贤行品

【8】、 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二

【9】、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唐)希运《黄檗传心法要》

【10】、 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楞伽经》卷四

【11】、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大乘密严经》卷上,妙身生品

【12】、 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谓如两木……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古印度)弥勒《辨中边论》卷下

【13】、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华严经》卷三十七,十地品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入楞伽经》卷十

【14】、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5】、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华严经》卷十七,梵行品

【16】、 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华严经》卷五十四,离世间品

【17】、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楞严经》卷一

【18】、 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楞严经》卷九

【19】、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大乘密严经》卷中,显示自作品

【20】、 此中应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自性清净,此心即是庵摩罗识。(古印度)无著《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三

【21】、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古印度)马鸣《大乘起信论》卷一

【22】、 寂灭者召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入楞伽经》卷一

【23】、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法界一相,无所不遍。《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八

【24】、 问:万法唯识者,于诸识中何识究竟?答:唯阿摩罗识,此云无垢净识,无有变异,可为究竟。(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三

【25】、 又阿摩罗识有二种:一所缘,即是真如;二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如来藏,所缘即空如来藏。《宗镜录》卷三十三

【26】、 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能照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古印度)求那跋陀罗见《楞伽师资记》

【27】、 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唐)法藏《贤首五教义》

【28】、 真心是体,本识是相,六七等识是用。(陈)慧思《大乘止观》卷四

【29】、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隋)智颧《摩诃止观》卷九

【30】、 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移于当念。(唐)李通玄《华严经合论》卷一

【31】、 若色若识,皆是唯识;若识若色,皆是唯色。今虽说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唐)智频《四念处》

【32】、 心该色末,色彻心源,心色一如,何非何是?(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九十二

【33】、 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异,其性则同。色即心,心即色,无障无碍。(日本)空海《即身成佛义》

【34】、 法界性是诸法体故,是故真言真实妙理,一切色心,即是一体,心必具色,色必具心。(日本)重誉《密宗要诀抄》

【35】、 夫不知万法唯心,泛求诸事事物物,安得不罔;不知心具万法,独取一昭昭灵灵,安得不殆。(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五,圣学说

【36】、 于十界万法,若依若正、假名实法,随拈一法,皆即心之全体,皆具心之大用,如心横遍,如心竖穷。以唯心义成,唯色、唯声、唯香、唯味、唯触、唯法,乃至唯微尘芥子,一切唯义俱成。一切唯义俱成,方成真唯心义。《彻悟禅师语录》

【37】、 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唐)湛然《金刚经》

【38】、 一心中一时能具足六波罗蜜。(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八十一

【39】、 是知直了此心,无行不足,以一心具足万行,无一行而非心故。(五代)延寿《宗镜录》卷三十

【40】、 十、染净因果诸佛解脱当于何求?答日: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印光法师文钞菁华录》

【41】、 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优婆塞戒经》卷一,悲品

【42】、 复有二法,二因二缘:一者有为界,二者无为界。《长阿含经》卷八,《集众经》

【43】、 (一)四谛无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谛所摄,来人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中阿含经》卷七,《象迹喻经》

【44】、 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痛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阴苦,是谓苦谛。爱与欲相应,心恒染着,是谓苦集谛。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是谓苦尽谛。谓贤圣八品道: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是谓苦出要谛。《增一阿含经》卷十七,四谛品

【45】、 此苦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本所未曾闻法,当正思惟时,生眼、智、明、觉。《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79经

【46】、 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为苦。(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六

【47】、 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卷下,道行品

【48】、 烦恼之恶钩,牵人不自在,犹如地狱卒,掷人人汤火。《菩提行经》卷三

【49】、 恼乱身心名烦恼障,覆所知境无颠倒性令不显现,名所知障。《佛地经论》卷七

【50】、 诸法无真实,妄取真实相,是故诸凡夫,轮回生死狱。《华严经》卷十六,须弥顶上偈赞品

【51】、 邪见者,起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是向邪者,违于法,不乐于法。《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87经

【52】、 有占有欲的人,最终舍弃了自身。南传《佛教格言-烦恼品第四》

【53】、 贪为极热病,佛为大良医。《天请问经》

【54】、 饥为大病,行为最苦,已谛知此,泥洹最乐。《法句经》卷下,泥洹品

【55】、 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元。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于身。《法句譬喻经》

【56】、 粗言利刀剑,贪欲碜毒药,瞋恚炽盛火,无明极重暗。《天请问经》

【57】、 当知若诸众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爱欲为本。《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3经

【58】、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法华经》卷二,譬喻品

【59】、 痴为恶父,爱为恶母。《佛说骂意经》

【60】、 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10经

【61】、 爱欲为疮疣,蛆蝇诸恶觉,及诸贪嗜心,皆悉从意生。钻凿士夫心,以求华名利。《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2经

【62】、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四十二章经》

【63】、 爱欲之于人,犹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四十二章经》

【64】、 佛言:人从爱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四十二章经》

【65】、 母子更相忧,牛主忧其牛。有余众生忧,无余则无忧。《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04经

【66】、 山羊被杀因作声,飞蛾投火由火色,水鱼悬钩为吞饵,世人趣死以境牵。《佛本行集经》

【67】、 见闻生贪好,欲望成结缚,如同群飞蛾,死于灯焰处。《即兴自说·极度经》

【68】、 若现世欲及后世欲,若现世色及后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则是魔饵,因此令心生无量恶。《中阿含经》卷十八,《净不动道经》

【69】、 阿难,我没有看到任何一种变易的色法不会导致贪恋及耽乐于它的人感到愁、悲、苦、忧、恼。南传《大空经》佛言

【70】、 世上有五种感官快乐,心是第六种;摒弃这六种感官快乐,就能摆脱痛苦。《经集》第九章,《雪山夜叉经》

【71】、 如六大贼能劫一切人民财宝,是六尘贼亦复如是,能劫一切众生善财。《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品

【72】、 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境界,一向生喜悦,爱染深乐着,诸天及世人,唯以此为乐。变易灭尽时,彼则生大苦。唯有诸贤圣,见其灭为乐。《杂阿含经》卷十三,第321经

【73】、 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圣弟子如是如实知:我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则寂灭,此则胜妙,所谓俱舍。得彼舍已,离厌、不厌。譬如力士弹指顷灭,如是眼、色缘生眼识,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尔尽灭,得离厌、不厌舍。《杂阿含经》卷十一,第264经

【74】、 色声香味触,及第六诸法,爱念适可意,世间唯有此,此是最恶贪,能系着凡夫。超越斯等者,是佛圣弟子,度于魔境界,如日无云翳。《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103

【75】、 耳目不防护,贪欲从是生,是名为苦种,生臭汁潜流,诸觉观气味,依于恶贪嗜。聚落及空处,若于昼若夜,远离修梵行,究竟于苦边。《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1经

【76】、 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带,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楞严经》卷五

【77】、 众生诸贪诤,皆因诸根起,若能摄诸根,疾得于解脱。《虚空藏菩萨经》

【78】、 何等名为内身烦恼?有四因缘:一谓眼根摄受色境,二由无始取着习气,三由彼识自性本性,四于色境作意希望,由此四种因缘力故,藏识转变,识波浪生,譬如瀑流相续不断。“四十华严”卷十

【79】、 爱为网、为胶、为泉、为藕根,此等能为众生障碍;为盖、为胶、为守卫、为覆、为闭、为塞、为暗冥、为狗肠、为乱草、为絮,从此世至他世,从他世至此世,往来流转,无不转时。《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5经

【80】、 着五欲乐,障诸善根。《华严经》卷四十八

【81】、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人笥口。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乳。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蔽,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是为大智士。《法句经》卷下

【82】、 爱欲品爱、不爱者,因欲缘欲,从欲而生,由欲故有;若无欲者,则无爱、不爱。欲者,因念缘念,从念而生,由念故有;若无念者,则无有欲。念者,因思缘思,从思而生,因思故有;若无思者,则无有念。《中阿含经》卷三十三,《释问经》

【83】、 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法句经》卷下,好喜品

【84】、 不当趣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是以莫造爱,爱憎恶所由,已除爱缚者,无忧无所憎。《法句经》卷下,好喜品

【85】、 若无世间爱念者,则无忧苦尘劳患。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荷莲不着水。《杂阿含经》卷三十二,第913经

【86】、 若断爱无余,如莲花处水,芘刍舍此彼,如蛇脱旧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五

【87】、 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非有爱。在世间有可喜与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爱欲就在那里生起,在那里建立。南传《大念处经》

【88】、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用是增。《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89】、 谓地界、水火空风识界,是谓六界法,我所自知自觉为汝说也。以六界合故,便生母胎,因六界便有六处,因六处便有更乐,因更乐便有觉。比丘,若有觉者,便知苦如真,知苦集、知苦灭、知苦灭道如真。《中阿含经》卷三,《度经》

【90】、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圆觉经》卷上

【91】、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楞严经》卷四

【92】、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楞严经》卷四

【93】、 盲目陷情爱,必被欲网覆,被魔罗擒捉,如鱼被筌捕。《即兴自说·贪欲经二》

【94】、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盈于池。《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95】、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日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四十二章经》

【96】、 世间男女互贪求,皆由乐着诸色欲,人天由此故缠缚,堕坠三途黑暗中。《心地观经》卷六,离世间品火莫热于淫,捷莫疾于怒,网莫密于痴,爱流映于河。《法句经》卷下,尘垢品

【97】、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有能为道者矣。《四十二章经》

【98】、 女色者,世间之枷锁,凡夫恋着,不能自拔。女色者,世间人重患,凡夫困之,致死不免。女色者,世间之衰祸,凡夫遭之,无厄不至。《菩萨诃色欲经》

【99】、 诸天大系缚,无过于女色,女人缚诸天,将至三恶道。《大萨遮尼乾子经》

【100】、 如鸟为求食,不知避罗网,贪爱于女人,被害亦如是。譬如水中鱼,游泳网者前,便为他所执,岂非自伤损?女若捕鱼人,谄诳犹如网,男子同于鱼,被网亦如是。《大宝积经》卷一一

【101】、 如虫在溷中,不知东与西,结着于淫欲,盖此亦虫伦。《出曜经》

【102】、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盼除众苦。《法句经》卷下,爱欲品有从爱生爱、从爱生恚、从恚生爱、从恚生恚。《杂阿含经》卷三十五,第985经

【103】、 设习爱欲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生经》卷一

【104】、 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四十二章经》

【105】、 芭蕉生实死,芦竹苇亦然。贪利者如是,必能自损伤。《别译杂阿含经》卷一

【106】、 贪人于昼夜,常无有安乐。以其多乐欲,爱箭射其心。《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九

【107】、 心可则为欲,何必独五欲。速可绝五欲,是乃为勇士。《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108】、 五欲圃中,耘除爱草。《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109】、 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苇,令心复生。《法句经》卷二,爱欲品

【110】、 菩萨观爱,如怨诈亲。《涅槃经》卷二十三,高贵德王菩萨品

【111】、 譬如有人块掷狮子,狮子逐人而块自息。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犬唯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胜天王般若经》卷三

【112】、 心不迷不坠生死,业不系不受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爱憎之情作,则死生之迹动转迁流。心心不住,念念相续,……岂待百年气泯然后为生死者哉?《天目中峰和尚广录》

【113】、 毕故不造新,厌胎无淫行。种憔不复生,意尽如火灭。《法句经》卷下,泥洹品

【114】、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115】、 伐树不伐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还自伤其身,肉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出曜经》卷上

【116】、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生情,万劫羁锁。(唐)德山宣鉴禅师(《传灯录》卷十五)

【117】、 观乐作苦想,苦受如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杂阿含经》卷十七,第467经

【118】、 虽到于五尘,不名为贪欲,思想生染着,乃名为贪欲。欲能缚世间,健者得解脱。《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

【119】、 世间杂五色,彼非为爱欲,贪欲觉想者,是则士夫欲。众色常住世,行者断心欲。《杂阿含经》卷二十八,第752经

【120】、 非眼系色,非色系眼,乃至非意系法,非法系意,……于其中间,若彼欲贪,是其系也。《杂阿含经》卷九,第235经

【121】、 眼色等不名为缚,贪喜为缚,破贪喜故心得正解脱,正解脱心能人泥洹。(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卷十一

【122】、 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七

【123】、 当观色无常,……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杂阿含经》卷一,第1经

【124】、 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经》卷十,第255经

【125】、 于此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非我所,于此五受阴不着不受,不受故不着,不着故,自觉涅槃。《杂阿含经》卷五,第104经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杂阿含经》卷一,第9经

【126】、 见有见,闻有闻,念有念,识有识,睹无着,亦无识。一切舍,为得际,除身想,灭受行,识已尽,为苦竟。《法句经》卷下,泥洹品任何痛苦产生的根源是诸识。灭寂诸识,痛苦就不再产生。《经集》第三品,第十二章《二重观经》

【127】、 若觉一切法,能不着诸法,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128】、 譬如士夫持斧头人山,见芭蕉树,谓材堪用,断根、截叶、斫枝、剥皮,求其坚实,剥止于尽,都无坚处。如是多闻圣弟子正观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当正观时,都无可取;无可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杂阿含经》卷十,第248经

【129】、 三十七助道:四念处,四正勤,及四如意足,五根、五力等,七觉、八正道,略为四念处,开则三十七,更广复无尽。不以一种药,而止众病故。余无量修法,皆摄在此中。(明)宗喀巴《显密修行次第科颂》

【130】、 有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恼苦,得真如法,所谓四念处。《杂阿含经》卷十九,第535经

【131】、 应观四念处:所谓无身住处,无受住处,无心住处,无法住处,无住处建立处,是名念处。《大宝积经》卷-。-,善德天子会

【132】、 以戒净故得心净;以心净故得见净;以见净故得疑盖净;以疑盖净故得道非道知见净;以道非道知见净故得道迹知见净;以道迹知见净故得道迹断智净;以道迹断智净故,世尊施设无余涅槃。《中阿含经》卷二,《七车经》

【133】、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第599经

【134】、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大乘宝云经》卷七

【135】、 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大乘理趣般若经》卷八

【136】、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

【137】、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深佛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四十二章经》

【138】、 又问:身孰为本?答日: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日: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日: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日: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日: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

【139】、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

【140】、 云何一法断故,乃至不受后有?所谓无明。离欲,明生,得正智。《杂阿含经》卷八,第203经

【141】、 世间有情,一结断时,余一切结皆亦随断,云何一结?是谓我慢。所以者何?诸所有结,细中粗品,一切皆以我慢为根,从我慢生,我慢所长。如楼观中心,众分所依止,中心若坠毁,余分皆坠落。如是我慢结,众结之所依,我慢结断时,诸结皆随灭。《本事经》卷一

【142】、 贪欲、瞋恚,及以愚痴,皆悉缘我根本而生。……若灭我想及贪瞋痴,诸苦亦皆从此永断。《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

【143】、 譬如有人咽喉闭塞,则能断命。如是,善男子:一切诸见,唯有我见斯能断于智慧命根。《大乘宝云经》卷九

【144】、 若断身见,余使自灭。《胜天王般若经》卷四

【145】、 故知人道,不要别观,总观无我一行亦得,若能明见身心无我,则是见道。《甄叔迦经》卷七十二

【146】、 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古印度)护法等《成唯识论》卷五

【147】、 经中说“无我故得解脱”,并不是破除外道的我见就算完事。这还是不能解脱的;不使第七识执着第八识为自内我,这才是破人我见最重要的地方了。(当代)印顺《摄大乘论讲记》

【148】、 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加是可得道。《阿陀耆婆经》

【149】、 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是无常,因灭是识,获得解脱常住之识。云何菩萨观谛善巧?谓此五蕴是苦,若如实通达苦相性空,即名苦圣谛。五蕴为爱因及见因者,名集,若不执取彼等爱因及见因,而不虚构增益者,彼名集圣谛。若了知五蕴前际不来,后际不去,现在不住者,名为灭圣谛。若以无二圣智根本定知四谛悉皆空性,即名道圣谛。《圣无尽慧经》

【150】、 彼烦恼不可得断,烦恼灭亦不可得,以灭不可得故,道亦不可得,无有如是道而无其果。此四圣谛,但是分别虚妄非有。《大宝积经》卷六十九,菩萨见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