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大全2013,角钢的标准,天谕淬火石一

每日一禅语净美心灵_佛语禅心_小马感悟网

1、 【剽窃】虽然是他人的观点、见解,我们如果深深认同,就是我们的;反过来,我们的主张见解,他人深深认同,也就是他的。这之间并没有谁抄袭谁。

2、 【天天禅语】人生的学问无论多高,最重要的是不忘本,能照顾好自己的品格。

3、 【佛学大师经典语录】怎样消解做“人上人”的冲动?佛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槃经》

4、 做人应有一分自己的志向、愿心、趣味。人生如果没有志向,即如握笔画图,不知要画什么?东涂西抹,终究不能画出完整的图形。

5、 佛法者,教人成佛之法,尚非声闻之法,何况人天之法。

6、 生活于世,切忌人云亦云,心无主见。丧失了个性,也就丧失了一切。佛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智慧。佛告诉我们,人生的种种痛苦是盲目追求“虚幻”的结果,破除虚幻,就可以达到真正的快乐。

7、 【天天禅语】我们活着就是为了修炼人生,也就是改善思想与行为,提高素质与道德。人生的旅途上,在生活的点滴中,满怀爱心服务一切众生,让福德资粮更加增上圆满;觉悟宇宙生命的真理,让智慧资粮更加明亮观照。人生的修炼成功,就是成就;人生的道德圆满,就是成佛。

8、 生活不要钻牛角尖,有一位禅师写下两句话让弟子参悟,绵绵细雨二人行,怎奈天不淋一人。很多弟子猜测纷纷,可能一人打伞行,可能一人在屋檐,可能就是雷阵雨,可能了许多可能。其实真正的答案,所谓的不淋一人,不就是两个人都挨了淋吗。

9、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 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一】

10、 有些东西如鸡肋,放弃了心灵反而轻松些;有些人似嚼蜡,放手了幸福反而自由些。有时到最后才发觉,勒住你的脖项,让你窒息的,原来只是你自己。只有善待自我,那么你才能和自己的灵魂合二为一。生活中,能让我们快乐的其实是一种心态,有些人之所以缺少快乐,只是是因为缺少快乐的心态。

11、 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随缘是人生拼搏的另一种境界,它不是消极的承受,也绝非放弃人生 应有的追求。随缘是无为而有为,是无欲而有欲,是成熟的一种标志,是 成功者的一种素养。

12、 山中行携篮,采蕨称幽情。牧童唱罢胡家曲,子规枝上一声声。一《法演禅师语录》

13、 世间很多人,如同乘车,只关心如何坐得舒服一些,而不知车正快速趋向悬崖。

14、 在寂寞中生长,在寂寞中开花,在寂寞中凋谢,终生以寂寞为伴,寂寞就是一枝美丽的花。忍受岁月的孤独,有时是一种无奈;如果能将岁月寂寞成一枝美丽的花朵,那就有一点点禅的味道了。

15、 学佛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观察自己的缺点,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时刻修正自己的不足。学了众多佛教理论知识,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那我们学佛的目的何在?修了多年的参禅持咒,却没有修正白己的不足,那我们修行的意义在哪里?

16、 生一念好心,则结一分好缘;说一句好话,则多一分欢喜。

17、 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好人而不追求精神解脱的人生,就好比一个人只为拥有肥沃的土壤感到满足,而不寻找种子,不努力耕种,也就不会获得果实一般,不究竟、不圆满。004

18、 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9、 【天天禅语】人生纵遇坎坷也要向前走,才会接近目标。

20、 以肉眼观,无真不俗;以法眼观,无俗不真。

21、 正邪只在一念之间,对于人生来说像是在做选择题,是选择天堂还是 地狱,由你定。一念光明就是佛,一念黑暗就是鬼。佛说:“这个心,一念 的善,就造天堂的因;一念的恶,会结地狱的果。”的确,是升天堂,还 是入地狱,是值得每个人都思索的问题。

22、 真正的妙法是:以智慧流露出来的方法;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的力量去推动济世志业的心愿。

23、 【禅修小故事】曾有人向往寺院的禅者生活,想到寺院享受一段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生活。禅师告诉他:【你的呼吸便是梵唱,你的脉动就是钟鼓,身体就是庄严庙宇,两耳便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自身就是道场,只要熄灭妄缘、放下杂念,哪里不是清净呢。

24、 感恩是一个人最好的习惯。一个对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心存感恩的人,必定 会热爱生命。

25、 【佛心禅语】 把无心之过放下吧,不要对它耿耿于怀,不要让它成为心灵的负担, 不但受害者要放下,犯错的人也要放下。

26、 【天天禅语】凡夫是“命运”随业转,觉悟的人则能“运命”。

27、 是故灭圣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是灭谛。《胜鬘经》

28、 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秽,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佛陀的格言》

29、 那些心存报复的人,其本身内心也在承受着痛苦的折 磨。心存仇恨的人,如果有一天能找回自己的本心, 踏上修行之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坏事,都会如同裤脚 上的泥土一样,抖一抖就全掉了。以德报怨,以一颗 慈悲心待人,我们就能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

30、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人常为外境所影响,即是定力不够,学佛即是要学定。“定”用现代语讲,就是庄敬自强。

31、 普贤十大愿有“广修供养”,是让我们供养诸佛菩萨及众生;但我们却在“广收供养”,贪收贪受信众供养,什么都想要。

32、 现代社会,人人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身体健康、智能足备而又勤勉自律的人,都有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坏习惯却能使人希望破灭、落入穷困潦倒的境地。因此,培养优秀的习惯比什么都重要。

33、 一个人生存处世,就应该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广阔胸怀。样做人才能潇洒自如。

34、 我们学佛,只要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收获已经很大了!

35、 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人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36、 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失败,修行不成功,其原因是我们对自己缺乏智慧的自醒与自察,反而对他人投入了丰富的鉴别与想象。对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糊里糊涂;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一清二楚。其实我们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使我们进步与成功。

37、 一切法,即是一切有情心。有情心烦恼种性,即是菩提性,即是本性真净,即是四智菩提。《曼殊师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二

38、 心简单,不争不抢,随意而安,以一颗平常心,淡看尘世浮华,掬着一怀清醇,漪潋心间的段段落落;许眉间朵朵盛开,让岁月的风铃,始终爽朗清脆;坐倚清风,静待秋凉,望枫赏菊,冬来踏雪找梅,随心而雅;于四季时光里,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沉淀一份份禅悟,红尘漫漫,心若琉璃,恬淡安静淡泊,如幽兰清幽,不张扬,从容悠然,人生静好无恙。

39、 生死是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话头,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心念生灭灭生中 留恋、期待、执着,都是不明生死。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要分析解释, 此举只会成为心中之块垒,只是看这句话头,虽有千般答案都与你无关, 待到答案也无时,猛然一跃,原来生死与己本不相干。

40、 人生路上,世事纷扰,以怨对怨,无疑是逆风扬尘,于他不利,于已有恼。若以慈悲处事,于他无害,于己无伤,一颗慈悲心足以平息人世的风波浪涌,消弭人心的隔阂怨愆,善待他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待自我。

41、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的觉悟本性并不像一棵菩提树,先天纯洁清净的心也并不如同镜 子,原本就不是有形体的东西,又能在哪里沾染上尘埃。

42、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43、 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观无量寿佛经》

44、 人人皆有善根种子,若遇大善知识开导,如时雨降,则勃然生芽,抽条长干,开花结实,鲜不成就。所谓“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未有无因而招果者。——《憨山老人梦游全集》

45、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生时不知道修持,贪求五欲,到死时,才知 道五欲带不走,能带走的也只有自己的心。

46、 那么,丈夫应该怎样对待妻子呢?《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夫视妇亦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传御。”也就是说,丈夫应该为妻子做好以下五件事:第一,人前人后都要尊重妻子。夫妻之间,婚姻好比一棵树,爱情是花朵,尊重是枝叶,没枝叶,花朵留在哪里?没有花朵,枝叶还可以独存。因此,尊重比爱情更重要。丈夫尊重妻子,妻子尊重丈夫,婚姻更牢固。第二,家中饭食及四季衣服不至缺乏。在婚姻这棵树中,经济基础是树干,是支撑家庭的最重要部分。丈夫作为主要劳动力,有义务确保家庭衣食不缺。当然,现代社会女人的劳动能力也很强,双方共同为家庭作贡献,生活更富足。第三,为妻子购买金银、珠宝等饰品。爱美是女人的权利,作为丈夫,应该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妻子爱美的愿望。第四,家中所有财产,应当全部交给妻子打理。有人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如果将钱交给妻子管理,就不容易变坏了。第五,不得在外与其他女人发生不正当关系。男人很容易经不住诱惑,由此妻子没有安全感,内外交困,婚姻很容易在人性的迷乱中风雨飘摇。所以丈夫对妻子,最要忠诚。

47、 【天天禅语】执著与把握不同——执著是为己而争,把握则是当下付出。

48、 有人用情丝,有人用名缰,有人用利锁来绑自己;有人用各种僵化的观 念来束缚自己,这些都是“妄我”。除了你,没有人能让你为情、为名、为 利、为各种观念所困;但除了你,也没有人能让你不再被它们所困。

49、 凡事不要轻易说破,要懂得含蓄的美丽与高贵。(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50、 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蜡烛,它的光度还是有限;而一支小蜡烛点亮之后,却可再引燃千万支蜡烛,这千万支的烛光就可照亮各个黑暗角落。

51、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52、 前世签约,蓦然回首已百年,忘川河畔,乱花姻缘迷了眼,你的爱如流沙,冷了我的纤指芳华,我用眼泪作画,来生再次为你倾情挥洒,那时你是否愿意用你的那片江山,来换取我的天下?剩下的光阴我会为你独坐禅房,默念我的虔诚,静等你的回答。

53、 俗话说:“但尽凡心,无别胜解。”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 一颗平常的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54、 人生的舞台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人生就有多宽广。用简单做生命的底色,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微笑向暖,相信总有一个笑脸是为我们而绽放的,总有一处风景会因为我们而美丽。你容得下世界,世界才会接纳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学会宽容,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丽。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让原本平淡、烦躁、激愤的生活散发出迷人的光彩。宽容是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勇气。它能驱散生活中的痛苦和眼泪,它能传播心灵的快乐和微笑。

55、 是心五眼所不见。《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

56、 佛说“跋地罗地偈”摒弃过去和未来之事,不执着现在之事,你将平静地游荡。不贪恋任何名色,不为不存在而悲伤,这样的人在这世上不衰老。他不考虑自己有什么,也不考虑别人有什么;他没有私心,不为自己没有什么而悲伤。《经集》第四品,第十五章《执杖经》

57、 在别人的优势中挺直脊背,坚持自我,任何时候都不骄傲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才是一种正确的肯定自我的方式。

58、 每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的。然而在遭受了多次挫折,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有些人那颗原本质朴的心就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变得越来越不像最初的自己了。这都是因为受了“俗礼”污染的缘故,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守住自己的本色,让自己的个性在岁月中自然流露。

59、 无论外界怎样,我们都应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有一丝一毫的浮躁,只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生活,才能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为每一个目标做好充足的准备,耐心做好每一阶段的事,最终获得成功。

60、 【天天禅语】谈生死,应了解如何去除烦恼。

61、 这个世界所谓的安逸快乐,最大的也无过于酒色财气。现在的人,嗜 酒就不顾身体,好色就不顾有病,贪财就不顾亲人,斗气就不顾性命。当 还没有碰到这些境界的时候,也都能够了解这些道理,也都能够劝化别 人;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现前的时候,便糊里糊涂地犯了。这就是看得破, 忍不过啊! 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遗愿,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用了十六 年时间,逐个击败敌手,于公元923年灭梁称帝。但称帝后,便志得意满, 一味贪图安乐。进了首都洛阳后,天天吃喝玩乐,宠信伶人宦官,横征暴 敛,搜刮百姓,最后在变乱中被手下伶人所杀。从建国到亡国,仅三年时 间。因此,古人曾以“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来告诫后人。

62、 佛说:如来说有我,其实并无一个我,而凡夫之人,把假我当做真我了。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二】

63、 造业由因二种起:所谓现行及种子,藏识持缘一切种,如影随形不离身,一切时中障圣道。《心地观经》卷三,报恩品下

 

64、 【一心一禅】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佛曰: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65、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但无智不成大悲。有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此即佛法中的“悲智双运”。

66、 【天天禅语】好心,就有正确的方向;立好愿,就有付出的力量。

67、 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侨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四十九

68、 我们的人生常常被某些无形的绳子牵住,名利是绳,贪欲是绳,嫉妒 和褊狭都是绳。摆脱了这些,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被外物 掌控住自己的七情六欲与心灵思想,那么原本使我们幸福的东西也会成为 我们的枷锁、痛苦的根源。

69、 再热面罩都必须戴着,否则蜂群会攻击他们的头颅;再冷他 们也不能袖手,因为越冬的蜂群需要呵护。这就是养蜂人,再苦他们 都不会抱怨;再累他们的生活里也有笑声。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每一 滴蜜的由来,最憧得苦后的甘甜是多么令人享受。

70、 道理悟了,悟与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个真实无为法,用不着修因求果。一耕云先生

71、 【天天禅语】若以负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且光明的。

72、 你的喜悦,必须用你自己的心去体现,而不是用别人的赞誉来编织。掌声的背后,往往会站立着一个寂寞孤独的自己。——郑石岩

73、 无所求,则安。

74、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当你心里面真正装有一朵清净的莲花,一朵洁白芳香的莲花,你将一生无怨,幸福和安详永远伴随你。

75、 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迮,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崄处所须若板若梯,若缘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负担息处,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蹬,津济渡头施桥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赢瘦无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花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崄处,辄前扶接,令得过崄。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见行路者示道、非道。……见人靴量、衣裳、钵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没,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优婆塞戒经》卷五,杂品

76、 世间一切精巧物质——色相,只不过是满足凡夫心的一时虚荣而已。

77、 佛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拔除众生的痛苦,给众生快乐,是为慈 悲。佛说,心存善念,慈悲为怀,福报自然来。慈悲的心就是世界上最宽 大的心,它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斤斤计较、没有妒忌和羡慕……它 可以让我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让我们的人生没有绊脚石,更重要的是 让人生不再充满痛苦。

78、 能将“辛苦”视如“幸福”,就能甘愿而不会累倒。

79、 人的高贵并不是由身份地位简单标识的,一个遇到一点小事就惊慌失措的人,哪怕贵为国王,也会被人瞧不起;反之,一个遇到任何事都不慌不忙的人,无论地位多么低贱,都让人不敢轻视。

80、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有的人追求物质、有的人追求

81、 在短暂的生命中,烦恼只是须臾一瞬,做人若能悟到这一境界,自然能摆脱烦恼,无牵无挂,满心欢喜。佛教是一个重视心灵力量的宗教,人只有从内心辨识烦恼,认识烦恼,领悟烦恼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清晰烦恼,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以下三点可略作参照:一、要明因识果,从自制中克服欲望。二、要摄心正念,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三、要少执多放,从舍得中体会快乐。

82、 【天天禅语】我们应常发四弘誓愿,终有一天定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由于无边的众生是我们的父母,所以应誓愿度;由于无尽的烦恼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应誓愿断;由于无量的法门是趋向菩提的大道,所以应誓愿学;由于无上的佛道是自利利他圆满的境界,所以应誓愿成。

83、 我们以“八心”来孝敬父母,回报恩德。“八心”是:一,经常问候,给父母舒心;二,少说多做,给父母省心;三,诚实守信,给父母放心;四,勤奋上进,给父母开心;五,虚心好学,给父母称心;六,宽容豁达,给父母顺心;七,诚实坦荡,给父母真心;八,持之以恒,给父母安心。

84、 生活若简朴,人生就幸福。

85、 当我们怀疑对方时,对方真的会朝着我们怀疑的方向发展;当我们以阴性的角度看待事物时,事物便会向阴面发展;而当我们以阳性的角度看待事物,事物便会向好的方面发展。故事中的两位妻子对待先生的不同态度,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正是我们内心感召的力量的作用。我们的一思一念,都会影响着事物的发展,而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改变事物的发展,只要你去做,事情就会有所改变。

86、 【禅语悟道】忏悔即清净,发愿即有福。

87、 【禅修20则】1.不大喜大悲;2.控制怒气;3.静思冥想;4.心怀慈悲;5.分享快乐;6.忘忧消愁;7.处变不惊;8.宽容厚德;9.仁爱善良;10.看淡得失;11.尊老爱幼;12.豁然大度;13.幽默风趣;14.交友读书;15.放弃嫉妒;16.自我肯定;17.拥有信仰;18.戒骄戒躁;19.反思忏悔;20.诚实信义。

88、 具有上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上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中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中等的悲悯与加持;具有下品之信心者,会得到三宝之下等的悲悯与加持;根本没有信心之人,得不到三宝之丝毫的悲悯与加持。

89、 人生的历程,需要抱一份平淡的态度,而不是一场疲惫与劳累,所经过的那些痛苦与烦恼,不过是一种风雨阴晴的更替,生活的禅法,就在于悲观者能够看到信心,人活着就是一种升华,好好的活着,活得自然,不必更多解释。

90、 每一次灵魂的蜕变,亦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开始,也是打开良善之门的机缘。

91、 人生的最后,奉献躯体作医学教育,是生命的勇者。

92、 【慈悲】常怀一颗慈悲之心,才能度己度人。

93、 说我是庸人实在恰如其分,因为我的确是个非常迟钝的人, 尤其在面对社会生活的时候。当一种社会现象发生,多数人早已洞悉 这种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的时候,我依然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上,为 现象所牵引,有那么一种看热闹之嫌。

94、 一个喜欢把“我是为你好”当口头禅的人,他的自恋自大自以为是,一定会逼他在你出问题的时候说这么一句话:你看吧,我当初说什么来着。

95、 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六祖坛经·忏悔品》

96、 那些学到知足的穷人比那些不知足的富人更台能享受生命,这些人没有多大的责任和很少的紧张。——《法露缘》杂志

97、 【天天禅语】善行丝毫积累终会圆满,恶业点点去除终会清净,烦恼时刻对治终会解脱,修行日日增上终会成就。

98、 生活的禅法就是好好活着,是我们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对生活的一种坦然与平静,少些烦恼忧愁,少些恩怨是非,不必要追找什么人生的大道理,简单些,人生会很幸福,生活本来很简单,是我们的心太复杂了。

99、 对谦逊者、贤明者,安然处之,不要有自高自大的心理。谦逊是对方的修养,不等于自己真的值得尊重;贤明是对方的智慧,不等于自己真的值得器重。有的人却不这样想,受到别人的谦逊对待时,便觉得高人一等;受到别人的友善对待时,便自以为了不起。例如,韩信去樊哙府做客,樊哙的身份原本跟他相当,却以大礼相迎,自称为“臣”,韩信出来后,笑着说:“我今生竟跟樊哙这等人同列!”别人的谦逊、友善竟然成了他轻视别人的理由!

100、 动静一如:浮动的世界里有涅槃寂静,寂静的世界里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

101、 舍弃是一种智慧,更需要胆识和勇气。聪明人不为小利而涉险盲动, 而是果断舍弃,从艰难险途转向了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人生本就是一条 漫长且艰辛的路,途中会有鸟语花香,会有花红柳绿,但前进的脚步不能 止住,因为我们追逐的是梦想,寻求的是明天,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舍弃 那些看似美好的温柔陷阱,才能追求那些遥远的人生梦想。

102、 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由于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转变我们人生的这些因素,本身虽然至为细微,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好比将一枚小砂石投掷江海中,砂石虽小,却能震动整个江面,泛起阵阵涟漪。一个人或一个念头,会产生种种千差万别的命运。

103、 何谓菩萨能行慈心?佛言:不生众生想。何谓菩萨能行悲心?佛言:不生法想。何谓菩萨能行喜心?佛言:不生我想。何谓菩萨能行舍心?佛言:不生彼我想。《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

104、 安详,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 得到幸福,从内心要有“安详”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 祥和之心。

105、 处理事情,感情要蕴藏在理智中;与人相处,则要把感情表现在理智上,如此才会事圆、理圆、人也圆。

106、 “尊圣敬善”,是说要礼敬世间一切先知先觉者,礼敬一切好人好事,这是行善的一种方式,当贤圣受到尊崇、好人好事受到赞美时,有利于形成人人向上、人人乐善的风气。例如,中国古代,教育界流行拜祭孔圣人,对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学习的风气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民间拜祭关公,也倡导了重情守义的风气。当代中国的“学雷锋运动”,影响了一代代人,对推动社会文明起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107、 要想永久受苦,与永久受乐,均视此身。(古印度)寂天《入行论》

108、 【什么是智慧七】 “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能让你见到真理。”当你心中充满智慧,从一花一草中都能见到真理,这正是朱熹所讲的“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的道理。一花一草就是一个小太极,我们的智慧在观照一花一草中感悟与发现。

109、 如来藏不老不死、无量无边、不生不灭、不常不断。《大宝积经》卷三十二,出现光明会

110、 【佛语禅心】我们行善的最大收获,不是能够给社会多少善,而是在行善的过程中,能否培育自己心中的善田,能否在我们心中播下善的种子。

111、 【佛心禅语】 没有贪欲,真佛现前。摒弃贪欲,你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 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快乐的心情永远伴随自己,在自在宁静的生活 中尽享天年。

112、 福报才是人间最稳定的财富所谓流水不腐,即让自己所“拥有”的产生价值,才能让我们从“拥有”的有限向“用有”的无限转化。

113、 【天天禅语】人生最大的惩罚是后悔。

114、 炫耀自己的人,只不过是一时逞口舌之能,这是万不可取的。

115、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用心去敲钟,尽管都是在敲钟,但敲出的效果却截然不同。有人把敲钟只看作寻常惯例,钟是钟,我是我,这样敲钟,钟声也就毫无生气意绪可言。而悟由则视钟为佛,视钟为己心,钟与我,浑然一体,钟声即是自己心声的自然流露,这样敲钟,钟声便也有了生命。既然都要做,为什么不做好呢?凡事怕用心,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使是毫无生气的事情做起来也会很精彩,所做的事就会烙下生命的印迹。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有虔诚斋戒、敬钟如佛的禅心,这样何事不成呢?

116、 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和世界的强大相比,单个的力量再大 也微不足道;不要低估自己的力量,假如汇人群体的力量之中,单个 的力量再小都足以改变整个世界。要让自己的力量成为真正有用的正 能量,就必须让它加入正义的群体力量之中,成为滚滚洪流中的涓涓 水滴,再小的水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辉。

117、 佛言:阿难,是郁伽长者,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贤劫,所度人民甚多,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难,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长者。《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

118、 许多人的心理素质看上去还不错,但仅仅限于自己熟悉的环境,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无论遇到多难缠的人和事,都不慌不忙,从容镇定;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人和事,就容易慌乱,这是定力不够的缘故。而定力不够的原因是还有心障,还有自己害怕的事。只有到了一切解脱境界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

119、 天上太阳再灿烂,阳光再普照,如果土壤里缺乏种子,也不可能发芽,更不可能开花结果一般。我们应当从孝顺父母、提升道德修养、保护环境与关爱生命做起,才会得到佛菩萨的庇护,才能获得十相自在的神圣力量。

佛语禅心,心灵禅语【三】

120、 极端性格的人,不懂得把握分寸,人生就会失去目标。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只要我们豁达一些,彼此都会得到利益,难道损人又不利己好吗?不一定非要采取极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生存又何谈发展?

 

121、 勇气:无论前方是悬崖还是坎坷,水都毫无犹疑地勇往向前,形成瀑布、江河与大海。人也应该具备勇气,在人生的路途上无论遇到挫折还是逆缘,都应该毅然决然地面对、挑战、接受以及转化,最终就像流水融人大海一般,一切的逆缘和障碍转化为顺缘,并战胜一切。

122、 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23、 慈悲更是一种受人尊敬的人格魅力。人品是否高尚,既关系到自身的修养,也关系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事业的成功。要想使别人信服拥戴,必须首先让人心悦诚服,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非慈悲心莫属。

124、 灯红酒绿,夜夜谎言成灾。就连我爱你都成了口头禅,还说得那么深情那么真。

125、 【成败】成败得失皆有缘。

126、 问:“有人说命薄体弱多病的人,皈依佛门或出家,即可转变命运,身体壮实,此语是传教机锋语,抑或确有此道理?”答:“虽不如是简单,唯确有其理由,寺庙之中起居饮食,皆有次序,劳动休息,皆有时分,生活规律,自然少病。再真懂教理,至诚修持者,更应别论。戒染五欲六尘,内精不摇,妄念不起,自然心安,不造杀盗淫妄,免造新殃,可远恶报,自然身泰。少病心安身泰矣,体即转弱为强也。”——李炳南居士

127、 立志修行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被生活之苦所逼迫,而有修道以求解脱的冲动;另一种人是因为他找到了自我。对后者而言,生活体验与挫折只会使他更加坚定信仰。

128、 菩萨于众生给施所须,应念其恩。若恶心瞋心不念恩报恩者,犯重垢罪。若懒惰不报,犯轻垢罪。《优婆塞五戒威仪经》

129、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真正的环保,是爱山、爱海,爱惜一切万物。

130、 还有一口气在,就要用力地活着。活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不 全由自己做主;能不能用力活着,主动权则全在自己手中。人活的不就 是一口气吗?贫穷也好,富贵也好,痛苦也好,快乐也好,仰赖的都是 这一口气。这口气是造化给你的,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活着才有一切。

131、 习惯性思维会形成习惯性生活方式。如果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穷人,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富翁。拥有亿万家财却还要过一种乞讨的生活,不是浪费金钱、浪费生命吗?

132、 【禅语悟道】奉献付出后的心灵享受,就是净土。

133、 ,自卑是自己最大的杀手与敌人。

134、 【天天禅语】当我们以正面心态去修行,即使做世间琐事,也会成为获得解脱的缘;当我们以负面心态去修行,即使行佛教事业,也会成为堕落恶趣的因。

135、 人天生是对自己满意的。看看婴儿,他们那种安详、沉稳的神态,就是自我满足到了极致的表现。他们也有资格对自己满意:作为造物主最杰出的产品,对自己不满意实在是对造物主的不敬。

136、 再好的磁带到数码时代都通通被淘汰,通通被废弃,通通用不上。往生极乐不是小修小补,渐次进化,而是彻底更新换代,阿弥陀佛要把我们彻底重新塑造。在此世纵然开悟,悟境深远,智慧福德超胜,到极乐通通作废,通通用不上;纵然再愚痴罪恶,到极乐也通通作废,用不上。因为到极乐一切推倒重来,是崭新时代。

137、 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为正因,遍作一切事业成,彼得广多胜妙福。《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十七

138、 佛家认为,宽容是一种尊重,一种坦荡,它可以无私无畏,无尘无染。在佛祖眼里,宽容是一种博大的爱,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知识的充实和修养的提高。宽容是一种为人处世的胸怀,并不是一种退缩,它在无形中扩大了心灵的外延。人与人之间宽容相处,人们之间就会少有甚至没有嫌隙,人们工作起来就可以更投入、更有效率。懂得宽容的人,更易于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合作者融为一体。佛祖是宽容的楷模,但我们不必如佛,只需将心中的宽容唤醒,与人分享,便能如菩提,抽枝结果。

139、 放下下执著,则和气无处不在。

140、 自己的行为就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以身作则者的行为必须是内心的自然 外现而非故意。这第二点最是其中本质!

141、 【珍惜】 人人都应该惜命、惜身、惜福、惜缘、惜光阴,因为这样才符合佛理 佛法。

142、 善行丝毫积累终会圆满,恶业点点去除终会清净,烦恼时刻对治终会解脱,修行日日增上终会成就。

143、 一切世间之所有,种种果报各不同,莫不皆由业力成,若灭于业彼皆尽。《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回向品

144、 【天天禅语】能过清淡生活,最知足;有余力帮助他人,最富有。

145、 人生无常,很多事情难以预料。过去的是杂念,应该在时光的河流中淘尽。未来的是妄想,应该用淡然的心等待。

146、 大悲是一切诸佛菩萨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罗蜜之母,诸佛之祖母。(古印度)龙树《大智度论》卷二十

147、 能够接受他人的指正与批评,不为八风所撼,不为物欲所动,才是真正的 大器。要能成就大事,就要一切皆担当。”

148、 “无常”不是在嘴边说说而已,也不是用来逃避现实

149、 很多人总是抱怨自己忙,没有时间,殊不知经过休整与总结能让今后的 忙碌更具成效。比尔·盖茨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主要是脖子以上的 区别。”美国行为学家皮鲁克斯也在其《拯救自己从思考开始》一书中断 言:“只有自己动脑筋,才能拯救自己。”所以,忙碌的人们,请多给自己一 点思考的时间吧!

150、 贪求享受的人生,是一片空白。

151、 诸佛有没有老师呢?有,佛的老师就是法宝。这里的法是指真如,是一切事物的本性。

152、 何因缘故诸法自性无?佛言:诸法和合因缘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四,道树品

153、 夫比丘者,体预僧宝之尊,职绍佛法之种,须超群拔俗,迥脱流俗知见,方无愧厥名。倘故辙不改,则一举一动,罪案如LL』。一旦业风吹去,袈裟下失却人身,苦中之苦!(明)澫益《灵峰宗论》卷二之一,示存朴

154、 法性亦非有相,亦非无相,体如虚空,难知难解。善男子,此法微妙,难以文字语言宣说。何以故?超过一切文字境界故,超过一切语言境界故,超过一切语业所行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戏论分别思量境界故,超过一切寻伺计度诸境界故,超过一切愚痴众生所知境界故,超过一切烦恼相应魔事境界故,超过一切心识境界故。“四十华严”卷三十

155、 人生的苦乐并非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人们自己过去的行为决定的。现在所受,乃过去所作而引起的;未来所受,乃现在所作而引起的。——净慧

156、 心可则为欲,何必独五欲。速可绝五欲,是乃为勇士。《法句经》卷下,爱欲品

157、 有多少时间,就要走多少路、做多少事。

158、 不应该自吹自擂,不应该胡言乱语,不应该学会骄傲,不应该挑起争论。不应该堕入欺诳,不应该故意作恶,不应该根据生活方式、智慧、德行戒行轻视别人。《经集》第四品,第十四章《迅速经》

159、 受用不宜丰满,丰满则溢;称意之事不可多谋,多谋终败,将有成之,必有坏之。(宋)真净克文禅师《日涉记》(《禅林宝训》)

160、 一位法师和行者论交友之道。法师说,世人交友要恪守“三 不交”、 “三慎交”和“三必交”原则。所谓三不交:不敬畏天地者 不交,不忠于国家者不交,不孝顺父母者不交。所谓三慎交:言过其 实者慎交,不自量力者慎交,心胸狭窄者慎交。所谓三必交:贤德者 必交,仁厚者必交,守信者必交。

161、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一心一行空过,不向萨婆若者。《胜天王般若经》卷六,平等品

162、 《阿含经》有云:“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就会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干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地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入世和出世是一种生活的恩想,曼是一种处世的策略,我们每个人都应先有出世的恩想,再做入世的事业j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

163、 没有心性,人对生命的理解将是破碎和空洞的。而如何理解心性却始终贯穿在禅的自觉的智慧中。

164、 许多时候,人们之所以无法摆脱烦恼和迷惘,是因为他们内心彷徨不定,不清楚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面对眼前众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抉择。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为自己树立目标,确定前行的方向。

165、 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

166、 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佛说三转法轮经》

167、 【禅理箴言】①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②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③人生只有三天,迷惑的人活在昨天,奢望的人活在明天,只有清澈的人活在今天;④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经营生活;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享受人生。

168、 入深山。住兰若,岑銎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闲寂安居实潇洒。——《永嘉证道歌》

169、 世界上最大的财富是知足,一个知足的人,他内心充满着安详与快乐,而一个不知足的人,他的内心则充满着埋怨与不安。——海涛法师

170、 我喜欢念佛,因为念佛轻松。念佛轻松,因为念佛无善恶。若有善有恶,人生何来轻松呢?

171、 菩萨若乐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以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大集经》卷十一,海慧菩萨品

172、 世间智者,谓于色蕴能正了知,余蕴亦然;于六界、十八界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世间智。出世间智者,谓了一切蕴、处、界中,能正了知:如是诸法是无常性、苦性、病性、痈性、箭性、恼性、害性、怖性、热性、增性、灭性、灾性、横性、有疫疠性、虚性、伪性、空性、妄性、无实我性、难保信性。于如是等诸法性中,如实了知,智见通慧,现观等觉,周遍照了,名出世智。《本事经》卷三

173、 我是我自己的朋友也是敌人,我是我的合作者也是对手。

174、 入无诤门,增广大心。《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175、 有一个佛教故事:有一个富家女,爱上了一个相貌极英俊的僧人。他拒绝了她的爱,但她仍不改痴心。他就问:“你究竟爱我什么呢?”她说:“我爱你迷人的眼睛。”青年僧人于是用刀剜出眼睛送给她。富家女大骇,同时大悟,于是洗净铅华出家了,随青年僧人一起修习佛道。

176、 因为有贪,不知利害得失的要点,难免妄求妄作,到头来好比缘木求鱼,所求皆不应,甚或因小失大,以金换沙。

177、 欢喜就不怕艰难;有感恩的心,才能凝聚力量。

178、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知足便能快乐,心无所求,福分便能无穷无尽。而不知满足的人哪怕拥有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有。

179、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 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懂得如何放下。于 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困….- 佛家劝人们放下,不是要人们什么事情都不做,是说做过之后不要执 著于事情的得失成败:钱是要赚的,但是赚了之后要用合适的途径把它花 掉,而不是试图永远积攒;感情是应该付出的,不过不必要强求付出的感 情一定得到回报,更别指望什么天长地久。如果我们学会了“放下”的智 慧,就能从根本上解脱我们自己。

180、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意即要经得起磨练、能忍耐,才有办法在世间自在地生存。

181、 【天天禅语】幸福与快乐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却忙个不停地向外找找快乐,反而离快乐越来越遥远。这好比,从前有一个人天生头上就长出一颗珠宝,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头上有珠宝,也没人告诉过他这件事,他就不停地往外找找珠宝,最后连自己头上的珠宝都被强盗取走一般,我们多么的愚痴。

182、 古人教导我们:“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无论是佛道修行,还是世俗生活,目标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其秘诀在于能够坚持到底。

183、 什么时候,我们只接对我们有利的人的电话,而那些平常只是想问候你一声的朋友你却置之不理,因为你觉得他们问候你只是无聊之举,或是对你有所求。你并不知道,当你被欲望堵塞心灵时,你看到和体会到的一切都是与功利有关。你会推己及人,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强加给你的朋友。而他们原本的愿望,不过是希望你能更快乐,更充实地度过每一天,而不是为了金钱与名利整天蝇营狗苟,工于算计。

184、 【喝茶的三重境界】第一个境界:茶就是茶,爱茶如命,追求优美环境、茶具精美、茶叶高贵,恨不能喝全世间茗茶;第二个境界:茶不是茶,融茶入命,追求禅茶一味、感悟大道、不拘茶艺,感悟出茶道深奥精妙;第三个境界:茶还是茶,命即如茶,追求大道本质、回归质朴,大碗喝茶,清水一碗亦是人生茶香。

185、 耳目不防护,贪欲从是生,是名为苦种,生臭汁潜流,诸觉观气味,依于恶贪嗜。聚落及空处,若于昼若夜,远离修梵行,究竟于苦边。《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第1081经

186、 如果你在乘公交车的时候观察一下周围人的表情,你会发现很多人皱 着眉头好像有数不尽的忧愁,他们或想着以后没有房子住怎么办,或在为 以前做过的事而悔恨……只有小孩子天真无邪地盯着路边的风景,好奇地 问东问西,对他们来说,乘车是一件快乐的事。

187、 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 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188、 如佛所赞: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古印度)世亲《发菩提心经论》卷上

189、 为他人付出,不见得立刻就有回报,但最终这种付出的功德会回报到自己身上。如果每个人在爱护自己的同时也去关爱别人,那么最终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爱护。一个人时时抱持一颗善心,一颗悯物悯人之心,便能听到来自善的山谷的回音。而这种回音,远远胜过任何物质上的回馈。

190、 【天天禅语】贫穷是一时,能启发出爱心,才是永恒的富有。

191、 【多情总被无情恼,不如怜惜眼前人】1.缘分可遇不可求。2.惜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3.天长地久的爱情需要彼此的包容,世界没有天生完美的爱情。

192、 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你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那么你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

193、 用志愿的精神从事专业工作,就会很愉快也很有价值。

194、 以“慈悲”为原点,用“喜舍’’为推动力向前进步。

195、 既做一件事,就要以认真的态度去做,做好了是本分,做不 好没遗憾。事情总要人做,不是你做就是我做;人都必须做事,不是 这事就是那事。敷衍着去做,还是用心去做,都一样要做,都一样要 付出气力、时间和生命。与其在敷衍中荒废自己,不如在用心中充实 自己,做事如做人,到头来做的都是自己。

196、 【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有爱的人生才幸福。

197、 【天天禅语】人生最有价值的,是健康的身体;比健康更有价值的,是正确的人生方向。

198、 世法不动心,无忧无烦恼,清净趋涅槃,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199、 艺术引领的是人类精神方向!艺术家要当善的领航者,艺术 品应成为善的容器。世界性艺术节不仅是艺术和艺术家的节日,而是 全人类思想的节日。评委是否善,决定艺术节是否善,并最终决定思 想的性质。凡具世界影响的艺术节决定作品取舍的时候,一定要三 思,这是一种责任,因为对善的取舍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200、 掬一丝暖意,璀璨灵魂,草木闲情,摘花泡茶,四季如诗,听风吟唱,执一枝素笔,绣一段灵魂深处的遇见,持一颗禅心,以一种别有的姿态行走于喧嚣的尘世,在荷的温婉中静默,在花的声音里清喜。

句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