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暴徒杀15女,平陆,jiepai

叔本华说过的名言_小马感悟网

【独处】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因此,一旦对所谓的人有所了解,他就会选择避世隐居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具备深邃、远大的思想,他甚至会选择独处。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

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并且对独处的喜爱随着我们精神能力的发展和与此同时年龄的增加而形成。

一个真正有内在价值的人肯定会发现,孤身的生活比起与他人在一起更加轻松容易。

【安宁】

完全、真正的内心平和与感觉宁静,是在这尘世间仅次于健康的至高无上的恩物。

【孤独】

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青年人上的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

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孤独是精神卓越之士的注定命运:对这一命运他们有时会嘘唏不已,但是他们总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地选择了孤独。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童年】

在童年期,我们更多的是处于认知而不是意欲的状态。正是基于这一事实,在生命最初的四分之一时间里,我们能够享有喜悦之情。

在童年时,新奇感把一切事物都纳入我们的意识。因此,每一天都是冗长的。我们在外出旅行的时候,也遭遇相同的情况:在旅行中度过的一个月似乎比在家的四个月还要长。

少儿时度过的一个小时也比老人度过的一天要长。

在童年时期,生活是那样新奇、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生活所给予我们的印象并没有因为多次的重复而变得模糊不清。

小孩每时每刻都需要消遣以打发时光,不管那是游戏抑或工作。

一旦缺少了消遣,令人害怕的无聊就会抓住他们。

在我们的童年活动中,我们在并不清楚自己目的的情况下,总是默默地忙于从我们所见的单个场景和单个事件中,了解生活自身的本质,把握生活形态的基本典型。

我们在童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对事物的接触和经验,构成了以后所有认识和经验的固定典型与类别。

在童年时期我们就已经打下深刻的或者肤浅的世界观的坚实基础。我们的世界观在以后的时间里会得到拓展和完善,但在本质上却是不会改变的了。

在童年的时候,生活呈现的样子就像是从远处看到的舞台布景;到了老年期,我们则走到了最近的距离,看同样的布景装饰。

在人生的开端,生活所呈现的样子类似于我们把观看歌剧的望远镜倒转过来张望;在人生的末尾,我们则以惯常的方式用这望远镜视物。

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憧憬着即将展开的生活,就像在剧院里等候大幕拉开的小孩,他们高兴和迫切地期待着即将上演的好戏。

【青年】

从年轻的角度看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在我们的青年时代,时间的步子慢悠得多,因此,在我们生命中的这四分之一时间里我们不仅感到极其快乐,而且这段时间也还是最悠长的。

就像在一年中的春天,日子是令人难受的冗长;在生命的春天,日子同样烦闷漫长。但在这两者中的秋天,日子却是短暂的,不过更加明朗,更加缺少变化。

我们有了对现实生活的渴望,我们急切期盼着做事和受苦,这就把我们拉进了喧嚷、骚动的人生。

在青年时期,困扰我们、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是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我们坚持认为,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寻觅到幸福。我们的希望由此持续不断地落空,而我们的不满情绪也就由此产生。

在青年期,我们梦想得到的模糊不清的幸福,在我们面前随心所欲地变换着种种魔幻般的图像,而我们则徒劳无功地追逐这些图像的原型。

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

在青年时,如果人们能够及时得到教诲,从而根除这一个错误见解,即我们可以在这世界尽情收获,那么,人们就能获益良多。

我们处于旭日初升的青春年华,诗歌、小说所描绘的景象在我们的眼前闪烁;我们备受渴望的折磨,巴不得看到那些景象成为现实,迫不及待地要去抓住彩虹。

年轻人期望他们的一生能像一部趣味盎然的小说。他们的失望也就由此而来。

在我年轻的时候,当响起敲门声时我会很高兴,因为我想“幸福就要来了”。但在往后的岁月,在相同的情形下,我的反应却变成了类似于害怕“不幸终于到了”。

对于少儿和青年人来说,他们头脑中奇特的想象、古怪的念头和流传的先人为主的观点,共同拼凑成一幅歪曲和伪装了真实世界的幻象。

人生经验的首要任务,就是摆脱那些在我们青春期扎根头脑的幻想和虚假概念。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因此,在进入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止和行为,那反而预示着他具备更高贵的素质:我们在青年时代感受到喜悦之情和拥有生活的勇气,部分的原因是我们正在走着上坡的路,因而并没有看见死亡——因为死亡处在山的另一边山脚下。

当走过了(人生的)山顶,我们才跟死亡真正地打了照面。在此之前,我们只是从他人的口中了解到死亡这一回事。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生命活力已经开始衰退,这样,我们的生活勇气也就一并减弱了。

(到了中年)抑郁、严肃的表情挤走了青春年少时目空一切的神态,并烙在了我们的脸上。只要我们还年轻,那么,不管人们对我们说些什么,我们还是把生活视为长无尽头而因此挥霍时间。

为什么在青年时代,我们在展望生活的时候,发现生活是那样的漫无际涯?那是因为青年人需要地方去放置他们的无边期望。

青年人根据自己度过的为数不多的年岁来算计划将来,这些过去了的日子总是充满回忆,并因此显得漫长。

青年时期是人们精神思想的孕育期,是精神开始萌芽的春季。

在此时期,人们只能对深刻的真实有所直观,却无法对其作出解释。

青年人把这世界视为一幅图画,因此,他们关心的事情就是在这世上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显示和突出自己,而他们对这世界的内在感觉则是次要的事情。

我们精神力最强旺、最集中的时期,毫无疑问是在青年期。这个时期最迟能够延续至一个人的35岁。

在青年时代,我们的认识总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一个人只有活到了老年,才能对生活获得一个完整、连贯的表象认识,因为到了老年以后,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

人们在青春年少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着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人们只是苦于找不到门路获得这些幸福、快乐而已。

较之于老年阶段,人们在青年时代有更多的设想,因此人们知道得不多,却能够把有限的所知放大,但在老年阶段,人们具备更多的洞察力、判断力和对事物根本性的认识。

正当青年人想当然地认为世界上到处都有奇妙美好的事物——只要他能够摸准了门路、方向——的时候,老年人却坚信“传道书所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这句话。

青年人同样受到这世界的缤纷色彩及其丰富形状的诱惑,他的想象力夸大了这一世界所能给予他的东西。

大体而言,年轻人都具有某些忧郁、凄婉的特征,老年人却带着某种喜悦——其中根本的原因不是别的,正是青年人受着性欲这一魔鬼的控制——不,应该是奴役才对。性欲这个魔鬼吝惜着不肯轻易放松他们哪怕是一个小时的自由。几乎所有降临在人们头上的或者威胁着人们的不幸和灾祸,都是由这一魔鬼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的。

【老年】

人到老年——一个人的内在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到了老年,享受感官乐趣的能力已大为减弱,虚荣和自大就与贪婪一道瓜分了统治的地盘。

老年期无性欲的状态,为一个人达致某种的自足无求打下了基础;而自足无求会逐渐吸掉人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

到了老年期,无数以前还是云山雾罩的东西,现在都被我们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个水落石出的结果,我们感觉拥有了某种彻底的优势。

每一个人享受老年好处的程度,由这个人的思想智力决定。

虽然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处,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时光。

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质太过平庸的人,到了老年才会仍然傍在青年时期那样对世俗人群乐此不疲。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对幸福苦苦追求而又无法满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则变成了对遭遇不幸的害怕和忧虑。

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只有苦难才是真实的。

现在(到了老年)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至少对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人生的后半部分犹如一个乐段的后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减少了奋斗和追求,但却包含了更多的安宁与平和。

到了老年,人们就会知道,在这个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幸福、快乐可言,他们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尝着那得过且过的现状,甚至从平淡无奇中找到乐趣。

当一个人老了以后,那走过的漫长岁月,还有自己的风烛残年,有时候在某一瞬间,竟然会变得近乎疑幻不真了。

我们年纪越大就越懂得珍惜我们的时间。到了晚年,每度过一天,我们的感觉就类似于一个向绞刑架又前进了一步的死囚。

至于生命力方面,我们在36岁以前,就好比吃利息过活的人:今天花去的金钱,明天又能赚回来。但是,过了36岁的年龄以后,我们就更像是已经开始动用自己赖以生活的本金了。

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那么,总的来说,到了后半辈子,生活的重负的确比在青年时期有所减轻。

人们把这一段日子——即在出现高龄衰弱和多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名之为“最好的时光”。从生活得舒服、愉快的角度考虑,这段日子确实是最美好的。

在青年时期,我们的直观占据上风,但在老年期,思想却把牢了统治的地位。因此,前者是创作诗歌的时期,后者是进行哲学思考的时候。

在实际事务中,青年时期的人听命于他们直观所见之物及其产生的印象;但在老年,人们只由他们的思想决定他们的行为。

过了青年期以后,一个人的经验和学识才算真正丰富起来。人们终于有时间和机会从各个方面去观察思考事物,把事物相互比较,并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连接点。这样,到现在我们才得以明白事情的整体脉络,一切也都清楚了。

一个人的“自身拥有”在老年期给人所带来的好处,是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比的。

句子标签: